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管家长"制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孩子"的不断增多,而在我国部分地区农村自发形成,并逐步流行开来的一种旨在针对农村广大"留守孩子"教育的新制度,即指学校教师与农村"留守孩子"结成对子,教师代理其家长,从思想、学习到生活实行全程负责."代管家长"制的出现,是对广大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的一种新尝试,是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一种新举措,是加强和改进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一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大人眼里,只有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好孩子.在孩子的眼里也是一样,只有听话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在有些父母的心里,唯恐一听孩子的话,就把孩子惯坏了,可是细想一想,生活中,孩子听我们大人的话的时候多,不但没有把我们 "惯"坏,还让我们更加疼爱孩子、关心孩子了.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沈阳9岁男孩溺亡事件让大家陷入了悲痛.事情是这样的,孩子因为和同学闹矛盾,老师就把孩子的母亲叫到了学校,并让家长把孩子接回去.回家后,母亲生气地责骂孩子:"你要是不好好读书,就只能捡瓶子、捡纸盒子,别的啥也干不了……"在母亲的这番"教育"下,孩子负气离家出走,失联了整整两天,直到第三天中午,搜救人员才在附近的一...  相似文献   

4.
乌特勒支学派的教育学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原初样貌.在欧洲大陆情境下,"pedagogy"这个词表达的是教师和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日常工作中的一种共同责任,它涵盖了所有大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成熟和发展而与孩子打交道的事件和领域.在学校教育中,"pedagogy"是一门学科,它针对所有与儿童养育有关的专业人员.在欧洲大陆情境下,"pedagogy"是关乎伦理的,被看成一门人文科学.乌特勒支学派在将现象学与教育学结合的过程中,将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和态度;是日常生活现象学,而非哲学现象学.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当教师把学生推到校长面前的时候,就一定是个难教育、有"分量"的人物了.面对这样"小霸王"式的学生,校长该如何面对呢? "四了解"是基础 "四了解"是指了解家庭背景,了解成长经历,了解个性特长,了解个人需求. 一个孩子成为让家长和学校都头疼的问题,是和以上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的.从家庭上来说,有离异家庭,单亲教育缺乏平衡;有多子家庭,放任自流,疏于管教;有贫困家庭,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走向两极;有留守家庭,缺乏父母亲情,存在代沟.不同的家庭,孩子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对家庭、学校、社会也有不同的需求.了解这些,就会为我们的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位8岁孩子问妈妈:"妈妈,什么叫吃苦呀?"妈妈对孩子的这个问题,在回答时进行了一个巧妙的设计.首先,妈妈给孩子准备了一些略带苦味的食物,让孩子来尝尝,孩子吃了一点后马上问:"这是什么味道呀?"妈妈告诉化:"这是食物的苦味呀."孩子似乎有所理解.过了两天,孩子感冒咳嗽了,妈妈没有像过去一样从医生那儿买来止咳糖浆,而是特地准备了一些带苦味的中药水给孩子喝,孩子张口服了一点后忙说:"好苦,我不要吃了."  相似文献   

7.
个案:"天才少年"的"天才情结"? 她是一位知识女性,平时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现孩子近来情绪波动厉害,成绩骤然下降.  相似文献   

8.
前两天,一位孩子的家长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说他和孩子的爸爸决定为了改进孩子粗心的小毛病,不让她有依赖心理,先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待老师批改完后再给她讲.问我有没有关于"检查作业"方面的好办法.我想了又想,还是决定写一篇文章来阐明自己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当了整整18年的教师,一直没有教过一年级,今年坐了一回过山车,从六年级回到一年级教学.在一年级孩子的生活里,我真正感受到那种田野里青草的味道,那真是原生态的气息.我听到最多的是老师说一年级孩子良好习惯还没有养成,因此常常焦急地喊"快",也高频率地听到孩子说"等等我".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挨打,家庭"言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言语暴力"是一种心灵虐待.它有三种常见形式:父母不愿意搭理孩子,漠视孩子的存在;父母批评过度,对孩子全盘否定;家长威胁恐吓孩子.亲子沟通调查显示,遭受家庭"言语暴力"的学生不光是"差生",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常常遭受到家庭"言语暴力"的侵害.  相似文献   

11.
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坚持"从真爱每一个孩子做起",用自己的"真爱付出"换取孩子们的"真心对待",真心对待老师、同学,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乐意"为老师"读书,真心对待数学学习. 一、表扬是最直白的爱 如今的孩子见多识广,大多数爱表现、有个性,更喜欢听到他人的夸奖.  相似文献   

12.
"溺爱"是独生子女时代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往往长辈单向地无条件地去爱孩子,把孩子的快乐看作自己的快乐,把孩子的悲伤看作自己的悲伤,甚至把孩子视为命根子和自己的全部意义所在,对孩子物质享受上一味满足,过度保护,过度包办,过度干涉,导致孩子娇生惯养,出现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3.
"粗心"几乎是每个学生学习的通病."这孩子就是太粗心,难的全部都做对了,错的都是简单的",诸如此类的诉苦,自我从教以来便不绝于耳.几乎每个家长都认为,孩子"粗心"就是孩子不认真学习、马虎.一开始我也有此种想法,但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当"竞争"已成为社会的标签时,孩子学会的是"坚强",而不是"感动","感动"则被孩子渐渐遗忘.孩子不会"感动"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对比的参照物,习惯了正常的事情,而品德教学的"感动"也在羞涩地退却和飞快地贬值.为给孩子找回失落的"感动",教师要加强品德教学的"感动"教育,引导孩子在实践生活中体验"感动",在生活细节中寻找"感动",在真情沟通中碰撞"感动",在教师激情中收获"感动".  相似文献   

15.
我在工作中,接触的家长多,发现了这样的情况:父母越是能干,孩子反而越平常;父母表现一般,孩子却十分优秀.比如以下几个例子. 例1:孩子A,高二,初中学习一直很优秀,但现在坚决不愿意上学了.与其沟通的时候,孩子说:"我爸爸太聪明了,每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我爸爸总能知道答案,他总是说'这道题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做,简直笨死了!'" 例2:孩子B,遇到不会念的字,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这位妈妈没有像例1中的爸爸那样说:"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字都不会念?"而是换了一种说法:"这个字还不简单,来,妈妈告诉你."现在,孩子的妈妈发愁的是孩子遇到问题总是先问别人,自己从来不先思考一下.  相似文献   

16.
女儿上小学时,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属于好孩子之列.有时我们问她成绩怎么样,她的回答总是"很好".考试完了,拿回成绩单一看,几乎是全优.因为没有具体分数,我们也无法将她和其他孩子比较.偶尔问问老师,老师也只是说"好"或者"可以".似乎孩子满足了,家长也可以无忧了.  相似文献   

17.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于多数农村孩子来说,一方面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再学习,能够出人头地;另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孩子在祖父母溺爱下,远离了劳动.  相似文献   

18.
《家庭与家教》2008,(1):4-7
在今天,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确是个难题,在现在的环境中我们发现,"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孩子为什么难教育呢?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上午,我去幼儿园接女儿时,顺路到一家小超市买东西.老板的孩子很招人喜欢,一看见我就甜甜地喊了一声"阿姨",但不久孩子就撕心裂肺地喊起了"爸爸".我本能地跑了过去,却看到孩子的爸爸正躺在竹床上悠闲地闭着眼睛睡觉,孩子的妈妈却在一旁开怀大笑.我正纳闷,孩子的爸爸却从竹床上猛地坐起来抱住了孩子,说:"爸爸又活了!爸爸会变呢!"原来他在装死拿孩子开心!大人们乐得哈哈大笑时,孩子却露出了惊魂未定的眼神.做父母的,居然对这样的游戏津津乐道,怎不叫人震惊呢?  相似文献   

20.
"他又不去上课了,一个人躲在风雨跑道,拿着跳绳在勒自己的脖子,你要帮帮我啊!"一位班主任一推门进入办公室,就苦着脸向我求助.这个小孩,已经让他和科任老师苦不堪言了.从他的口中,我得知,这个孩子刚上小学时,父母离婚了,现在跟着母亲和外婆生活.听说她们经常在孩子面前数落孩子父亲的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