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在《与无九书》中把自己的诗作按内容分为三类:“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因事立题”,谓之讽谕诗;“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翫性情者”,谓之闲适诗;“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谓之感伤诗;三者之中,以《长恨歌》为代表的感伤诗甚为时人所推祟,可他却不以为然地说,“时之所重,仆之所轻。”因为,在自居易的思想里,儒家传统思想虽占着主导地位,却还杂有释、道的色彩,他所“奉而始终”的是“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立身处世之道,而讽谕诗正可明其“兼济之志”,闲适诗恰能示其“独善之义”。  相似文献   

2.
刍居易诗歌归类考——兼及《长恨歌》的主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认为,自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除杂律以形式为依据以外,讽谕、闲适、感伤三类诗歌均根据内容进行分类。但研究发现,讽谕诗、闲适诗的分类是以”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两个方面为依托,这里并未为感伤诗提供相应的位置,因为儒家这一核心思想并无第三个方面。因此感伤诗的分类,不可能采用与讽谕诗、闲适诗相同的内容依据。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实际上使用了三种标准,是三次分类的结果,把这一分类结果进行直接并列,而不是分层次表述,这种处理方式与现代严格的逻辑分类要求不同,反映了我国古人思维方式的特点。按照白居易自己确定的标准和分类方式,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并无归类不当问题,但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由于不是以表达特定内容或主题为依据,所以既不能作为表达爱情主题的证据,也并不影响它以特殊的方式表达政治主题。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闲适诗创作心态刍议张金亮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他当时已作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并解释闲适诗的涵义是“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作者不仅在分类的行文次序上将闲适诗列为第二,而且在下文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闲适诗...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作于元和初他被授予翰林学士和被任为左拾遗的时期,主要作品为《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讽谕诗不仅是诗的奏章,也是诗的呐喊、诗的鞭笞,是诗人冒死以诗的形式为民请命。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其诗现存二千八百零六首,诗人将他的诗歌创作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这个分类原不够理想,因为前三类以内容分,后一类又以形式分,角度不同,未免夹杂。当然,对白诗的评价历来也有不同的意见,贬者认为白居易诗风格卑下,过于俚俗,尤其他所写的那些反映农民生活的诗,并非出于关怀农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新乐府诗中的真实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正赋 《学语文》2007,(5):38-38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位。他曾将自己51岁以前写的1300多首诗编为四类:一讽谕,二闲适,三感伤,四杂律。四类中,价值最高、他本人也最为重视的是第一类讽谕诗,共有170多首。其中《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更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杰作,可谓"篇篇无空文,句  相似文献   

7.
唐代大诗人自居易,也是一个诗论家。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诗歌理论。白居易的创作是复杂的,他曾把自己所写的诗歌分成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无论是就诗的内容还是就诗的风格而言,讽谕诗和其它三类诗是截然不同的,而白居易的诗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结合自己的讽谕诗创作,来论述诗歌产生的源  相似文献   

8.
(上接本刊第三期) 四、中唐的新发展 看得出,传统的闺怨诗到杜甫,因现实精神和个人具体生活的注入而发生了变形,这两个要素又被中唐文学照样继承下去.比如,占据白居易(772~846)诗核心位置的是讽谕诗与闲适诗.所谓讽谕诗,意图是批判政治、社会;所谓闲适诗,是咏歌我的生活中自足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大类,并且对这四大类诗的内容作了简括地叙述。他自己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两种诗,一种是讽谕诗,一种即是闲适诗。前者是“所适所感,关于美刺比兴者”,表现了他“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之道,所以得到了他的重视;后者是“知足保和,吟翫情性者”,表现了他“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故而他亦很重视。至于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於咏叹者”,作者在《书》中并未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而杂律诗,“或诱於一时一物,发放一笑一吟,率然成章者”,“非平生所尚”,他说,“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相似文献   

10.
李文清 《培训与研究》2007,24(10):14-15,32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是"以情为主而义附之,所以成为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诗,"主要作品有《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思想内容,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其讽谕诗创作也存在不少缺陷,这是由作者创作的主旨所决定的。过分注重"为时为事"、"补察时政"的创作原则,影响了讽谕诗的情致韵味。  相似文献   

11.
讽谕诗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重要部分。本文试图从认识价值、功利价值和语言成就三个方面,对讽谕诗的成绩与不足进行探讨。 1 白居易讽谕诗的主要成就,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唐时代的社会现实,深刻地揭示了多方面的重大社会矛盾,具有多方面的认识价值。讽谕诗都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闻见之间的“足悲之事”。笔锋所及,上至国家大事,下及风俗人情,或反映民生疾苦,或抨击横征暴敛,或揭露权贵的荒淫,或谴责不义的战争,从众多的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中唐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  相似文献   

12.
提到白居易的诗,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的讽谕诗和感伤诗。这不但因为它是诗人得意之作,而且也是历代公认的白诗中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作品。讽谕诗中的《新乐府》、《秦中吟》,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更是脍炙人口,为历代文学家们赞不绝口,文学史家们更是津津乐道。不仅如此,在这方面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成绩甚佳。然而对于白居易的闲适诗,似乎很少有人问津,不但文学史书上较少提起,而且到现时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也为数不多。其实这并不奇怪。一方面看,这类作品中名篇极少,而且又是“闲适”的内容。这样,“闲”而且“适”,自然也就没  相似文献   

13.
自居易讽谕诗中的用典形式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白居易讽谕诗中的用典形式,提出了自居易的讽谕诗具有形式灵活多样、史事(事典)和古语(语典)数量多、来源广、多用熟典及不着痕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理性的挣扎:白居易讽谕诗说复议黄果泉唐代中期,著名诗人白居易大力张扬讽谕诗说,这使他在后世、尤其是在我们今天赢得了现实主义诗人的桂冠。有必要对他的讽谕诗说重新加以审视和检讨,一个直接的理由是:讽谕诗说的提出及实践,在其漫长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既非起于始...  相似文献   

15.
如果把非拟古乐府的歌辞文学称为歌行诗的话,那么在唐代三百多年通行的歌行诗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新题乐府”。这类作品虽不依据古乐府题,但又采用了与传统拟古乐府相近的手法,作者不再以第一人称“我”为观测角度,而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创作,据有讽谕性不明确(或减弱),以闺怨或边塞为主要题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唐著名诗人元稹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元白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发挥诗歌的讽谕功能,诗笔触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抒写时事,推进政治朝向更清明的方向发展。元稹一生诗歌创作颇丰,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诗歌,其中他最为重视的当为讽谕诗的创作。元稹不仅尝试着用多种体裁创作讽谕诗,且题材广泛。讽谕诗的创作寄寓了元稹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7.
中唐著名诗人元稹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元白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发挥诗歌的讽谕功能,诗笔触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抒写时事,推进政治朝向更清明的方向发展。元稹一生诗歌创作颇丰,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诗歌,其中他最为重视的当为讽谕诗的创作。元稹不仅尝试着用多种体裁创作讽谕诗,且题材广泛。讽谕诗的创作寄寓了元稹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8.
高有 《集宁师专学报》2010,32(1):20-21,25
《买花》一诗,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讽谕诗”中《秦中吟》组诗十首之一。这首诗虽“其言直而切”,但含蕴丰富、手法新巧。它选取了贵族竞买牡丹这样一个突出而又带普遍性的现象,不仅揭露了豪门贵族生活的奢侈浪费,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心声,而且从中折射出中唐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消费观念、物价关系、贸易方式等诸多信息。本文就试图从审美风尚、消费观念、物价关系等方面来解读原诗文本,以探其美刺之旨而见其讽谕手法之妙。  相似文献   

19.
《秦中吟》、《新乐府》是白居易两组著名的讽谕诗。白居易的研究者多数都认为《秦中吟》的写作后于《新乐府》。最早提出此说的是清人汪立名。他在《白香山年谱》中,系《新乐府》于元和四年、《秦中吟》于元和五年。《新》诗系年想必依据其序,《秦》诗系年,他除了在《不致仕》的笺注中作了一个推测外,未言及其它。依从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反映中唐社会现实的讽谕诗。他受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影响,主张诗歌创作要起到讽谕君王的作用。他的新乐府组诗关注下层人民生活,广泛反映了唐代社会现实。本文试就《新乐府》五十首来分析儒学思想对白居易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