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意义] 为了探索社交网络用户交互情景体验对危机信息持续分享意愿影响机制,对社交网络中不同情景信息进行分类和定级,实现危机信息的差异化监控与治理,并从交互情景体验视角强化用户对正面信息的持续分享意愿。[方法/过程] 以用户知觉流畅性、认知专注度和线索依赖度为自变量,危机信息持续分享意愿为因变量,感知边际效用及期望确认度为中介变量构建研究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并借助AMO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结论] 其研究发现:1)社交网络中,用户知觉流畅性、认识专注度及线索依赖度分别通过感知边际效用及期望确认度的中介作用,对危机信息持续分享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2)用户认识专注度对信息持续分享意愿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为知觉流畅性,最后为线索依赖度。3)用户知觉流畅性、认识专注度及线索依赖度对用户持续分享意愿的影响效应,在人口统计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指出了研究价值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2.
3.
社交网站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户交互学习作为网络用户的深层次需求,对社交网站的运营与发展至关重要。基于社交网站环境、用户特征,构建社交网站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运用Spss和Lisrel8.7对该模型验证性分析,其社交网站用户偏好、社交网站功能、社交网站信息资源质量、社交网站用户的有用感知、社交网站用户人际关系以及社交网站激励机制对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均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5.
社交网络服务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最普及、用户参与度最高的网络应用之一.学者们对社交网络服务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对学者们的研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学者关于社交网络含义、社交网络用户参与动机、用户社会资本获得3个方面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分析社交网络服务用户参与理论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以期有助于社交网络用户参与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登录移动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每天的日常,和亲人朋友在社交平台上的交流远远多于面对面的交谈,学习工作上的事情也大多可以用社交软件完成,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移动社交平台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必然要成为关注的重点。用户信任度可以用来详细检查用户之间所有可能的社交网络关系,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提供了一种计算用户之间信任的方法,通过对用户之间的信任进行分析完成相应的推荐和其他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在线社交用户的信息行为对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借鉴"用户画像"的思想,提出了在线社交用户舆情画像的概念,围绕人类动力学研究视角构建了在线社交用户的舆情画像模型,最后从舆情信息传播的时间间隔分布、活跃度分布、时间间隔重标度、交互热度、阵发性和记忆性等方面对在线社交用户信息传播行为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线社交用户"舆情画像"可全面揭示其网络信息行为特征,实现对用户基本信息与舆情传播信息的有效收集、有效识别与定量分析,从而为网络舆情生态环境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学术社交网络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参与并使用,对学术社交网络中的学科交互研究有利于促进科研人员利用学术社交网络开展非正式交流及跨学科合作。[方法/过程]文章以ResearchGate(RG)为例,将iSchool成员机构作为研究对象,获取61所iSchool机构成员用户的交互关系数据,并对其中的2798所机构及其间所形成的30393条交互关系数据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结论]从交互数量来看,iSchool成员机构在学术社交网络中的学科交互范围较广,但跨学科影响力有限,其跨学科交互情况反映了目前图情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从交互关系网络来看,iSchool成员机构整体学科交互关系网络结构较为松散,网络还呈现出iSchool成员机构分别主要与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和工程与技术科学类的机构产生交互关系的两种趋势。此外,对学术社交网络中交互关系的拓展和学术影响力的提高有利于科研合作的开展和学术声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当前社交媒体中的虚假、劣质信息层出不穷,极大地干扰了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对发布异常信息、呈现异常行为的异常用户进行预测治理,能够有效实现网络公共空间的正本清源。[方法/过程]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融合用户个体特征、行为、关系、文本主题和情感特征,构建社交媒体异常用户特征体系,并利用图注意力网络构建异常用户分类预测模型。[结果/结论]文章所构建的社交媒体异常用户特征体系具备完整性和普适性,且异常用户预测模型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2.8%。相比其他分类模型,所构建的图注意力预测模型能够有效识别社交媒体中的异常用户。此外,关系特征、主题特征以及用户注册时间对预测异常用户的贡献度较高,在体征体系中具有较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徐双  刘勇 《情报探索》2010,(8):122-124
探讨了用户知识交互(UKI)的内涵及其与用户关系的关联性,分析了基于UKI的图书馆用户关系管理(URM)的特点和作用,提出了基于UKI的图书馆URM策略。  相似文献   

11.
能有效预测在线社交网络中人的行为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当前在线社交网络存在多种交互方式的现象进行分析,以此构建一种多维社交关系的在线社交网络链路预测的方法。基于社会影响和选择两种机制构建在线社交网络多维网络结构,综合各个维度节点和连边的拓扑结构,实现多维社交网络预测矩阵的集结,在降维后的网络上进行链路预测。利用百度贴吧数据集实验验证,从AUC和精确度两方面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维预测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利用在线社交网络中的舆情信息创造价值的同时,明确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点,抑制负面舆情的传播与扩散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及之间的博弈关系,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提出了一种网络舆情传播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重点分析了博弈模型的平衡点及主体行为稳定策略的均衡条件,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三个策略均衡点,并基于仿真实验及分析结果提出政府管控在线社交网络中负面舆情传播的三个关键点及应对策略。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在线社交网络中的舆情传播研究,可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在线社交网络甚至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等日常生活的主要行为方式。网络群体作为在线社交网络的主体,受网络结构和信息传递的影响,在线社交网络群体行为研究已经成为各界不可回避的重要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就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对国内文献进行科学计量,以CitespaceⅢ软件作为科学计量工具,采用路径搜索(Pathfinder)算法,以不同指标进行聚类,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热点及前沿领域作出合理划分,最后在总结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社交网络从无到有,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人们开始更多的依赖从SNS中获得在线社会支持。与传统社会支持相比,在线渠道尤其是SNS对于人们给予和接受社会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这一领域的中外文献进行整体分析,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这方面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是有必要的。[方法/过程]通过对2018年前社交网络环境下在线社会支持的中英文研究的期刊文献进行收集并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对205篇中外研究文献进行多维编码分析,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结果/结论]文章总结了SNS环境下在线社会支持的研究重点以及研究方法等研究现状,探讨了该领域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社会网络的结构与作用等方面的未来潜在研究方向和途径,并分析了中外研究者在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在Web2.0环境下,社会化标注的出现给网络舆情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首先对当前的网络舆论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对舆情参与者个人、关键舆情参与者识别以及舆情参与者的社区划分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剖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思路与实施方法,最后给出了社会化标注环境下舆情控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集群企业间知识网络构建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工具,在个体层、群体层和组织层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对知识网络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并应用工具对集群企业整体及超集群知识网络扩展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一个集群企业知识网络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dolescents use the Internet not only to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distant relatives and friends but also to create new relationships online; some of these friendships become integrated into their social circle. Research has focused mainly on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existing relationships or the nature of online-only ties, so studies comparing the quality of online and face-to-face relationships are missing.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bridge this gap. In keeping with previous studies on social association, we argue that the qu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s dependent on duration and diversity of topics and activities carried together. Time is important, as it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llective shared history and identity. Intimacy develops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in shared activities and discussion of diverse issues of personal concern. Using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the adolescent population in Israel, we find that closeness to a friend is a function of social similarity, content and activity multiplexity, and du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Friendships originated in the Internet are perceived as less close and supportive because they are relatively new and online friends are involved in less joint activities and less topics of discuss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dolescents use the Internet not only to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distant relatives and friends but also to create new relationships online; some of these friendships become integrated into their social circle. Research has focused mainly on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existing relationships or the nature of online-only ties, so studies comparing the quality of online and face-to-face relationships are missing.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bridge this gap. In keeping with previous studies on social association, we argue that the qu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s dependent on duration and diversity of topics and activities carried together. Time is important, as it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llective shared history and identity. Intimacy develops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in shared activities and discussion of diverse issues of personal concern. Using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the adolescent population in Israel, we find that closeness to a friend is a function of social similarity, content and activity multiplexity, and du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Friendships originated in the Internet are perceived as less close and supportive because they are relatively new and online friends are involved in less joint activities and less topics of discuss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在职业规划中,除了各种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还有一个要素,那就是人脉。能有效管理人脉,未来的职业道路将更加畅顺。人脉管理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着重分析了职业规划中人脉管理的重要性,人脉管理的误区以及有效地实施人脉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