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文娱 《内江科技》2009,30(7):164-164,156
本文主要论述了翻译研究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体系的观点,肯定了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论及“和谐说”在翻译研究上的现实意义和存在价值,同时也指出翻译研究仍存在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杨芳芳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94+210-194,210
以张培基的英译散文中副词的翻译为例,分析译者是怎样遵从通顺的原则来处理和使用副词的。在汉英对照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异同,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发现通顺原则在译文中体现在四个方面,而这些又都能在副词的处理和使用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3.
彭兵雄 《科教文汇》2011,(14):140-141
忠实问题一直是翻译当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内容与形式的忠实,本文结合纽马克将文本分类进行翻译的观点,分析讨论了翻译中对于文体风格的忠实,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文体风格,应根据其不同的侧重点,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除了广为人知的作家身份之外,钱钟书先生在翻译领域也有一席之地.典雅文言行文风格使得钱钟书在当代译坛独树一帜.他的主要译作《谈艺录》《管锥篇》等有大量关于翻译的见解.在《林纾的翻译》中,我们得以以更系统完整的视角了解钱钟书的理论.在翻译界广泛认同并引之为标准的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的基础上,对三方辩证关系进行科学地有体系地阐述,进而引出了以格律诗译格律诗这一理论主张,从而使诗歌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契合.除此之外,在翻译领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化境"这一概念,也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与国际的接触日益频繁,翻译在我们生活当中的用处及起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要运用好这样一个工具,就必须先了解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翻译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增进我们与外界的接触,扩大我们的影响。但现在对这两个问题还存在争议。我们就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和研究这些问题,并根据我们的实践,适当的引进,创造出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和符合我们要求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6.
王秀云 《中国科技信息》2005,(17A):214-214,237
晚清以来,人们一直把林纾称为“翻译家”。本文通过阐释当时的社会环境、大众认可的翻译理论以及林纾的语言把握程度,对“翻译家”林纡提出质疑:林纾的确为中国的文学翻译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他用文言出版的大量外来文学不是翻译成果,而是整理纪录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杨宪益是我国当代成就卓越的文学翻译大师,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杨先生毕生从事翻译,译作数量惊人,其名声在翻译界如雷贯耳,但却没有专门著作阐述其翻译思想。为此,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对其翻译思想及其起源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杨宪益翻译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他对翻译目的、翻译标准、可译性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翻译原则是以"翻译即临摹"为认知基础的"忠实于原作",其"文化翻译观"是:翻译是语言背后的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杨宪益的翻译思想根植于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是在其一生不断的翻译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关薇 《今日科苑》2007,(20):262-262
翻译是用一定的言语文字及表现手法,表现一定的思想或事件,收到一定的效果,就形成翻译的风格。而翻译作品风格之不同,除作者本人的文学素质为关键之外,还受着时间、空间、言语社团以及题材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翻译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晶晶 《科教文汇》2008,(33):242-243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论文《论翻译》里。本文分析并评价了其文中所包含的林语堂的主要翻译思想,包括对译者的要求、翻译的三个标准,以及笔者认为其翻译思想的核心——“传神”的翻译原则,并且结合对林语堂的译作评析来分析他是如何把他的翻译思想成功运用于实践的。  相似文献   

10.
洪宗海 《科教文汇》2010,(17):138-139
本文在对十六大报告的权威英译本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是"字的译法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总结。这对汉英翻译中常见的"是"字句的翻译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自从巴赫金等现代主义文论家提出"杂合化"概念以来,它逐渐被引入翻译研究领域。从"杂合"论翻译,跳出了传统翻译研究为自己设定的"忠实"、"通顺"等囚笼,开始了从新的角度研究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2.
郑娟 《科教文汇》2008,(19):252-252
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相互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手段,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论述了归化和异化各自在文学翻译中的优势,总结认为这两种方法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助。  相似文献   

13.
苏婷 《科技新时代》2007,(10):59-59
刚从日本横滨抵达北京的谷口梅子快步走出机场。她有些着急——今天下午她的弟弟将参加“好运北京”小轮车世界杯的比赛,但由于飞机晚点,比赛很快就要开始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张梅  董梅 《科教文汇》2007,(5X):170-170
归化与异化是一组相对的翻译策略,不仅涉及语言层面,更深入于文化层面。翻译富含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时,应当合理应用这两种策略,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王慧 《科教文汇》2008,(20):256-256
由于社会、历史、环境、习俗、宗教、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翻译要实现两种语言的完全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翻译时,译者有权利针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受众,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有时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译者不得不在原文的基础上略有增删。“增”或“删”的翻译手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由于社会、历史、环境、习俗、宗教、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翻译要实现两种语言的完全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翻译时,译者有权利针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受众,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有时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译者不得不在原文的基础上略有增删。"增"或"删"的翻译手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汉法翻译的具体实践,阐述和合翻译说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丰富了理论学说本身,是对之前注重西方翻译理论的翻译现状很好的补充。从和合翻译视角对比研究翻译的标准、翻译的过程和翻译目的,不但是对理论本身的检验与提升,也有助于启示大家建立与时俱进、中庸性质的和合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18.
陈淑芬 《大众科技》2008,(10):217-219
功能目的论是基于翻译实践中出现的“不对等”情况提出的理论,但它本身没有否定“对等”情况的存在。该理论提出两大翻译标准,即“对等”翻译标准和“合适”翻译标准。文章分析该理论的两个翻译标准及商务合同翻译应选择“对等”翻译标准的理论依据,提出“对等”翻译标准要求下商务合同英译的三个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居丽萍 《内江科技》2007,28(7):63-63,140
本文以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的等效论为基础,通过对英汉隐喻不同取象的比较,分析了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典故等方面引起的差异,探讨了英汉隐喻的不同文化内涵,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病名英译的不同方法,呼唤合理的解读与评判。“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在生态意识越来越浓厚的学术界出现的新译论。本文以《内经》中含“痹”的十个病名术语为便,比较不同的英译本,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来解读不同译法出现的原因,提出如欲更有效地阅读和利用不同译文,需了解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的多维转换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