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淮南作为淮河中游地区的重要城市,建国以来,其水库建设的历程在淮河流域具有一定代表性。淮南水库建设的兴起既与国家治水政策的主动引导有关,也包含淮南人民对“非理想环境”积极改造的因素。在历时性上,淮南水库建设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于70年代达到建设高峰;在空间分布上,淮南水库呈现“南多北无”的格局,水库密集于淮河南岸。水库建设为淮南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多元效益的同时,工程质量等问题相伴而生。要实现水库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环库“水利共同体”科学管理,共同维护,才能达到“人、水、地、库”有机统一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2.
淮南银行作为抗日战争期间成立的淮南根据地“金融中心”,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完备高效的组织架构。淮南银行利用其金融领域中的领导地位发行淮南币,制定相关金融政策与法币和伪币开展货币斗争;合理控制淮南币的发行数量,使根据地的物价基本平稳;发放大量贷款,积极支援根据地生产建设,为淮南根据地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积累了充足的物资储备。在其存续的三年多的时间内,为根据地经济平稳运行、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供了金融保障;且为解放战争期间华中根据地的金融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淮南银行的运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金融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3.
(一) 《游褒禅山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幼时好学,博览群书,曾随父宦游各地。他为人刚直不阿,有“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中进士后,曾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地方官职,使他有机会接触人民,了解人民的疾苦。在他任职的地区内,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做出了卓著的成绩,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逐步树立了实行变法的志向。嘉  相似文献   

4.
八三年五月二十三日清晨,在淮南第二矿工医院太平房门口,有不少同学痛哭流涕,泣不成声。他们的老师在这儿长眠了。他是为抢救触电女社员刘克英母女三人而英勇献身的淮南谢一矿职工子弟小学模范教师洪志军同志。他的生命就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汉初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集体编写的。全书原有内、中、外三书,中书、外书已失传,流传下来的仅内书二十一篇。《淮南子》内容丰富,包含有政治、军事、哲学、伦理、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的论述。仅心理学方面来说,《淮南子》对天人观、神形论和知行观均有所阐发(笔者另有专文论述),本文拟探讨它关于性、欲、情的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道光二十九年汉口武昌塘角盐船大火,使本已极端疲弊的淮南盐业雪上加霜,两江总督陆建瀛因势利导,借机推行淮南票盐改革。陆建瀛的淮南改革之法,措施基本上与陶澍淮北票盐之制相类似,但因情况所迫,他不再强调缉私、盐区及盐价,而是包含着新的市场化因素,并在相当程度上获得成功。经陶澍的淮北票盐改革,再至陆建瀛的淮南票盐改革,清代最大盐区的两淮,最终走上了以市场为主导、以利益为驱动的票盐之路。  相似文献   

7.
春秋五十 桃李芬芳───淮南二中简介淮南二中是淮南最早的一所中学.创办于1946年.解放前,学校只有4栋平瓦房.4个初中班,10多名教师.200余名学生。1949年春.学校回到人民手中.改名为皖北区初级中学,开始了为新中国培养人才的光辉历程。1953...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成书出于汉景帝末年或汉武帝初年,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今存二十一卷。《淮南子》一书是汉初六十余年实行“黄老之治”政策的总结,也是刘安向汉武帝进献的治国大纲。刘安召集数千门客,著书立说,为了什么?他是为新兴的西汉王朝治国安邦提供理论根据。他提出的治国方案的核心就是“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9.
1940年3月淮南在刘少奇和中原局一些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政权建立后,便着手推行减租减息的经济政策,以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在推行减租减息政策时,淮南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时间相对较晚,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一政策认识不成熟,还有日伪、国民党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抗日民主政权的工作人员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耐心细致地开导地主,同时组织力量反击日伪、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破坏。抗日民主政权根据淮南的整体形势,并借鉴其他根据地的经验形成了点面结合、典型试验的科学方法。这一政策的推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团结了地主阶级,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但某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  相似文献   

10.
安徽淮南是豆腐的发源地,“柔容万物,开放通达”的豆腐文化与淮南市的城市精神十分契合,淮南人民从中凝练出百煎不碎、坚忍不拔的魂灵,海纳百川、柔客万物的襟怀,穷则思变、变则通达的品格.以豆腐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品牌和城市精神象征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1.
<正>欢迎来到本期“文化古今”栏目,我是主持人百里宁。今天我们请到一位从西汉来的神秘嘉宾,如果你听说过《淮南鸿烈》这部书,那你一定曾对他有所耳闻。他是镇守一方的亲王,求贤若渴,门客中人才济济;他是出了名有文采的文学家,传承道学的同时吸收其他杂家理论的思想家,也是产出颇为丰厚的著书者。他是出身高贵的皇亲国戚,汉高祖刘邦是他的祖父,汉武帝是他的侄儿。是的,今天来到本栏目做客的就是这位主持编写了《淮南子》的刘安,他是西汉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淮南王。  相似文献   

12.
道光二十九年汉口武昌塘角盐船大火,使本已极端疲弊的淮南盐业雪上加霜.两江总督陆建瀛因势利导,借机推行淮南票盐改革.陆建瀛的淮南改革之法,措施基本上与陶澍淮北票盐之制相类似,但因情况所迫,他不再强调缉私、盐区及盐价,而是包含着新的市场化因素,并在相当程度上获得成功.经陶澍的淮北票盐改革,再至陆建瀛的淮南票盐改革,清代最大盐区的两淮.最终走上了以市场为主导、以利益为驱动的票盐之路.  相似文献   

13.
淮南王刘安,是西汉历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的长子,生于文帝元年,16岁时,以华陵侯晋封淮南王。刘安很有学问,后人尊称淮南子。他成年后,恰遇西汉盛世。这时,多数王侯贵戚不学无术,一味荒淫奢侈,弛猎嬉游。刘安却好读书,善鼓琴,博洽能文。汉武帝登基不久,刘安入朝觐见,少年皇帝“好艺文”,请安作《离骚传》,他晨起受诏,及至早食,已写毕呈上。宴会上,武帝与刘安纵论天下治乱得失和方技赋颂,常常忘乎时日,至夜方罢。武帝赐刘安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大山,小山以及八公之徒集体创作的一部内容丰富而又庞杂的著作。此书于建元二年进于汉武帝,可知它的写作是在文、景时期。当时,经过汉初数十年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经济情况大为好转。《史记·乐书》说:“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  相似文献   

15.
“淮南”这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地理空间的淮南、行政区划的演变中的淮南、淮南子、淮南王四大语义。广义的“淮南文化”就是根据这四个语义,研究在淮南的地理空间及行政历史沿革中发生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文章分析了淮南文化构成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汪春泓认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不是司马迁所作,而是参与治淮南狱的宗正刘受与刘德依据“定谳之词”而写,后经刘向、刘歆的修改而成。因为司马迁对刘安颇为欣赏和同情,且认为他的谋反被诛乃是冤案。笔者认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虽有嫌疑之处,但不足以否定此传的作者是司马迁。刘安在帝室中是二世含冤的一支,一方面祖母、父亲的冤死在他的心中种下复仇的种子;另一方面他因受到汉廷的窥伺、压制和逼迫,而负有沉重的压力感,不得不生谋反之心。强烈的复仇情绪有时遮蔽理性,故刘安的某些行为不合常情常理。司马迁基本上认定刘安因谋反被诛,也指出他有“谋反形”,即有谋反的动机和目的且为谋反暗地做了一些实际的准备工作,但并没有公然地举兵反叛。汉廷断淮南狱以《春秋》之义正之,深文周纳,穷究党羽,严刑酷罚。而司马迁是持批评态度的,认为刘安之谋反被诛是有一定冤屈的。  相似文献   

17.
<正>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书。刘安生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前元元年),死于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据《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载: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少子淮南厉王长的儿子。后袭封为淮南王。刘安为人好书,尤好道家之言,招致门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现存的人《淮南子》一书,即《汉书》所说的《内书》。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的一部总结历史经验,兼蓄各家学术、探求治国之道的著作。刘安在该书《要略》中,开宗明义提出:他编作此书的目的,并非只为个人修身养性,而是为着探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始终矣。”  相似文献   

19.
“淮南”这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地理空间的淮南、行政区划演变中的淮南、《淮南子》、淮南王四大语义。广义的“淮南学”是研究在淮南的地理空间及其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狭义的“淮南学”就是要研究《淮南子》的文本内涵。围绕它而产生的文本流变,以及围绕《淮南子》作者刘安及其门客而产生的对淮南国历史及汉代历史的上下延伸。由于“淮南”本身的多义性、《淮南子》杂家著作的性质。“淮南学”的研究必须是多学科渗透参与,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20.
1857年张乐行率主力捻军南下淮南,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留守淮北的捻军则以"圩寨"为依托,坚持抗清,逐渐发展壮大,并开辟山东、河南、苏北战场,不仅牵制、消灭大量清军有生力量,而且直接促成了北方民众运动的高涨,对张乐行淮南捻军与太平军的联合作战,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配合作用,张乐行所以能在淮南坚持5年之久,与淮北捻军的屏障之功是分不开的。1861年底,张乐行率部回归皖北后,淮北捻军重新聚集在他的周围,开始了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