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进程。因此,如何提高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将青年学生培养成“爱国守法”“,以遵纪守法为荣”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明确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那么,究竟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具有哪些基本行为要求呢?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本行为要求主要包括热爱祖国、遵守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四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治理方式的逐步改变,我国已开始由传统百姓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传统的草民意识已成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之一,因此,大力倡导和实施公民教育,为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国家培养大量的合格  相似文献   

4.
通过少先队活动实践探索,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从而逐渐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正是少先队活动需要体现的新理念,少先队活动就会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一、更新观念,立志做“研究型 学习型”教师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本课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86):127-128
一个国家的民主化程度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从本国公民的核心素养状况就能体现出来。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公民核心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实现进程的快慢。对于公民核心素养教育来说,思想教育是实施的最佳途径,要让公民核心素养得到提高,必须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  相似文献   

7.
在2010年6月21日刚刚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艳 《历史教学问题》2004,(4):99-99,92
培养健全公民是各国教育的核心问题,2 0 0 1年7月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公民基本素质的要求”。1 0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2 0 0 2年2月,“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启动,全国各地学校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我做合格小公民”的主题活动。学校作为制度化的公共教育机构是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作为内涵丰富的人文科学,对实施公民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西方国家向来都把历史作为实施公…  相似文献   

9.
王丹  董阳 《今日教育》2012,(10):60-61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基于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提出公民素养教育的理念,并且以这一理念为核心系统地打造学校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导言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之初,适应新的国际教育形势的变化,我们国家开始了全面的新课改,制定了各课程的新目标,其中历史课的总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这种新的要求下,中学历史的素质内涵相应的也要发生改变,其提高途径也要围绕这个目标做较大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新课程教学目标指出: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说:“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做人,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做国家的够格公民。”就学生个体而言,学生成长的最终目标是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因此公民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而通过公民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逐步锻炼学生的公民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公民素养是学生终身幸福的基石。公民教育将带领学生顺利、和谐地走向社会生活,获得自身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因此,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14.
所谓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的进程和政治相结合的产物,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环节。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方向发展关系着国家未来政治文明的进程和发展趋势,决定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为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储朝晖 《中国德育》2010,(12):73-7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养合格公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需要明确目标,切实贯彻落实。公民教育就是教人明了作为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对这个国家有哪些责任。权利和义务是双向的,有义务的人必然拥有权利;如果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也无法履行义务;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该课程的方向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要求每个公民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如何培养小学生兼具中国特色和全球视野,成为合格社会公民,这成为了学校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一、研究背景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9.
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学法、守法的自觉性,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合格的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公民教育无疑成为当代中国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主题。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部牵头引进的一项以培养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为目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