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夷"观念是中国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重要思想。鸦片战争前后"华夷"观念一直成为中国与英国之间进行交往的障碍。英国几次派遣使者访华,都因清朝所遵守的"华夷之辩""夷夏之防"这些传统观念而失败,故英国一直想极力打破清政府这种不平等的外交理念。直至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在英国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放弃了"华夷"观念。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刺激下,近代考古学因特殊的实证作用被推到了中国文明探源的最前沿,成为重建中国古史体系的唯一承载工具。然而,由于新的考古学观念与中国本土文化观念相凿枘,社会对新的考古方法认可度普遍较低。加上民国时期社会动荡,考古工作环境恶劣等,又严重掣肘了近代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重托下的掣肘构成了民国时期考古学学科生成的特殊环境。  相似文献   

3.
"民族考古学"随着西方"新考古学"的兴起而备受瞩目,关于"民族考古学"的定义、起源以及理论方法,西方学者的论述颇为丰富。至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受西方"民族考古学"理论研究的影响,一时百家争鸣,反响热烈。本文在梳理国内历年"民族考古学"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其定义、起源与发展、理论、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4.
“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叶以后,市民中新的人生价值观念兴盛,人欲得到肯定,人性受到重视。反映在文学作品特别是"三言"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在一些篇章中她们成为核心人物。其中有遵守封建传统观念的"贞节烈妇",更有许多叛逆封建传统观念的女性,她们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淡薄传统的贞操观念。同时还将"三言"中的女性形象与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从而探究出"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三言"对后世女性文学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冯梦龙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5.
"先商文化"和"下七垣文化"是考古学文化名称,分别由邹衡先生和李伯谦先生提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但就其使用问题有所争议。本文认为,之所以有这两个不同的名称,只是由于两位先生命名的方法和对考古学文化具体认识的不同而已,两者的具体内涵是一样的,"先商文化"和"下七垣文化"的命名均可成立。  相似文献   

6.
《湘南学院学报》2018,(3):17-22
"神明"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范畴,"神明"是由"神"和"明"两个单纯词组合而来。"神"本字为"申",本义为闪电,后因原始崇拜观念的影响而成为天神的代名词;"明"原为日月之光或月照入牅,由于日月被先民奉为神祗,"明"字也逐渐具有了"明神"之义;"神明"作为二者之合称,其本义自然与鬼神相关,是自然崇拜的神祗观念的显现,但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演变出"玄道妙理""湛凝精神"等意义,对中国的传统观念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何为"国际汉语"?在全球化语境下对汉语本质重新考察,可以看到,"汉语"已经成为一个复数的概念,而不同国家、地区的汉语的总合就是"国际汉语"。世界各国的汉语是其所在国的文化资源,各国的汉语不仅存在语言上的差异,同时也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海外汉语和汉语教学首先涉及到海外华人的语言权益问题。世界各国的汉语和汉语教学如何发展,自然首先应该由所在国政府和华人社区来决定。通过对"国际汉语"概念的讨论,以新的、全球化的观念替代传统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发展作为"国际性语言"的汉语。  相似文献   

8.
李树全 《历史教学问题》2015,(3):127-129,17
<正>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老师们普遍接受了"用教材教"的观念,教师能够依托课程标准,大胆取舍教材,拓展教学内容。历史课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充实,也越来越多元。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突破了长期以来教科书对教师的禁锢,也打破了教材至上的传统观念,将历史教师从封闭、盲从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历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到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历史教学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9.
旧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闽南地区广泛存在,在生育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新中国使妇女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这种传统观念已经悄然地发生了变化,渐渐的转变为"男女平等"的价值观,这种改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养老观念、传宗接代观念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作为西方近代学科中比较有影响的考古学知识在20世纪初也被引进中国.有着特殊学术背景的留学生群体凭借语言优势,通过翻译西方考古学专业的书籍、文章等向中国输入西方考古学知识,尝试改造中国原有的金石学学术观念,一度成为西方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主体.以"五四"为界,西方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主体和局面有所不同,早期传播主体为留日生,主要以日本为中介大量转译西方考古学知识;"五四"后赴欧美留学生加入传播队伍并迅速成为传播主流,一些西方考古学专著和观念开始直接被引进中国.留学生的传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学术界对西方考古学学科的了解,为中国考古学的近代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美术考古学学科目标表明,美术考古研究其方法论体系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必然包含着美术史研究的需要在内而又例必达致或回归考古学和历史学层面。美术考古从器物的造型与图案纹样入手,对于分析、解读"西南夷"考古学文化的联系,判断遗物的具体文化属性,探讨考古学文化所反映的文化联系、族群关系等问题,即是"西南夷"考古学文化观察的一个可行性尝试。  相似文献   

12.
入世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将发展很快,市场经济的观念将会对传统观念产生猛烈冲击,所以必须更新观念,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办学主体多元化:入世后,中外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均可参与办学。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闲暇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以"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传授、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为特征的前喻文化有利于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拓宽老年闲暇教育内容、丰富老年闲暇教育形式和开拓老年闲暇教育场所。在前喻文化视域下发展老年闲暇教育需要转变老年人观念,树立前喻式教育观;发挥大众媒介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共建和谐的代际关系,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有效利用高校资源,发挥高校优势;采取多种措施,发挥社区的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中后期中国学研究兴起了“重写学史”热,在引进西方理论和重新审视传统观念的背景下,学史研究在理论建设和实际操作上都体现出了多维的角度和空间,突出表现在对历史性、审美性和当代性的关注。新时期的学史研究是对旧模式、旧观念的突破,是对新观念的寻求和新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对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职教工作者开始重视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养成教育,而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合理整合"管"与"育"将直接影响养成教育的效果。在职业学校养成教育背景下,从学生工作中"管"与"育"的区别与联系出发,分析"管"与"育"在传统观念下的特点,合理整合"管"与"育",方能提高职业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考古学不同,公众考古学主张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考古的研究与实践中,使考古学由"小众"变成"公众"的学科。在全球化视野下,公众考古学依循着学科的发展规律,不断从源头往外扩散。在公众考古学理论指导下,各地区的实践不仅发展不平衡,而且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中国、日本以及韩国这三个东亚国家的发展就极具代表性。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公众考古学既要借助不同的社会力量,亦要整合多方的优势资源。当代东亚国家公众考古学发展的不同表现,为该学科的理论探索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践个案。  相似文献   

17.
"诗余"作为词的一种文体称谓,从诗歌与词的关系角度来定名,指出了诗歌与词的关系。本文从梳理诗余观念流变入手,解答了词何以被称为"诗余"以及言说者隐喻的词体观念、诗与词的关系认定和诗词分野标准,勾勒了"诗余"这一文体称谓的历史发展,考察了"诗余"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在此观念影响下词论家对词体特质的认知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词作为"诗余"的真正内涵和词学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设置方案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难为"也有"可为"之处。"难为"之处主要在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观念的偏差、办学理念的滞后和师生素质偏低。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化"难为"为"可为"。针对性、实用化的教学内容,互动性、灵活化的教学方法,多环节、开放化的实践教学,"双师型"、多样化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可为"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9.
<正>《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既要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课本不应作为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20.
运用知识考古学方法对"文学起源于民间"的观念进行分析,可以展现此命题中包含的矛盾和裂缝,从而证明"文学史"的本质是一套现代知识话语的建构,思想‘启蒙、文化革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学的现代定义以及进化论的历史观是促成其诞生的三块基石.虽然今天的研究者正逐渐抛弃用意识形态的观念而倾向用审美价值作为评判文学的标准,但很少对构成文学史话语的全部基础进行彻底反思.所以与前人相比,我们只是将这套知识话语编织的更加圆熟,而并没有更加接近所谓文学发展的"真正"规律或者文学的"真实"面目.现存的文学史能够为理解文学发展提供一种视角,但同时也有可能遮蔽更加丰富的文学史实,因此有必要在文学史研究中对这门学科本身抱着清醒的反省精神,寻找理解文学史的多元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