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明末周容为“野老鄙夫”芋老人所作的《芋老人传》,是一篇字外见声,振聋发聩的政治寓言,所抒“时、位之移人”的无穷感慨,针砭时弊,耐人寻味。一介书生“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而与芋老人邂逅。芋老人“命妪煑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十余年后,“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再吃芋时则“辍箸”。访载芋老人夫妇至京,“妪煑芋进”,相国亦“辍箸”。相国之箸一“辍”再“辍”,由叹而疑,进而引出了芋老人“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  相似文献   

2.
“何芋是甘”语出周容的《芋老人传》。课文注曰:喜欢吃什么芋。这是动宾倒装的句法,表示强调。显然,注释者把句中的“是”当作表示宾语前置的助词来理解的。我认为不妥。首先,它不符合古汉语中如“唯命是听”“唯余马首是瞻”等。“唯……是……”的固定动宾倒装句式,也不符合“何陋之有”“何罪之有”等“何……之……”的习惯用法。其次,把“何芋是甘”看作宾语前置加以注释,则与文意也相违背。  相似文献   

3.
《芋老人传》是清代作家周容的一篇传状文,故事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历来为人们传诵。前人论曰:“文至清代,极盛难继矣。”(《清文评注读本·序》)又说:“诗宜顺读,学诗者必先读古诗;文宜逆读,学文者必读近世文。”(《清文评注读本·编辑大意》)今天,我们读《芋老人传》一文,深感此言有理。  相似文献   

4.
在讲初中语文第五册上的《芋老人传》时,我曾这样问学生:文章中的相国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多数学生都说,他“不忘老人芋”,知恩善报,虽也有点忘旧,但只在吃芋这件事情上。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不错,文中的相国两次说过“不忘老人芋”,然而,它们的含义是各不相同的。当年的书生(即后来的相国),从郡城参加童子试归,中途遇雨,跑到祝渡老人屋檐下躲避,老人见他“衣湿袖单,影乃益瘦”,一幅可怜相,便  相似文献   

5.
《芋老人传》是一篇政治寓言,它通过芋老人和相国间食芋的故事,针砭时弊,寓庄于谐,发人深思。寓言,也可以说就是喻言,是一种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彼喻此的文学。在寓言中,“小”与“大”,“远”与“近”,“古”与“今”,“彼”与“此”,质言之,就是修辞学中的喻体和本体的关系,只不过寓言的喻体一定是一个完  相似文献   

6.
“传记”的概念是什么?语文教学中,应当怎样把握“传记”这种文体的特点?标题为“传”的文章,并不都是传记。例如《芋老人传》是运用史传体笔法,写了一位不知名姓的芋老人和一位也是不知名姓的相国,在不知年月的时代所发生的一段故事。它托人立言,托事寓意,讲述“时  相似文献   

7.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载以来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相似文献   

8.
漫话笙     
笙是民乐中的一种常用乐器,由“斗子”,“簧片”,“笙管”三个部分组成,大者称芋,小者称笙。《周礼·春官·笙师》:“掌教吹芋、笙。”郑玄注:“竽,三十六簧。”贾公彦疏:“竽长四尺二寸。”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笙,有二十二管,分前后两排。《诗经》中多次提到笙、  相似文献   

9.
《石钟山记》中有一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此句令人费解。翻阅有关注解和翻译或古文鉴赏辞典,基本上都把“咳”理解为“咳嗽”,把这句翻译为“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将其作用分析为渲染阴森可怕的气象。这样理解,看似正确,实则望文生义,经不起推敲。  相似文献   

10.
发展"六月红"早熟芋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六月红”早熟芋是永定县特有的多子芋品种。在其发展中,存在着品种退化、产量品质下降,生产规模小、栽培管理粗放以及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等问题。通过建立“六月红”早熟芋脱毒快繁基地.建设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开发芋系列产品深加工技术,建立和完善“六月红”早熟芋科技服务体系,以促进“六月红”早熟芋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师古称     
夫子《始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师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保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先生《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宗师掌管宗室子…  相似文献   

12.
《芋老人传》“唯恐或后”一句,部编语文课本未加译注。笔者见到的对此句的译法有两种:一是译为“只怕落后” (见五省(区)初中语文五册教学参考资料);二是译为“只怕落在别人后面”(见《教学月刊》八三年七月)。这两种译文都是把“唯恐或后”句中的“或”字撇开不译。我认为这样的译注,既破坏了原句的语法结构式,又削弱了原句的表达力。  相似文献   

13.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中的“主体”不仅具有现代哲学中“主体”的一般内涵,同时还具有“为他性”、“伦理性”等多重特征。对教师的道德主体性有“道德代言人”、“立法者”、“道德完美主义者”这三个不同程度的要求。列维纳斯式的“道德完美主义者”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虽然难以企及,但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不仅为教师对学校伦理的本质及优化的路径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向度,而且会不断涵养教师的精神气质,进而引领教师道德主体性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4.
教师这一名称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教”者,即人类知识的传播者,做人道理的教导者,行为规范的指导者,生活习惯的教育者等,凡该教的必教,为教而毫无保留。“师”者,则为“长” (zhǎ ng),学生把老师视为先生,认为教师是先知先觉,有高于别人的品德和知识。“师”者又为“长” (chá ng)是说教师满腹经纶,有比别人多的学问,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于是,我们对教师有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要求,认为应该是德高为教,学高为师,行为中不能出现半点差错。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成为受人尊敬而又名副其实的教师呢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五会…  相似文献   

15.
师长:《周记·地官》:“三日顺行,以事师长。”师傅:封建社会东宫太子的教师即称太子师傅。师父:含有教师如父母之意。经师:《王文宪集序》:“经师人表,久资复实。”博士:唐宋时有专业学校,故而有算学博士、书学博士、律学博士之称。教习:明代翰林院学官兼教师,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沿称教习。教授:宋以后学官名称,掌学校课试等事。讲师:古为讲解经籍的教师。助教:学官名,始于晋,协助博士教授学生。先生:按《礼记》注:“先生,老人教育者。”《孟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西席、西宾: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  相似文献   

16.
《石钟山记》:“又有如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就笔者所查阅的所有文献,都是将其译为:“还有像老人边咳嗽边笑的声音从山谷里传来,有人说:这是鹳鹤。”“且”作为并列连词,有两种作用,一是作“并且”解,一是作  相似文献   

17.
法律规定为父母者有抚养孩子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这是知法者都懂的道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长对孩子视若掌上明珠者比比皆是。为父母者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四海之大能有几人?可是,有不少家长只懂得“抚养”而不懂得“抚育”的含义。抚养就是保护教养,抚育就是照料儿童使之健全地生长。单就字面而言,一个偏义“养”,一个偏义“育”。所以,人们才有儿女成人后要报父母养育之恩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一、译文有位种芋的老人,是浙江慈溪县祝家渡人。他的儿子出外给人做工,他独自同老妻居住在渡口。一天,有个青年学生到他屋檐下躲雨,衣服淋湿,且又很单薄,身影显得更加清瘦可怜。老人请他进屋里坐,谈话中得知他从子波府城参加童子试回来。老人读过一些书,跟  相似文献   

19.
日下,经商潮涌向校园,使平静的“殿堂”掀起了大波。有的教师停薪经商,有的教师兼营地摊,有的教师投资联营,有的教师热衷炒股票……大有“洪波涌起”之势。一时,赞扬者有之,贬斥者有之。愚以为教师不宜“下海”。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20.
一百双鞋子     
古芋坐在初二(六)班教室最后一排靠边儿的座位上。可一连三天,海琳都发现古芋的座位是空着的。海琳把古芋三天没来上学的事告诉了水儿,水儿叹了口气,说:“看来,古芋今天又要让咱们失望了!”海琳和水儿是古芋最要好的朋友,三个人只要在一起,就别提有多开心了。海琳长得漂亮,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