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学旅行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因而要注重其德育功能和德育价值。研学旅行的德育具有体验性、交互性、具身性等特征,能有效破解当前普遍存在的知识化、外在化、单一化德育困境。研学旅行的德育,可通过历史与爱国主义教育、自然生态教育、社会文化体验、生活劳动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活动实施。  相似文献   

2.
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至今,其课程实施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自然教育模式、生活体验模式、文化考察模式和交换学习模式。这几种模式呈现的共同特点为:注重"研学"与"旅行"相互交融、游学活动的弹性设置和经验知识的动态获取、创造研学体验的情景记忆以及研学旅行需求的分化。综合国外经验和我国中小学校特点,对推进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提出建议,一是丰富教育空间,拓展多元化研学旅行实施模式;二是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开放学习;三是延伸育人格局,实施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改革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古诗词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美育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不过,当前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出现诸多问题。而研学旅行建构了校外古诗词美育教学新形态,以研学旅行的方式学习古诗词可以改善当前小学生古诗词审美意识不强,审美情趣不高、审美教育能力不足的现状,促进学生古诗词美育的发展以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李伟 《少儿美术》2020,(2):15-16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德育、美育、体育等范畴。城雕研学通过文化考察模式、生活体验模式等进行展开。本文综述了在城雕研学过程中通过不同模式的研学逐渐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研学旅行是使学生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有效地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然而,当前研学旅行在活动设计、教师指导与活动评价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研学旅行学习的效果。增进研学旅行的学习效果,需抓住研学旅行"体验性"这一核心特征,将学生置于活动设计的中心;基于经验,帮助反思;激活体验,指导完善经验;对接生活,检验经验,完善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6.
张蕾 《地理教育》2022,(4):64-66
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灵魂,主观性强、内隐性突出,是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恋地情结是人与地之间的情感纽带,人对地方的感知、态度和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本文以"长泾老街研学旅行"为案例,探索基于恋地情结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与实施,使学生在对地方的体验中提高审美能力,在审美的体验中加深对地...  相似文献   

7.
研学旅行已成为中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课程设置有利于推进中小学育人方式的变革,让学校教育回归本性与初心。它具有主体在场性、具身体验性、综合育人性和开放生成性等主要特征;活动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类、人文历史类、科技创新类、生活生产类、营地体验类等主要类型;实施模式主要有主题教育活动模式、融合学科研究性学习模式、营地实践教育模式、社团整合模式等,运用这些模式有利于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常态化开设,实现其预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影视美育作为审美体验综合程度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审美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美育的特征和形态,对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在剖析其作用的同时,阐述了影视美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应用,提出巧借典型事迹、依托情感影片、利用传统节日、针对社会事件和学期阶段安排等影视美育手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新时代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以培养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会生存能力,养成勤思乐研思维,提高综合素养水平。面向学生真实世界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包括文化认知课程、生活体验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和主题探究课程。实施研学旅行课程要把握关键因素,构建适宜可行的策略,要亲历“研学旅行”、学于“研学旅行”、做于“研学旅行”、研于“研学旅行”和惬意“研学旅行”。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要得以常态化开展,必须建构起课程设计理念。依据"生活即教育"设计课程内容;依据"社会即学校"开发研学旅行基地和线路;依据"教学做合一"落实课程设计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当前研学旅行出现了"重游轻学"的问题,研学旅行以研究性学习和旅游体验为主要功能,研学旅行产品应当突显教育性的核心特征。近年来文化和旅游进一步融合,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可依托高校、科研单位、博物馆等场所建设研学旅行基地。目前对于高校研学旅行产品的研究较少,高校作为区域的文化高地和教学场所,能够赋予研学旅行更强的科学文化属性。在研学旅行市场需求逐步扩大的情况下,基于RMP理论从资源供给方着手,分析了高校研学旅行资源基础,提出高校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思路、开发原则和开发策略,丰富了研学旅行的产品体系,促进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为高校提供研学旅行服务提供参考,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场馆研学是在场馆中开展的主动探究学习与参观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集体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聚焦场馆类地理研学,引入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操作程序,整合出场馆类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七步设计法",并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设计了"眼观历博话陕西"研学旅行课程.  相似文献   

13.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美育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美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积极情感.主要是一种愉悦身心、和谐自然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言传轻身教、重积极轻消极、重政治轻文化等问题。在研学旅行中渗透道德教育具有体验性、全面性、民族性等优势,恰好可以弥补传统德育的缺陷。在研学旅行中,可以通过研学旅行的体验教育、榜样教育和环境教育进行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坚定其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5.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新模式,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校外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其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之举,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推动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充分适应社会提供了平台。因此,正确开展研学旅行需要厘清其性质和作用,明晰其价值和实施策略,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相关研学旅行课程,建立完善的评估和保障体制,从而提升研学旅行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研学旅行指导师的职业定位对于有效开展研旅行学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师在研学旅行中需要做好学生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引领学生积极探索,从而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更多的生活体验。指导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使命担当,组织好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遵义地处中国西南腹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黔北大地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为了让学生对遵义文化有深入了解,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遵义航天小学作为贵州省遵义市首批"研学旅行"示范学校,开发了"黔北明珠·印象遵义"的研学课程。一、研学课程的目标研学旅行课程化更加具体可操作。学校把研学旅行当作一种课堂,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的、没有教室的课堂,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去参与、去体验、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简称美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具有正确审美观点,提高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就本质而言,美育是情感教育。教育理论指出,要创造良好的教  相似文献   

19.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探索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融通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宁波市M学校研学旅行具体实施的调研,提出了"倾听—行动—评价"的研学设计模式,指出了学校需要立足学生,以生为本,从课程体系构建、运行机制构建、基地构建入手,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加强运行保障机制建设,形成新时期研学旅行的发展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底,教育部等11个部委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由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