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想实现深度学习的主动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引发思考。深度思考引发深度碰撞,学生或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或对同伴的观点提出质疑批判,以此生成深度认知,从而发生深度学习。在深度问题-深度思考-深度碰撞-深度学习这样一个递进的链条中,质疑说理是最有效的推动力,说理课堂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2.
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学习急需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视角下的课堂倾听具有多个层面的内涵,深度学习的课堂即充盈着倾听的课堂。课堂倾听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前提与基础,学会倾听是学会学习的重要体现。支持深度学习的课堂倾听并不能一蹴而就地形成,需在反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优化与迭代升级,渐渐从独白走向互动,从接受走向批判,从结果走向过程,从排斥走向接纳。  相似文献   

3.
从课堂实践中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策略之一。为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深度学习,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知识结构、高阶思维、真实批判、核心问题及持续评价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46):166-167
MOOC作为一种新型课程资源形式,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作者结合"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了教育传播学课程的现状,总结了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与教育传播学课程的结合点,构建了"内容选取—课前MOOC学习—课堂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模式。通过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能够为其他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技术》2019,(12):35-40
文章基于知识深度模型,对促进课堂深度学习进行了设计: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设计思维层次不同的学习问题,创设探究、体验、表达与交流的学习活动,实施一致性教学测评,并以"递归算法的实现"内容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知识深度模型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实现课堂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教学的一种研究路径。该模型能促进学生的综合认知理解、知识迁移应用,有利于问题解决能力、反思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与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6.
借助活动型课堂推进深度学习《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在价值立意、单元设计、情境创设、质疑批判、教学评价中深度规划教学立意、逐级开展教学设计、深层展现教学思维,有利于激励学生在思考探究中质疑评判,提升教学的信度和效度,培育学生开阔的国际政治经济视野。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26):12-13
"学生自己去发现",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学生全员动了起来,有效的讨论合作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讨论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自己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信息、激发思维、推动提高课堂效率,被不少教师所提倡。  相似文献   

8.
课堂深度学习强调具身认知、整合信息、主动建构、迁移运用。建构指向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发展学生高阶思维,遴选教法、整合意义连接的学习内容,创设氛围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以及多元评价引导学生批判建构。  相似文献   

9.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但是在很多合作探究性课堂中,学生都忙于"工具"的使用和"自由"的交流,对于课堂中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并没有进行真正有效的探究,导致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在学习上缺乏深度。诸如此类的学习方式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浅层地理解知识、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文章针对此类现象,提出深度学习理念,为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语文课堂的学习模式,要有利于唤起、增强学生学习的合作参与意识;要能促进学生合作时机形成,拓宽学生合作学习深度与广度;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1.
"沉潜学习",就是在课堂上,在教师科学引导下,在时间的充分保证下,学生发自内心地、自由而自觉地自读自解文本、互读互解文本、用读用解文本。这种"沉潜学习"克服了语文课改中出现的诸多弊端,有利于学生快乐学习、深度学习、高效学习,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以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学习。但知识论证不充足、知识点状分布、绝对真理知识观等表层知识教学已偏离了学习的本质及价值,产生了知识教学阻滞深度学习的困局。教学推理是教师根据已知教学条件及个体情境认知,确定问题并生成教学策略的连续性思维活动。它克服了以往僵化的教学方式,为促进深度学习提供可能逻辑。其中,学科知识逻辑能促进学习触及知识的意义世界,学生经验逻辑能促进学习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实践自为逻辑能促进学习关联自我的生活世界。最后,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推理策略应着力于以"批判与交融"为取向的教学理解,形成以"联结与转化"为纽带的教学逻辑,开展以"假设与证据"为核心的课堂论证教学,创设以"推断与评估"为特质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育》2017,(4):59-67
研究旨在一般意义上回答我国为何需要开展课堂教学深度学习的研究,深度学习"深"在何处以及如何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这三个问题。研究发现:21世纪核心素养的提出,学生非参与和不专注现象的普遍存在,以及学生浅层学习和简单学习所引发的不良结果是开展深度学习的主要原因;深度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培养目标、思维水平与多维投入上。要发展学生深度学习,我们应该致力于合理的目标设计、转化师生的迷失概念、设计深度学习课堂评价任务、关注深度学习结果评价。  相似文献   

14.
深度学习正在全球范围内革新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从而转变传统的教育范式。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学习将传统的课堂学习与真实生活情境相融合,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创造力、批判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构建学生知识体系以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介绍了深度学习的含义、不同领域的研究、本质,重点解析了2种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和基于挑战的学习(CBL),希望能够为学校开展深度学习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5.
"自助餐式"合作学习方式,即在练习课与复习课的课堂最后5至8分钟内,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同学解决一些在课堂中还没听懂的问题,从而进行自主的合作学习。这种"自助餐式"合作学习方式给学生一个自由活跃的学习空间,弥补了传统合作学习中的不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表明,充满活力的课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身为数学教师,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赋予数学课堂生命的活力。那么,怎样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自己感兴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1,(21):1-2
数学学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因此应该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说理课堂的构建,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通过不断交流和讨论,能够满足学生的深度学习需求,加深对数学学科的理解,提高综合素养。应该明确说理课堂的构建要点,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文章将对构建说理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说理课堂构建中的问题,探索构建说理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从课堂交际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繁冬  高杨 《考试周刊》2008,(17):150-151
英语课堂交际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这在客观上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自主学习即学生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现教与学的和谐,促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地理课堂活动中存在着“活动无协作、协作无构建、构建低水平”等问题,增强学生的知识建构有利于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基于协同知识构建模型建立地理深度学习模式,并以“植被”为例,设计深度学习教学方案,实践结果表明该学习模式有利于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信息课堂中模仿训练仍占主导,学生的发散迁移、想象创新等能力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项目教学法是指在真实问题情境下组织开展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敏感性、知识掌控力、问题思考力等能力,与深度学习要求的内容整合、批判理解、建构反思、迁移运用等特征不谋而合,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途径。本文从项目教学与深度学习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在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可行性,同时也反思了让深度学习能够在信息课堂真正发生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