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和兼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活用和兼类是古汉语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问题,学们对此多有讨论。本从古字的原始构形、字(词)的原始词性、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汉语句子对举的特点诸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大量名词用作动词不是词类活用,上古汉语动词无及物与不及物的区分等观点。  相似文献   

2.
先秦汉语动词作主语、宾语跟名词作主语、宾语是不同的,先秦汉语动词作主语、宾语有四种不同情形:动词作主语、宾语;动词作主语、宾语后活用为名词;动词作主语、宾语时兼有名词性质;动词跟作主语、宾语的词是不同的单位。因此,先秦汉语动词的活用和兼类就少一些。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一种独特的语法现象,不管是在语法、语义还是语用层面都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本文试图通过对名词活用为动词语义层面上的分析,揭示名词活用前后的语义关系及从名词中截取动作义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这种语法现象在如今的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在开封方言中有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可以说是开封方言对古代汉语语法的继承。开封方言中的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为动词,形容词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用为动词等。  相似文献   

5.
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或临时出现于另一类词的位置上而成为一种活用,或由于这种活用的广泛使用而成为一种兼类,而什么样的名词可以发生这种游移是一个值得探寻的问题。从《吕氏春秋》来看,不仅具有非典型特征的名词可以活用,具有高依附性的典型名词也可以活用。依附性的高低是指名词所表示的概念与其他概念关联的紧密程度。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五种转喻模式反映了活用的模式和动因。动名之间活用的不平衡性则反映出汉语动词性可能的历时变化。  相似文献   

6.
试析成语中名词的特殊活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意动为动词等现象屡见不鲜。许多成语是从文言文中遗留下来的,为了便于读者对这些成语的理解,笔者略谈谈成语中名词的特殊活用:名词活用为使动和意动词。  相似文献   

7.
最近教授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中实词的活用一部分时,发现学生对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记忆较困难,我用图示法帮其记忆,效果较佳,特介绍如下。图中表示:名词有四种活用情况,动词有三种活用情况,形容词有四种活用情况。其中名词、一般动词和形容词都有意动与使动用法;形容词可活用为名词和一般动词,而名词和一般动词不  相似文献   

8.
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或临时出现于另一类词的位置上而成为一种活用,或由于这种活用的广泛使用而成为一种兼类,而什么样的名词可以发生这种游移是一个值得探寻的问题。从《吕氏春狱》来看,不仅具有非典型特征的名词可以活用,具有高依附性的典型名词也可以活用。依附性的高低是指名词所表示的概念与其他概念关联的紧密程度。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五种转喻模式反映了活用的模式和动因。动名之间活用的不平衡性则反映出汉语动词性可能的历时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却不能带宾语,不能用副词修饰、限制,也不能充当状语、补语等。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能带宾语,能受副词的修饰、限制,也能充当状语或直接用在动词后边作补语等等。这种文言名词活用的语言现象是文言实词活用中较复杂的一种。文言名词的活用,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谈谈文言名词活用的辨认。一、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辨认(一)句中没有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充当谓语,而是名词处在谓语位置上,即连用的名词构成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这个处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例如: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论述了古今汉语的因动用法.所谓因动用法是指有些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带宾语时.含有“因宾”而动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一、使动、意动等用法并不是简单的词类活用首先,使动、意动等用法中有些并不属于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其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都是这些词先活用为及物动词,然后与其宾语一道表达使宾语怎么样、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为了宾语而怎么样的语义。因此,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中包含了词类活用现象。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包含词类活用现象。动词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活用为使动用法时带了宾语,可勉强算作活用———活用为及物动词。但若用名词、形…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却很少谈到动词活用为名词,这是词类活用理论的一个缺陷.有些学者将词类活用称为"体用同形",不再强哪个为主用,哪个为活用,显示了汉语中名词、动词的地位的平等,这也引发了我们对配价理论的思考.配价不应该只是以动词为中心,名词的意义特征本身也要求以其为中心联系一定的动词论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体用同形".  相似文献   

13.
过去不少中外学者否认汉语词类的存在,尤其认为汉语名词与动词之间没有界限。例如法国著名汉学家马伯乐(H.Maspero)曾说:“我们语言中的名词和动词的区分在汉语中是没有的,名词和动词在语法上什么区别也没有。”这种名词与动词无界限的误会主要导源于汉语、特别是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四川张红华现代汉语词汇中有很多四宇成语,仔细研究它们的结构,会发现不少成语保留着古汉语现象.下面列举几种。1.活用现象。词类活用在占代汉语中大量存在,归纳起来主要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这在成语中也屡见不鲜。例如: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5.
近年学界对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争议颇大。历代学者对这一语法现象时有论述,明确了术语,认识到是一个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所涉类型中名词作状语和动词作状语是古汉语名词、动词的特殊语法作用.使动、意动是动宾特殊意义关系,均不属词类活用;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可从语法音变、使用频率、词义派生显示区别.由此对词类活用作出新的界说。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中 ,作为最小的语言单位之一———名词 ,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者定语等 ,其语法功能是比较固定的。而在古汉语中就不同 ,它不仅能充当句子的主、宾、定 ,还能直接活用为动词 (包括活用为使动、意动、为动词等 ) ,充当句子的谓语 ;还能用来比喻动作行为的状态、态度、方式、工具、地点、时间等等。有关资料将此类现象归为活用作状语一类。现行高中教材对名词活用现象分为两大类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状语。但是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 ,碰到了不少这样的情形 :既不能纯归为动词类 ,也不能纯归为状语类。下面试举…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活用是文言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实词的活用一般分为名词的活用,包括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直接作副词;动词的活用,包括活用为名词和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包括活用为名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些活用现象是我们今天用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待它的结果。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善于从某个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和在语境中的意义出发,去辨析、判断它属于哪一种活用现象。有些实词的活用可以从语法角度辨析。名词作副词的语法条件是:名词放在动词前,不构成主谓关系,而是对动作行为起修饰、限制作用。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语法条件是:形容词、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  相似文献   

18.
受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的影响,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分析通常是从语法形式入手。但这种分析并非万能,所立规则与语言现象间也不无抵牾之处。以名词活用为普通动词(即不含使动、意动、下简称“名词动用”)为例:规则“凡名词相连,既非并列关系又非偏正关系,则必有名词用为动词”;“名词后跟代词则活用为动词”;“名词前后出现介宾结构则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9.
韦达 《河池学院学报》2003,23(1):97-100
汉语和壮语的实词都有活用现象 ,本文具体介绍它们在名词用如动词和量词、动词用如名词和量词、形容词用如名词和动词等三个方面的共同之处 ,为的是使读者特别是学生能够通过对照、比较来加速掌握这种现象 ,摆脱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困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比分析古今汉语名词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重点从五个方面分析古汉语名词的特殊的语法特征。1.名词状语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3.名词使动4.名词意动5.名词受数词修饰省略量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