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赵庶栋 《科教导刊》2023,(30):82-84
该研究以280名英语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自建4种不同水平学习者写作文本语料库,利用SPSS差异显著分析功能对不同水平学习者在大学英语写作考试中副词的使用频数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水平学习者在大学英语写作中使用各类型副词的比重不同,其中程度副词占比最高。且高水平学习者使用方式副词、连接副词、关系副词的频率比中低水平学习者高,词汇选择也具有多样性。此外,结合定性研究发现,学习者对一些副词存在超用现象,笔者根据权威学者建立的本族语者语料库,对大学英语写作中表达逻辑衔接功能的副词讲解提出一些意见,以帮助二语学习者在写作上更加接近本族语学习者。  相似文献   

2.
连接副词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对篇章的连贯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ETS语料库从使用频数、位置特征和语法型式三个方面对中、日、德学习者结果连接副词的使用情况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非本族语英语学习者在结果连接副词的使用上存在异同点。中、日、德学习者均依赖于少数几个连接副词,且其书面语中存在口语化倾向;中、日学习者作文中连接副词的位置和语法型式的多样性都不如德国学习者。这可能与学生的语域意识,回避策略以及语言负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英语定语从句关系副词WHERE可用于表达非空间概念,本文首先结合认知语言学空间隐喻理论解释这种用法的认知动因。然后,为了凸显中国EFL学者写作中WHERE非空间用法特征,我们分别考察了WHERE在本族语者和中国EFL学习者语料库中书面语篇中非空间用法的类型和分布特征,发现中国EFL学习者的关系副词WHERE使用分布过于单一,基本用于空间概念先行词之后。相比之下,本族语者在使用关系副词WHERE时呈现出多样化的分布状态,既修饰空间意义的先行词又修饰非空间概念的先行词。此外,中国EFL学习者使用WHERE非空间概念主要用于表社团、机构方面,而本族语者则用于表方面、情况的居多。本研究为英语定语从句的教学和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4.
利用学习者语料库CLEC、SECCL和本族语者语料库BNC,时英语学习者SO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就使用频率而言,在口语和作文中外语学习者明显高于操母语者,这种差异在作文中更为明显.但是,这种现象会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而减弱.就用法而言,在口语中操母语者使用so作为语篇标记词的频率为英语学习者的两倍多.而在学习者的笔语语料中so更像一个语篇标记词而不是连接副词.  相似文献   

5.
王迎夏 《海外英语》2016,(4):206-208
该文采用Pierrehumbert(1980)的"自主音段-节律"理论,详细观察和分析了英语母语者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朗读口语中副词突显的差异。作者利用Praat软件对7个英文句子中的6类副词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第一,本族语者不突显起连接功能的副词,学习者突显所有副词。第二,副词受其所修饰词词性的影响,突显情况不同。第三,当疑问副词不是调核的时候,本族语者将焦点信息作为调核,学习者总是把疑问副词作为调核。研究还发现,学习者音域比本族语者窄,在语境朗读中语调机械缺乏变化。此外,作者还分析了这些差异的原因,试图为英语语音教学提供可行性建议,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量化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笔语中连接副词的使用情况。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文中以T单位为频率计算基数。研究发现与本族语者相比,中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在连接副词使用方面呈现三个特征:总体上多用连接副词,其中时序类使用尤为频繁,因果类则使用不足;丰富度不高,倾向于频繁使用少数连接副词;连接副词的使用频率与学习者作文质量成反比。  相似文献   

7.
以语料库CLEC(ST5&6)和FLOB为数据来源,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与英语本族语者在句首句子副词的使用种类、频率、词汇多样化方面的差异,探讨了中国学习者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数据表明,学习者在使用种类上与本族语者相似,但在使用频率上有过多使用和使用不足的问题,而且用词偏单一化。通过讨论,发现三个因素可解释以上现象:(1)中国英语教学中对句子副词使用的过度强化;(2)教学中对某些连贯关系的忽视;(3)学习者词汇吸收的单一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中的ST6部分和鲁汶本族语英语作文语料库(LOCNESS),对比分析常用动词FIND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学习者在使用动词FIND方面与本族语者没有显著差异,但从各义项的使用来看,学习者存在过多使用和过少使用一些义项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英语情态动词的使用一直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重点以及难点,大量研究表明,中国学习者在情态动词的使用上和本族语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研究通过对比随机抽取的非英语专业中国英语大学生英语作文语料库和本族语者英语语料库,探究中国学习者在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在can和will的使用上有过度使用情况,而在would的使用上存在过少使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常用动词take为例,分析了中国学习者英语作文中动/名搭配的典型行为特征。结果表明,在动/名搭配的总体数量上,我国大学生与英语本族语者没有显著的差别。然而我国大学生无论是搭配的强度,还是搭配的显著性方面都与本族语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受到了母语汉语的影响,另一方面,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目标语的使用规则。因此,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词汇的常用搭配上。  相似文献   

11.
李白诗歌的语言生动、自然,是汉语研究的重要材料;而李白诗歌,犹以乐府诗最为人们所推崇。本文对李白乐府诗中的副词进行了穷尽调查,共搜集到副词102个,包括10个次类;李白乐府诗副词具有了比较完备的词义构成系统;其副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节副词;大约50%的副词至今仍在普遍使用;这些副词在当时使用频率高低不同,标明着词汇发展演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李白诗文中的否定副词有部分在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它们的基本语义大致可以分为一般否定、禁止或劝诫、对已然的否定、对判断的否定等,但不同意义类别的否定副词之间互相渗透,有统一为"不"(表一般否定)的倾向。此外,李白诗文中关于这些否定副词的固定搭配和特殊句式比较多,从中可以窥见否定副词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自主、非自主动词次类中动作动词、属性动词、状态动词、变化动词和"屡次"类重复副词选择限制的考察,可以看出各类动词对"屡次"类副词的选择限制很不一致,属性动词选择限制最严格,状态动词选择限制较严格,变化动词选择限制一般,动作动词选择限制较宽松,由此形成了一个语义选择限制由强到弱的等级序列:属性动词,状态动词,变化动词,动作动词。从而揭示了"屡次"类重复副词与动词选择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副词是一个封闭的词类,单音节副词相对更少,但兼类却达到40%左右。逐个考察这些单音节副词,就会发现它们绝大多数是副词形容词兼类和副词动词兼类,而且共同的语义特征是表示相对模糊的主观程度。如果把词类和句子成分对应看成是一种标记模式,那么单音节副词的兼类现象恰恰处于一种有标记和无标记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15.
在副词中,程度副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副词。程度副词仍然在更新,像"特","倍儿"等只是更新例子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在这篇文章中集中对北方(东北、北京、山东)三地方言程度副词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李友昌 《云南电大学报》2012,14(1):25-31,35
昌宁方言话与普通话比较,在语法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也存在不少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虚词和部分副词及代词的使用上。这些有差别的词看似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很高,用法多样,其实际情况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而也正是这些词集中反映出昌宁方言的语法特色,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7.
石泉方言的副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泉方言的副词分为语气、范围、频率、时间、程度、否定和情态方式七类.本文分类列举和描述了石泉方言的副词,并总结了石泉方言副词使用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8.
《银雀山汉简〔贰〕》第二、三部份中副词的使用情况比较丰富,共有38个,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言使用面貌。其中,时间频率副词和肯定否定副词出现的个数较多;否定副词"不"出现的次数高达282次,可见"不"当时在否定副词中占了主要地位;"方"、"尤""、纯"3个副词不常见于其它汉简材料,这为我们研究上古汉语副词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9.
关中方言的副词体系呈现出个性鲜明的语法特色。关中方言中存在一些共同语所没有的副词,它们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和独特的表达效果。分析其来源,可以发现它们是汉语实词词义虚化的结果,其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留下不同于共同语的历史轨迹。这些方言中频频使用、特色鲜明的副词是构成关中方言地域性特征和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银雀山汉简[贰]》(991—1621)中的否定副词共有10个,基本含盖了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用例。这些否定副词的分工已经比较明确,意义比较单一,其语法功能也相对完善。其中否定副词“不”的出现频率极高,除一般用法外,它还构成双重否定,“不…不…”等表示条件关系的紧缩格式;“弗”字后面跟及物动词,出现了修饰宾语的用例,这在古代汉语中也比较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