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21年11月12日至次年2月6日,由美国倡导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问题及远东和太平洋问题。讨论远东和太平洋的问题,实际上是讨论有关中国的问题。一个主权国家成为国际会议上争夺和讨论的对象,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欺凌,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国际地位的低下;既反映了帝国主义“共管”中国的野心,又反映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问题上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既反映了北洋政府“协调各国关系”,以保全自己的外交政策,也反映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政府为维护中国权益的斗争精神,以及孙中山对华盛顿会议的关注和对美、日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巴黎和会后,各大战胜国之间争夺殖民权利和殖民利益的斗争仍在继续,西方列强把他们的注意力再度转向了远东,中国又一次成为他们争夺的主要对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无力干涉东方的事务,日本利用这种形势,加强了它在各条战线上对中国的侵略,并采取了各种凶恶的手段,以便把中国变为它的独占的殖民地。 关于这一事态,当时美国驻北京公使鲍尔·芮恩思在1918年做过生动的叙述,这篇叙述  相似文献   

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所签订的合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包含《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该体系的形成,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逐渐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因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和约签字,山东问题成为“悬案”。华盛顿会议上,山东问题在会议的“边缘”进行会谈,中、日双方最终签订条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期间,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收回山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美、英两国的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又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的局面,半殖民地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5.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期间,以罗家伦、蒋廷黻等为首的一群中国留美学生为了维护祖国的权益,自动组织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斗争。他们在华盛顿会议召开前筹划成立了中国留美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发表有关时局的文章,为中国外交代表团出谋划策;在会议期间随时关注会议状况,积极奔走联络,既监督又支持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活动,并组织了反对中日之间直接交涉山东问题的示威活动;在会议结束后,罗家伦等还对中国代表团的外交行动进行了全面的点评,分析其外交方针、对策方面的一系列失误,并指出了国人应采取的立场和态度。罗家伦等留美学生的国民外交行动表明:民族主义往往是大多数留学生应付种种危机的主要精神凭藉,他们的抗争行动体现出海外学子心系祖国、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民族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因华盛顿会议关系中国前途甚大,中国社会各界纷纷成立各种国民外交团体予以密切关注.这些团体通过频繁活动力求排除党派纷争、一致对外,在干预外交过程中呈现出重视名人效应、地域性差异明显、注重联合又相对松散、国际主义精神浓郁等特点.华盛顿会议期间,具体问题上的纷争因自我调适暂时搁置,但最终还是因对外否认北京政府与对内承认南方政府而分裂,此后一些国民外交团体或改造,或解散,或转而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相似文献   

7.
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为收复被列强夺去的主权,实现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进行了不懈努力,先后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十项原则、六项要求,等等,强烈要求实现关税自主,取消治外法权,归还租借地,撤除在华外国邮局、无线电台、驻军等等,特别是为收复山东主权展开了艰苦斗争。虽然代表团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收回了部分主权,但因当时国家积弱不振,许多收复主权的要求均告落空。事实说明,列强不会给弱国恩赐“平等地位”;落后就要挨打。民族国家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全力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8.
华盛顿会议前后,民众通过组织国民外交团体、联合派遣国民外交代表等形式,表达自身在外交活动中的意愿和诉求,使国民外交运动在独立自主、联合发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华盛顿会议后期,民众外交上的诉求未得到满足,国民外交运动由外转内,斗争目标指向北京政府。这种转变,推动了国内政局的变化,也导致了国民外交运动的分裂。  相似文献   

9.
主要人物: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日本代表中国北洋政府代表解说员第一幕:巴黎和会布景:几张桌子(桌上放着有各国国名的牌子)、几把椅子和悬挂着的世界地图。  相似文献   

10.
华盛顿会议前后,民众通过组织国民外交团体、联合派遣国民外交代表等形式,表达自身在外交活动中的意愿和诉求,使国民外交运动在独立自主、联合发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华盛顿会议后期,民众外交上的诉求未得到满足,国民外交运动由外转内,斗争目标指向北京政府。这种转变,推动了国内政局的变化,也导致了国民外交运动的分裂。  相似文献   

11.
在华盛顿会议上,英国在不妨碍其根本利益的条件下,支持中国收回部分权利,如促使中日解决山东问题,在租借地等问题上的( ),表明英国对华政策的新变化,即通过<四国条约>替代英日同盟,利用美国制衡日本,来维护自己在华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世纪以后,争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霸权的主要国家有英、法、美、德、日、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摒弃了沙俄的侵略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是战败国,被剥夺了在这一地区角逐的权利,法国的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因此,美、英、日三国成了这一地区的主要角逐者。凡尔赛体系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相互关系,而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列强还没有按战后实力对比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因此,巴黎和会之后,美英日在这一地区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历来是帝国主义在远东与太平洋地区争夺的主要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相似文献   

13.
在华盛顿会议上,英国在不妨碍其根本利益的条件下,支持中国收回部分权利,如促使中日解决山东问题,在租借地等问题上的让步,表明英国对华政策的新变化,即通过《四国条约》替代英日同盟,利用美国制衡日本,来维护自己在华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巴黎和会上,美国为了实现其国联梦想,以"山东问题"为条件换取日本的支持,致使中美关系迅速滑坡。华盛顿会议上,为了压制日本独占中国,美国采取了援华抑日的政策,中美关系升温。国家利益是美国立场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也是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瑕疵之勘正华盛顿会议是一战后继巴黎和会之后召开的一次特别重要的国际会议,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战后世界和平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所通过的一系列文件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而这一国际体系是靠国际联盟来维持的。但这两次国际会议讨论和解决的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体系之间的并存、对立及竞赛;另方面在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条件下,使资本主义世界内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在这错综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中,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有时也表现为某种妥协或互相勾结的方式.例如:在十月革命后十四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苏俄;在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上所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德、法、意、美的"慕尼黑"协议的出现,以及帝国主义国家的镇压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等等,都足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全国国民外交大会是华盛顿会议前夕在上海成立的一个全国性的民间外交团体。起初,代表们希望通过华会取消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的独立,但是列强和北京政府的表现让他们大失所望。众多代表逐渐认识到列强不会轻易放弃在华特权,华会的结果不过是将中国置于共同剥削的对象,而腐败的北京政府也不可能取得外交的胜利,只有改造内政,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这些认识在当时舆论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促进了有利于国民革命的社会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山东问题”,是指日本于1914年借对德宣战之机强占山东胶州湾及胶济铁路的归还问题。巴黎和会不但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反而作出了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决议,从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中国拒签对德和约,此问题遂成为悬案。  相似文献   

19.
20.
华盛顿     
~~华盛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