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祁型雨 《教育科学》2003,19(2):7-10
教育政策评价本质上是对教育政策价值的评价,其中评价标准是教育政策评价的核心,它来源于或依赖于教育政策价值的客观存在。然而,现有的研究由于缺乏对教育政策价值这一前提性问题的探讨,因而对教育政策评价标准的把握不够全面而系统。本文在阐明教育政策的价值及其层级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政策的评价标准,认为教育政策具有政治的价值、社会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和人的价值四种表现形式,并立体现出由低到高的层级结构,相应地教育政策评价应包括价值存在(质、量、尺度)、价值规范(应该)和价值必然性(正当)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并且各具独特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价值问题是公共政策研究的基本问题.本文通过对1979-1998年533项高等教育政策文本中价值的经验分析,将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划分为实体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知识价值、技术价值、福利价值)和符号价值(包括专有称谓、名誉、意识形态、规划目标)两大类,并考察了政策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认为,经济价值与知识价值的矛盾是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矛盾.在很大程度上,符号价值不仅决定了实体价值在政策中实现的范围和程度,同时也影响实体价值的配置和话语表述方式.政策文本中被言说的显性价值由未被言说的隐性价值所决定."市场的强迫"和国家政治系统中的核心权威是隐性价值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政策过程中 ,由于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和教育的不平等 ,教育政策价值主体参与教育政策过程的程度和从教育政策中获得利益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政策价值主体 (群体 )参与政策过程的程度比较大 ,自身利益满足的程度也比较大 ;有的政策价值主体 (群体 )往往没有或很少机会参与政策过程 ,自身利益难以获得满足 ;有的政策价值主体 (群体 )则处于中间状态。上述的前两类群体就构成了教育政策过程中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 ,二者的现实状况及其教育利益的满足状态在政策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一对矛盾。一、案例与问题案例 1在我国西部×省×县×…  相似文献   

4.
基于西藏特殊的政治、经济、宗教、人口、地理环境等原因,1985年,国家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地省市为西藏办学。文章从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维度,探讨举办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合法性和有效性,从内地西藏班(校)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情况两方面探讨内地西藏班的办学价值,以期加深对内地西藏班(校)政策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当今欧盟的教育治理存在合法性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民众对欧盟(教育)治理的赞同危机、对欧盟(教育)治理所依赖的共同价值的质疑以及对欧盟教育法律(规)及政策的服从与执行危机三个方面。其中,第三个方面的合法性危机又具体表现在:欧盟教育法律(规)及政策与欧盟社会同一性的构成价值存在不协调;民众对欧盟教育立法与行政的方式存在质疑;欧盟教育法律(规)和政策对欧盟教育价值的实现程度有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新自由主义已从一种经济学理论成为西方国家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一些国际组织的终身学习政策在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影响下,呈现出单纯追求市场收益的发展趋势,而这种发展趋势背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定终身学习政策的人文主义价值追求。终身学习政策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要走出新自由主义造成的困境,有待回归其人文主义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王宁 《江苏高教》2014,(2):21-24
任何政策活动得以展开的第一要素就是政策参与者——政策主体。政策主体是任何政策得以开展的前提和目的。教育政策同样是多个政策主体活动的结果。政策主体依据自己不同的政策诉求形成各自不同的政策主体性价值。任何现代社会的教育政策主体由国家、执政党、政府、非政治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家庭)构成。这些政策主体性价值构成了政策活动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因此,基于教育政策主体性价值视角分析教育政策活动为当前的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了一种符合现代教育民主机制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8.
政策"对整个社会进行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其中就涉及如何进行政府与企业间的"价值的权威性分配"。高等教育教材政策就是此类比较典型的教育政策。它进行着政府、高等教育、企业间的"价值分配"。本文以"九五"以来连续四个五年规划(1996—2015年)中的高等教育教材政策文本的变化,重点是通过企业的视角解读高等教育教材政策。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18,(6):32-3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政策的演进经历了缓慢发展阶段(1978—1992)、探索发展阶段(1993—2009年)、黄金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三个阶段。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政策演进的逻辑表现出以公共权力调整为动力的形成机制、以效率为主导的政策价值、以制度规范和经济规范为抓手的过程保障、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文化规则等特征。随着教育制度和普通高中教育政策自身的发展变革,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政策的动力机制将转向公共教育权力体制重建,价值取向向以公平和效率互促调整,政策的过程保障将向全面有序演进,政策话语的文化规则将向尊重和引进民意参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经历了中等教育结构调整阶段(1978-1995年)、职业教育多样化探索阶段(1996-2010年)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阶段(2010年至今)三个阶段。在这一进程中,职业教育政策发展遵循着以管理体制调整为手段的职业教育政策形成的动力机制、以政策价值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政策目标的价值取向、以人与财的规范为抓手的职业教育政策实施的过程保障、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政策话语的文化规则的演进逻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必将对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职业教育政策的未来走向需要实现动力形成机制由"权责不明"向"统一协调"转变、价值取向由"单一功利"向"多元取向"转变、过程保障由"监管与保障缺乏"向"强化监督与保障"转变、政策话语由"官方主导"向"民意参与"转变的转型与深化。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程政策活动是指关于语文新课程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等一系列活动。它是决策主体主动选择和利益主体参与的动态过程。探讨新课程政策活动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推进语文新课程的实施。1.价值选择是语文新课程的首要出发点。语文新课程的价值选择其实回答了“为了什么目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造就人才)、“为了谁”(首先为了学生,进而上升到为了社会和国家)。但在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价值选择的冲突。如,语文新课程政策价值主体的多样性使价值选择复杂交错。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个人是三类主要价值主体,每个价…  相似文献   

12.
学前教育免(补)政策是政府主导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政策选择,也是强化政府职责、推进学前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甘肃省从2016年起推行了学前教育免(补)政策,该政策以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政策的基本方向,以追求学前教育公平作为政策的价值选择,以保障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作为政策的重点,对国内其余省份的学前教育的政策设计具有相应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语言翻译”大踏步进入国家战略及政策层面.翻译研究“为政策发现问题”和“助推国家战略”的价值功能凸显,并成为一个新的趋向,集中发生在两个大的方面:(一)公共领域外文使用管理问题,其政策价值在于为政府管理描写“存在何种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范围”;(二)本土文化资源外译问题,其政策和战略价值在于论证“源文本→外译过程→目标文本”三个环节上的政策选择,助推我国文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声望规划.本文通过“政策”和“战略”两个视点综述上述两方面的研究,并在综述的过程中呈现“翻译政策研究”这一翻译学领域新动向及其研究的范围、目标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40年来,我国高考政策的演进历经了恢复与调整(1977-1984年)、制度化改革(1985-1998年)以及深化改革(1999年至今)三个阶段。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我国高考政策演进的基本逻辑体现了以多元主体利益驱动为动力的形成机制,渗透了以注重效率为取向的政策价值,形成了以制度和机构规范为抓手的政策实施保障,反映了以政治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与高考改革的渐次深入,我国高考政策应不断调整,其动力形成机制应向"分权"转变,价值取向应向"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转变,过程保障应由管理向治理转变,话语应向"多元利益主体参与"转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将政策文本中的价值分为反映物质层面的实体价值和反映精神层面的符号价值。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价值结构分析以及与改革开放以来前三次教育改革政策文本的比较,《规划纲要》的价值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实体价值比重大于符号价值,价值组合以实体价值为主;2、实体价值比重上升,技术价值占实体价值首位3;、符号价值比重下降,意识形态和规划目标是符号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进一步指出,《规划纲要》价值结构的变化体现了政策制定者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公平等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6.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教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农村教师政策的演进经历了初创与过渡时期(1949—1977年)、恢复与调整时期(1978—1992年)、巩固与完善时期(1993—2005年)、深化改革时期(2006—2014年)以及创新发展时期(2015年至今).农村教师政策的演进逻辑集中体现在:一是政策价值取向由工具本位转变为教师本位;二是政策制定由注重大规模扩张到追求高质量发展;三是政策地位由"幕后"走到"台前";四是政策内容从独立单一迈向多元综合.  相似文献   

17.
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知识传授、自身实践及环境熏陶等教育方式,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气质、修养、人格的过程。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政策经历了初步酝酿(1978-1994年)、探索发展(1995-2004年)及深入发展(2005年至今)三个阶段;遵循着以价值负载指导服务分配的政策内涵取向、以质量提升为宗旨的政策内容发展观、以人财物规范为抓手的政策执行保障等演进逻辑。未来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政策应完善政策内容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政策执行的过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政策经历了改革大潮中恢复重建(1978-1985)、系统调整中稳步推进(1986-1997)、法制规范中加速发展(1998-2012)以及深化改革中内涵提升(2013年至今)四个阶段。基于政策学的分析范式,我国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基本逻辑体现了以内部利益相关者与外部社会需求共同促进的动力机制,彰显了以"效率""公平""质量"交互作用的政策价值,达成了以制度规范和机构规范为共意过程指向,形成了以政治学话语为主导的多元利益表达。在此基础上,我国研究生招生政策应基于逻辑的变迁作出调整与完善,在动力机制上转变政府职能,优化高校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在价值目标上注重"公平与质量",深化招考方式与内容变革;在过程路径上注重治理的政策运行逻辑;在政策话语上注重多元主体间的利益表达与整合。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师培训政策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全面恢复教师培训工作时期(1977~1985)、教师补偿教育时期(1986~1998)和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时期(1999年以来).反思三十年的教师培训政策演变,得出三点认识:教师培训师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以人为本成为教师培训政策的价值导引  相似文献   

20.
以罗斯韦尔(Rothwell)和泽格威尔德(Zegveld)的政策工具作为分析框架,对1978年以来的59份具有代表性的来华留学教育政策文本进行量化研究,探索来华留学教育政策工具运用与选择方面的特征、不足与基本规律.结果显示:相对弱势的供给型政策工具、优势明显的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匮乏的需求型政策工具是来华留学教育政策文本的表征.我国需要加强政策顶层设计,优化各政策工具组合结构并激发社会参与力度,促进各发展要素协调运作,发挥政策实施的独特价值,以实现来华留学教育政策工具多样化、均衡化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