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聚研究对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发展竞争力的关系研究,依赖于对产业集聚水平的有效测度.研究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方法,对于促进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当前国外产业集聚识别理论和测度方法进行了综合介绍与评价,对不同的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为研究区域产业政策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了较好的方法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中国高技术产业时空分布,发现东部沿海高技术产业处于高度集聚状态.应用面板协整检验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对东部沿海高技术产业集聚度与集聚效益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在考虑截面效应下,东部沿海高技术产业集聚度和集聚效益存在双向长期因果关系,但短期内集聚度对集聚效益因果关系不成立,显示集聚非经济迹象.典型地区研究表明,短期内广东和江苏高技术产业出现集聚非经济迹象,上海和山东集聚有效,而河北和海南集聚不足.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区位熵指数测算与分析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的金融人才集聚效应和资本集聚效应,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中的个体固定效应,分别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因变量,以区位熵计算出来的金融人才集聚效应和资本集聚效应为核心解释变量,并引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政府干预这3个控制变量,实证检验了2003—2015年期间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金融集聚对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及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高级化模型中,金融人才集聚对该地区产业高级化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资本集聚对产业高级化却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产业合理化模型中,金融人才集聚对产业合理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资本集聚对产业合理化有显著阻碍作用。而3个控制变量中,除了政府干预,其余2个控制变量均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最后总结结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规律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对"集聚"和"产业集聚"进行科学的重新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规范概念,进而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特点,最后提出了评价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体系,以填补这方面理论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随着产业集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高,产业集聚研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出现了众多不同的理论.现从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时间逻辑,综合国内外主流理论,系统地分析了产业集聚、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其测度的理论发展历程以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集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产业集聚的理论发展进行综述,全面分析了产业集聚的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农村城镇化的紧密关系,并最终提出了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产业集聚的选择路径。对于现阶段提出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及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面向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技术进步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燕平  王艳荣 《科学学研究》2009,27(7):1005-1010
 提出基于技术进步的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机制的研究框架,建立VAR模型并协整检验,以安徽砀山酥梨产业1990-2007年的数据为样本,验证了技术进步效应与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关系,示例表明技术进步效应与产业集聚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8.
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揭示其集聚发展的规律对于引导其健康快速成长并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运用EG指数等集聚指标测度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1996年到2014年的产业集聚水平,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及其集聚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呈“W”型趋势,其集聚度对产业产出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产业集聚下降的主要原因,FDI与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提升对产业集聚度的上升有显著作用,企业进出壁垒下降是地区集聚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采用OLS模型和交互模型,对产业升级、人才集聚对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产业升级、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升级和人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产业升级对创新能力的作用大于人才集聚;产业升级、制造业升级会增强人才集聚对区域创新的贡献,但服务业升级不利于强化人才集聚对创新效益的贡献;市场化程度、城市化、人力资本均对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提出产业升级与人才集聚相协调、产业升级与产业专业化相协调、城市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协调、人才引进和培养本土人才相协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度测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彭耿  刘芳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2):181-184,201
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生产率和加快经济增长,但是产业集聚水平并非越高越好,合理的产业集聚水平依赖于其对经济影响的大小、集聚经济的变动规律、产业集聚的驱动因素等,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首要前提是对产业集聚水平进行精确测度。文章对产业集聚度的测量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进行述评,并提出优化测度方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军  李廉水  王忠 《科研管理》2010,31(6):191-198
摘要:本文用1999-2007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了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制度创新的条件下,产业聚集显著促进区域创新,但对区域创新的作用略低于科技经费投入、科技人员投入和制度创新。分行业比较分析表明,不仅高技术产业聚集有利于区域创新,传统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也有正的影响,这为各地区结合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从而促进区域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多数资源依赖型产业聚集抑制区域创新,这主要是因为过度依赖资源对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投入产生了“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研究运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时空修复理论、演化经济地理理论,从时间修复、空间修复两个视角由宏、中、微观三个维度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关系展开理论构建及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非线性模型考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U型关系,进一步创新性的使用历史维度工具变量(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中国古代城市城墙数据)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展开内生性检验识别,再运用门槛效应、调节效应模型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结构变化点作用机制进行探寻。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发展呈现U型作用,说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的产业升级高级化与产业多样化发展起到先抑制再推动的作用关系,当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专利申请数量超过11 442项,会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二,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影响受到科学支出水平的约束限制,科学支出水平的提升能够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的边际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计算区位熵测度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聚状况,并通过空间相关性检验对高新园区集聚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聚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程度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为进一步考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聚形成的影响因素,本文又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高新园区集聚的形成机理。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传统的经济地理学难以解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聚现象,人力资本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聚形成最为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聚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开放式创新的背景下,整合集聚经济理论、资源观理论和制度理论三种理论视角,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21个样本,对产业集聚程度和创新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在不同的集聚程度下,产业集聚对创新的影响存在区别:集聚程度较低时,专业化集聚有利于创新,而多样化集聚抑制创新;相反,集聚程度较高时,专业化集聚不利于创新,而多样化集聚促进创新。此外,企业开放式的创新战略能够有效提高多样化集聚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兵  胡中韬  梁林 《科研管理》2019,40(8):224-233
在借鉴并改进经济适度人口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人才聚集程度的指标——“空间人才密度”,构建了人才聚集与社会平均生产率及区域经济之间的适度关系理论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京津冀与长三角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空间人才密度”指标能够有效衡量人才在空间上的聚集程度,空间人才密度与人均GDP间呈倒U型关系,且随时间持续动态演化。总体上,我国人才聚集态势良好,经济发达地区已达到或接近经济适度值。但从京津冀现状来看,三省市均处于人才相对稀缺状态,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因是人才数量和人才使用效率偏低,而非区域内的人才配置。  相似文献   

16.
徐圆  施永莉 《科研管理》2021,42(3):131-138
本文以11个城市群规划的颁布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从创新视角考察城市群的经济效应。结果显示:(1)城市群规划的实施对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活动具有正向推动作用。(2)原先集群程度和一体化程度越高、内部技术水平越接近的城市群收益越大;相比较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和规模越小的城市在城市群规划实施后创新活动的增长更明显。(3)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在于城市群规划能够引导地方政府积极合作,打破物理边界,寻求区域创新合作,促进内部一体化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旨在测度生产性服务业微观企业集聚水平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于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方向与具体作用程度,为激发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在集聚理论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从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两方面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其次,从企业进入的角度出发,构建既反映宏观层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存量”集聚,又能体现微观企业进入动态性“增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复合加权集聚指数,并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最后,建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①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前一期碳排放效率对于本期碳排放效率影响较大,呈现“雪球效应”。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均会由负转正。相对于短期效应,长期效应更为显著。③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市场化三大约束机制均表现出显著的单门槛特征。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则有利于缓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不利影响。【结论】基于正“U”型曲线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影响机制与约束机制作用下,促进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在于:知识或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证分析显示,(1)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均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促进作用更大。并且,制造业聚集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主要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分地区研究表明,产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3)从作用途径来看,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且在所有的作用途径中,基础设施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9.
刘军  程中华  李廉水 《科研管理》2016,37(6):134-140
本文用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聚集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空间自相关性检验表明,中国城市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空间计量回归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加剧了环境污染,表明当前中国产业聚集带来的环境负外部性大于环境正外部性;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最后,提出聚集区改善环境污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96年至2016年的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聚焦产业要素集聚视角研究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来源,利用莫兰指数(Moran′s I)进行空间相关检验,通过LM等系列检验确定本研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结论指出:(1)总体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点,创新能力存在区域间的空间正相关;(2)劳动、技术、人才、规模等要素集聚及税收优惠政策都对地区内高技术产业各阶段创新能力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资本集聚对产业创新转化存在逆向作用;(3)FDI和政策支持都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创新能力存在约束,原因是FDI与政府资金目的导向差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