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燕子》是一篇看图学文,其图上的美景就已令人神往:远山、湖水、稻田、盛开的桃花、轻扬的柔柳以及竞相开放的各色鲜花,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燕子。它们或穿插于绿柳之间,或用剪尾、翼尖轻点水面,或歇息于电线之上,构成一幅天然的巨大“五线谱”,给早春的湖光山色增添了无限生气,将春光点缀得光彩夺目。加之作者又运用了精当的比喻、生动的拟人和优美的语言,紧紧抓住燕子的形态、动态和静态,将燕子描绘得活泼可爱、栩栩如生,更给人以无限美感。形态美作者抓住最能体现燕子外形特色的“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和“剪…  相似文献   

2.
“美在于发现。”《垂柳》的作把目光投向大自然的一隅——清清的河水中,垂柳弄影,小鱼戏波……意象鲜活,字经济,“探”、“咬”生动传神,“美丽的百褶裙”喻指微波,富含韵律美和动态美。  相似文献   

3.
试论“人体美”与“舞蹈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美”包含“动态美”、“意蕴美”、“神韵美”,而这三种都是通过人体语汇传达给人们的。如果没有“人体美”的升华过程,就不可能达到“舞蹈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江小进 《课外阅读》2011,(12):262-263
政治课绝不是“三无”(枯燥无味、毫无生机、索然无趣)的代名词。为了实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语言是下点功夫,发挥政治语言的独特魅力。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得到一点启发,与大家一起商榷。  相似文献   

5.
书法美学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经验总结和全新的理论概括,感悟中透露深刻而纯正的理性,断想中存在着斩不断的思辩脉络。全文从“名与实”、“源与流”、“内与外”、“觉与悟”、“情与理”、“象与蕴”、“评与论”等多侧面对书法美学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更新,艺术“化丑为美”的审美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开辟了审美境界的新领域,艺术之所以具有“化丑为美”的美学功能,就是因为现实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读的审美视野也向本的写作提出暗示,而作家、艺术家对世相态的体察入微,内心蕴蓄欲吐的激情,出神入花的“生花之笔”是“化丑为美”的关键所在。艺术的“化丑为美”具有辛酸之美,畸形之美、奇妙之美、反衬之美、狰厉之美、悲壮之美等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7.
艺术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理性信息和潜在信息、“象”和“意”、“有”和“无”、“实”与“虚”、“情”与“理”各自之间的距离产生空灵美。  相似文献   

8.
孟子美学抓住美的愉快本质,不仅深刻剖析了感官美、形式美,而且深刻揭示了理义美、道德美:不仅指出了二在快乐感觉上的相通性,而且提出了“充实之为美”这个道德美命题,体现了儒家美学对道德美的偏尊,奠定了后世儒家以“载道”为主的道德美学主潮。此外,他对味美说的论述,对共同美的揭示和对审美接受中“以意逆志”现象的剖析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具有普遍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恨歌》中的李,杨之爱,经历了相守,相失,再到精神相融的曲折变化,赏美之短,思美之久,寻美之切构成了《长恨歌》情感运行的内在结构张力,仙,凡间无法超越的时空界限,既是“恨”的渊薮,又是“受”的源泉,由客观而非主观原因所造成的“恨”,只不过是“爱”的别名,它使“爱”不断裂变,升华,纯化,“恨”与“爱”在形式上相对,但在本质上却同一,正因有“恨”,才会有“爱”,“恨”愈久,愈浓,“爱”才显得愈悠,愈炽。因此,“此恨绵绵无绝期”便自然且必然兑换,转化为“此爱绵绵无绝期”,《长恨歌》即是“长爱歌”。  相似文献   

10.
梁衡穷数十年的功夫,在散创作理论上提出了“大事、大情、大理”的观念,在散创作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他的创作理论,达到了“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的散美。  相似文献   

11.
纪实美是摄影艺术独具的美学品格。但是,纪实性只是艺术创作的手段和方法。摄影艺术是“心”与“物”的结合,“情”与“景”的结合,摄影艺术的真实是“双重的真实”。典型化是一切艺术美的核心,也是摄影艺术美的核心。摄影艺术典型化的基本方法是选择。决定摄影艺术美的,还在于摄影作品要有形式美。摄影艺术的形式美有特有的组合材料,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苏叶散文论     
苏叶散文具有独特的美学特质,人格美为其“骨”是核心层,情思美为其“气”是中间层,文体美为其“态”是外表层。  相似文献   

13.
5世纪的希腊数学家罗克拉斯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13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指出,“数学还是关于美的科学”。美籍华人数学家邱成桐在华作数学演讲时,一再指出数学是“伟大而美丽的真理”。  相似文献   

14.
在美术教学中。审美化教学是指达到审美水平的教学。是在达到目的型、伦理型教学意义以后的又一新的理想追求。本从美术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互动结成的“关系”三个要素来分析,进一步阐明教的典型形式——表演,学的典型形式——自由游戏。教学互动之美——对话。这三种典型形式。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翻译整个过程都是与美学紧密相连的,感受美和理性美,语言美使翻译过程成为语言艺术的再创作。翻译工作者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广泛的阅读。加强语言功底,使翻译更准确,更符合美学标准,达到“化境”“传神”。  相似文献   

16.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是一种最 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诗人情感的倾泻,也是诗人智慧 的结晶。鉴赏好的诗歌,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丰富阅历,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在诗歌 鉴赏教学中,我以为要着力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三美”:反复吟诵,领会诗歌的情感美。诗歌鉴赏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认知 、想象、记忆、思维。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赏诗,首先得读懂诗。通过反复 诵读,整体认知,理解诗文的词义、句义,把握诗的内容。其次,通过反复…  相似文献   

17.
儿童审美教育虽然有着固有的特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时代对学校美育提出了挑战,“中和协调”、“陶冶情性”的美育思想已远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了,学校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健全人格、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必经之路。要想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与思想,学校在儿童审美教育中必须体现时代特点与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征,以及审美教育中的形象感染性、情感动人性与娱乐性;必须从开阔学生视野入手,多方位地提高儿童对美的感受力与欣赏力,把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作为美育的核心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由于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等的影响,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精神,对女性美的认同与肯定的标准也不一样。汉代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认为女性的美应是体格上的“和谐美”与伦理上的“品德美”的结合,是”自然美”与“修饰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的创作中存在“求真”、“崇善”、“臻美”三原则,在总体上反映出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以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展现其真实的情感,把内心的苦闷、愤懑,大胆地抒发出来,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实,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女性,关心下层劳动者,并通过情感美、心灵美和描绘大自然的美及健全的人格美等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同时,“求真”、“崇善”、“臻美”三者不是孤立的,三者有着内在的和谐性。最“真”的就是最“善”的,也就是最“美”的,“求真”、“崇善”、“臻美”都服从于作者主观和个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道家审美观将“真”置于第一位,“美”和“善”次之。道家理解理解的“真”倾向于事物本然的存在状态,与主观想象之“真”似乎无关。道家理解理解的“善”和“美”则是从一系列相对立的范畴中引出。道家审美观中真、善、美三个审美范畴的内涵建立在“无”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