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手段,外国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工业产值、人口变量则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②分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中部地区则显著正相关。人口增长对三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双向性;③分阶段考察显示,2000年之前,技术进步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为负,即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2001年之后,技术进步对全国及东、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影响为正,对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依然为负,即技术进步可能增加全国及东、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而降低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2.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西龙  于渤 《科研管理》2012,33(8):35-40
本文采用非参数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95至2008年间我国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利用交互效应模型,探讨了技术进步、行业结构变动与我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行业结构变动则促进了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在不同地区之间则存在着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对其工业二氧化碳减排的抑制作用最大;中西部地区的结构变动对该地区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IPAT和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自主创新、FDI和国际贸易等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中国省区层面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得到1995—2012年中国省区层面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其中资本、劳动力和能源为投入要素,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GDP为期望产出.研究结果表明: 作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FDI能够显著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由于存在显著的负向空〖JP3〗间溢出效应,自主创新和进口对于提升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出口对于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抑制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相关理论梳理,探讨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就技术、产业结构因素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碳排放,但前者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要远低于后者。(2)两个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存在时间和地区上的差异,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作用有所增强,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则减弱;沿海地区技术进步的减排效果显著大于内陆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内陆地区的碳排放影响则更大。(3)技术与结构因素的交互效应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分时期和分区域的子样本进一步验证了这种交互效应的稳健性。本文为理解中国碳排放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如何统筹技术与结构性因素,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相关理论梳理,探讨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就技术、产业结构因素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碳排放,但前者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要远低于后者。(2)2个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存在时间和地区上的差异,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作用有所增强,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则减弱;沿海地区技术进步的减排效果显著大于内陆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内陆地区的碳排放影响则更大。(3)技术与结构因素的交互效应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分时期和分区域的子样本进一步验证了这种交互效应的稳健性。为理解中国碳排放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如何统筹技术与结构性因素,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了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影响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模型,利用2002—2012年中国30个省区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驱动机制,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减排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主要结论如下: 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意味着某个省区的碳排放强度不仅受到邻近省区碳排放强度的冲击,还受到各省区之间结构性差异的冲击,这种结构性差异体现在各省区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其他未纳入模型中的空间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果不考虑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两者碳减排作用的估计会有偏误.  相似文献   

7.
高耗能行业CO2排放强度对生产技术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闫俊娜  赵涛 《资源科学》2012,34(12):2398-2408
"十一五"时期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0%,研究高耗能行业CO2排放强度的敏感因素对实现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对投入-产出模型在研究碳排放或能耗问题中的应用进行了整体的概述,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敏感性分析与相关方法进行比较,明确其优越性。然后,以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建立26部门的对称投入产出表,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不同行业生产技术变化对高耗能行业CO2排放强度的影响深度,得出结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技术系数变化对整体高耗能行业排放强度影响最为显著;大多数高耗能行业排放强度对本行业生产技术变化最为敏感;一般而言,直接生产技术系数变化带来的影响大于间接生产技术系数;考虑系数的结构相关性影响后,各高耗能行业排放强度普遍对关键技术系数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根据CO_2排放量的大小将30个省份划分成六大区域,利用面板分位数模型比较研究能源使用技术、CO_2排放技术和广义技术创新等3种类型技术进步对各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能源使用技术进步抑制碳排放的效应要大于促进碳排放的能源回弹效应,净效应表现为抑制碳排放,并且净效应大小与区域碳排放水平呈"U"型结构,而CO_2排放技术进步在3种技术进步中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最明显,但是其减排效应只有在年均碳排放量大于0.25分位点的省份才会发挥作用,广义技术创新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碳减排作用;比较分析3种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时,能源使用技术进步与CO_2排放技术进步在碳排放水平最高的3个省份(江苏、山东、河北)抑制CO_2排放的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9.
龙志和  陈青青 《软科学》2011,25(8):40-44
在测算我国1997~2007年间省级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对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并以此建立面板数据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模型,研究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考察期中全国和东部地区EKC曲线呈倒N型,中、西部地区CO2排放量则随人均GDP单增,工业比重及煤炭消费比重的降低都将导致CO2排放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0.
技术进步是转变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因素,提高我国技术进步首先要分析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通过对我国29个省份技术水平计算以及四大区域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实证研究表明.整体看来我国各省技术水平呈增长趋势;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外资投入和产业结构对各区域技术进步影响关系具有差异性,表现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具有负相关作用,FDI已经对我国东、东北和中部地区技术水平呈现出阻碍作用,产业结构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作用不显著,对东北地区技术进步具有负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能源技术创新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保护环境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把GDP作为控制因素,基于1996-2008年间中国大陆30个省市面板数据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差分广义矩估计(DIF-GMM)方法研究能源技术专利与CO2排放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技术专利、CO2排放及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从全国来看,能源技术专利降低碳排放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且在不同地区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除了西部地区外,东部和中部地区能源技术专利的增加均未显著地促进CO2排放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探讨技术进步与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关系对理解中国OFDI持续扩张的内在动因及其外溢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3-2012年176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地区)的跨国数据,本文采用面板数据VAR模型从促进和溢出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技术进步与中国OFDI的双向互动效应。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OFDI存在显著的正反馈效应,技术进步不仅对OFDI的快速扩张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逐年扩张的OFDI通过逆向技术溢出也可以推动国内技术进步。进一步对东道国的分类研究发现,对于以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为主的非OECD国家,技术进步对OFDI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弱,而OFDI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则相对较强;对于以发达国家为主的OECD国家,技术进步对OFDI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强,而OFDI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相对较弱。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现阶段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技术进步与中国OFDI扩张的良性互动,同时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地区)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强度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引入技术进步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能源价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能耗强度影响的调节效应。文章运用1985-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能源价格的提高并未能有效的降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没有显著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显著的降低了能源强度,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也使得能源强度有了显著降低。同时技术进步对能源价格、能源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对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的调节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4.
《软科学》2014,(7):53-58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方法分解出房地产业的技术进步指数,并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FDI对房地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FDI对中国房地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显著为负,随着FDI实践不断发展,其不稳定性也不断增加,制约了中国房地产业技术进步。此外,贸易开放、政府支撑力度、人力资本积累对房地产业技术进步具有制约作用,但现行制度、区位条件以及对外商行为的政府规制会对房地产业技术进步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上海农业技术进步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农用机械装备经历了三阶段的转变,机械技术的进步使农机设备呈现大型化、综合化、配套化的趋势,以满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农业生化技术的进步在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同时,改变了种植业的生产结构;通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路径的刻画,发现上海农业呈现“S型”的增长路径,农业技术进步因循了“劳动节约型——停滞——土地节约型(主) 劳动节约型(辅)”的演进路径。进而,构建双对数形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1990-1999年、2001-2014年的上海郊区县的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分析,实证结果支持相关论断。根据实证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技术进步是影响节能降耗与CO2减排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中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动力。本文在同时考虑能耗与排放因素基础上,通过数理方程演绎了技术进步有效促进节能减排的理论机理,并运用非参数SML模型测算了1994~2014年中国工业35个行业基于绿色增长的技术进步水平,运用面板模型分别对高低能耗与排放分组的能耗强度和CO2排放强度进行回归,探究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降低能耗与CO2减排的绩效。研究结果显示:生产前沿的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动力,前沿科技创新的节能降耗绩效最高,纯技术效率的CO2减排绩效最高;技术进步的节能降耗与CO2减排效应存在非对称性,技术进步的CO2减排绩效大于节能降耗绩效;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CO2减排绩效大于节能降耗绩效,解释了存在“高能耗低排放和高排放低能耗行业”之谜。  相似文献   

18.
尤建新  陈震  张玲红  马军杰 《预测》2012,31(2):57-61
综合国内外文献,本文通过运用SML指数对我国1998~2009年省域连续性CO2排放绩效进行测算,进而对其区域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市CO2排放绩效总体上呈增长态势,主要是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影响因素方面,R&D人员、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对CO2排放绩效呈显著的正效应,能源强度、能源结构负效应显著,R&D强度影响不显著,存在间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成  郭炳南  于同申 《科研管理》2015,36(3):138-144
本文以工业部门18个行业1996-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变化率的角度,使用面板门槛技术研究了三种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率对生产技术进步变化率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废气、废水和固废三种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率对生产技术进步变化率的影响均存在两个门槛效应,只有适度的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率才能引致理想的生产技术进步变化率,但三种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率指标的门槛值有较大差异,最优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率区间分别为(14.93%,53.18%)、(16.96%,37.75%)和(32.90%,48.11%);(2)在废气和废水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率上,分别有8个和4个行业处于合理水平,其余10个和14个行业低于合理水平;在固废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率上,有2个行业处于合理水平,9个行业低于合理水平,其余7个行业则高于合理水平。因此,为实现环境保护和生产技术进步的"双赢",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各行业的不同污染物制定有差异性的环境规制强度。  相似文献   

20.
王迪  聂锐 《软科学》2011,25(4):76-80,86
结合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两种模式,一方面考虑"2020年减排40%~45%与非化石能源结构提高到15%"的上行目标,另一方面以能源需求的现行趋势为"下行"基础,采用环境压力模型对中国一次能源需求结构及其CO2排放的演变情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碳情景中节能减排与能源结构优化目标的实现,一定程度上是以减缓经济增长率为代价的,GDP总量相对于BUS情景减少了8.26万亿元;一次能源消费与CO2排放总量在2020年以前仍将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2020年LCS情景能源需求总量为44.806亿吨标准煤,CO2排放量105.815亿吨;能源需求结构存在较大的情景差异,低碳情景中煤炭需求结构将缓慢下降,但绝对量仍逐年增长,2020年将达到37.6亿吨,而非化石能源将占比15.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