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湘 《教师》2014,(18):5-7
正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中南路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创办于1929年,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校。八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中南人谱写雁峰教育华章的传奇,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等二十多项荣誉称号,涵盖德育、课改、学校管理等多个范畴,拥有广泛的社会美誉。有学者说,三流学校做制度,二流学校做品牌,一流学校做文化。的确,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是造就名师、名生、名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濡染雁峰灵秀的中南人形成了以"无痕德育文化"为领头雁,以"品质教学文化""书香校园文化""人·和'管理文化"为翅翼的雁阵文化引领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铸造城区精品学校。  相似文献   

2.
钱荣  季春花 《职教通讯》2012,(23):76-78
校企文化交融是职业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途径,是优秀企业对未来员工的必然诉求,是中职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文化交融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也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应该理性对待。校企文化交融下德育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德育管理的观念开放融合;德育管理的内容职业引领;德育管理的主体全员参与;德育管理的关键规范约人;德育管理的抓手多元评价;德育管理的愿景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3.
正学校的文化内涵是决定学校教育内涵品质的根本因素,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在长期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培育形成的班级形象、奋斗目标、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因素的总和。从传统德育重管理到现代德育重建设的转型过程中,我校坚持"以德立校、文化引领、精勤细实、高效课堂"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面向现代德育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制度,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1.班级文化建设推进工作室学习研修制度。我校班级文化建设推进工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始建于1927年,是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和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学校坚持"以德为先,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加强德育工作制度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在德育中的内化作用,围绕德育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以理想主义者的笃定和热情,走出了一条不同凡响的文化德育之路,形成了"生活润心,文化铸魂"的德育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素养的角度,以宿迁中等专业学校为研究对象,探索提高职业学校高素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科学规范的高素养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实施"模拟德育学分银行",构建德育考核新模式;实行学校管理三级量化管理方法,构建二级管理新模式;强化技能文化环境熏陶,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等措施有效促进了中职学生成人成才。  相似文献   

6.
学校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是以"人本管理"为基点,以"人本管理"为特色,带有指令尺度的文化形态。其内涵是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和文化管理。其根本任务是对教职工进行素质教育,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科学合理的激励,以实现对学校各项活动的有效控制以及学习智障的排除。学校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要与学校文化建设整体推进,与思想政治工作和职工考核评价的创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正>时至今日,学校管理已从原来的经验主义型理性地走向了文化立校、文化管理的层面。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一所学校要想可持续发展,它的根基必定是学校文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北京丰台右安门一小的"和文化",倡导乐学从善,尚中贵和。"和文化"的实践体系非常完备,分别为刚柔并济的学校管理文化建设,"和文化"课堂建设以及中和素养校本课程建设,以培养"中和"品德为追求的"和文化"德育,以"和"为中心、强调中西合璧、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追求.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能够折射出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魅力和办学风格.秉持"文化引领"的学校发展理念,不断拓展"文化引领"的内涵,着力加强个性鲜明的学校管理文化、德育文化、师生文化建设,以"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内核,以"书香校园"为标志,以"读书节、艺术节、英语节、体育节"四项活动为载体,引领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9.
时至21世纪的今天,对于学校教育,时代要求学校管理从以往的"刚性"的规范管理发展为一种"柔性"的文化管理,从过去以制度为主的管理发展为关注"人本"的管理,逐渐使学校管理形成文化——文化立校,最终达到"无为而治"。一、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学校物质文化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  相似文献   

10.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必要环节。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以"情意"为教育意蕴,提炼学校精神,通过建设情景交融的校园环境、通情达理的情意德育、合情合理的情意管理和情智交融的学校课程,从而创建情意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1.
学校坐落之地是对乡村学校德育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空间。学校布局调整使学校从村落迁移到集镇,学校是"村落中的‘国家’"这一"李书磊命题"应变为"集镇上的‘国家’",要超越"村落视角",发展出"集镇视角"来看待乡村学校德育文化空间问题。通过对一个多民族农业县的个案研究发现,集镇把学校和村落编织起来建构了"向城近农"的文化空间。集镇文化空间对乡村学校德育的影响为:城乡经济形态的碰撞对学校的德育目标提出了挑战;在学校和集镇形成了并行的多元文化环境,使学校面临文化冲突;不充分的城市化造成不道德的集镇公共生活,消解了学校的德育效果。学校与集镇应建构具有道德凝聚力的整体环境,具体而言:利用集镇的文化过渡性树立调和性德育目标;在校内外共同进行多元文化教育;以学区集镇为中心建立教育性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一所学校的管理离不开文化。制度讲求规范,是刚性的"硬管理",即以制度为"规矩",成就师生"方圆";文化讲求氛围,属柔性的"软管理",即以文化为精神,创建和谐校园,学校管理贵在刚柔相济,阴阳交行,民族中学尤其要如此,只有这样,才达"上善若水"之功效。作为学校领导,应清楚地意识到,教育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孕育  相似文献   

13.
学校传承与构建学校文化,创设与改造校园环境,着力构建以"尊重"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系统,并把"尊重文化"有机渗透到学生教育、教师发展和学校管理中,将其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以期构建文化育人的德育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驱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同济中学在德育发展道路上,探索德育特色品牌的育德制度,提出"三生同济共享未来"概念;根据德育工作原理,对核心素养进行适应化研究,提炼"三生三爱"教育目标;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对教育内容的精选进行特色化的整合,提倡以德育为魂的教学,建设充满三生气息的三生学堂。  相似文献   

15.
正大连市金州新区童牛岭小学是一所建校只有四年的年轻学校。建校以来,学校一直以"兼容并蓄,和美共生"为核心文化价值,用"和"文化的视野与胸怀来育人。为了打造"和"品牌文化,学校构建了以"触及心灵,深耕品格"为核心的"三和"德育文化,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一、"和美文化"——三位一体,提高德育实效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责任交托,它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  相似文献   

16.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核心的学校文化品格追求。太仓沪太外小以“精彩童年”为核心价值追求的学校文化品格,具体体现为:教师文化品质追求教师专业优质发展;教育文化品格追求德育和智育统一性;管理文化品格追求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17.
刘洁 《上海教育》2010,(17):79-80
校本德育是以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为前提,以德育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学校德育特色的创造性为基本内涵,以学校和地域的优秀文化传统、优良的教育传统为背景条件,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以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为构建主体,通过德育课程建设、德育管理、德育研究等工作的校本化来体现德育是学校的自主行为。其中,校本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特色通过课程予以确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德育导师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科任教师身上,导师将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育人方法,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的一种班级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正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创办于2011年秋,现有33个班级,1550名学生,87名教师。学校地处滨海社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学校以"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意"为宗旨,以"求真、向善、智慧、大气"为校训,以"海洋文化"为办学特色,追求开放的办学模式、多元的人才质量、幸福的师生生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五个一"即"把握一个德育核心,塑造一支德育队伍,形成一个德育特色,升华一种德育体验,形成一股德育合力"来提高德育实效。学校以文化涵养师德,以科研打磨教艺,建立"教育策划工作室""班主任启航工作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学校教育的统帅和灵魂。德育为先是指把德育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学校德育需要先进教育价值观的引领,需要从生命的视角进行审视,需要创设生态的环境,需要积淀深厚的文化,需要弘扬崇高的精神力量,更需要"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落实。德育是学校的生命,只有将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