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朝鲜世宗大王创造朝鲜文字母之前,一切均以汉文为表达之工具,此类文字所书写成之作品或书籍,谓之汉文书籍。中国汉文传人朝鲜甚早,公元前二世纪燕国卫满在朝鲜北部建立卫氏朝鲜。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朝鲜设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等四郡。朝鲜民族与中华民族关系密切,而其受中国汉文化影响,亦可想见。一直到李朝时,朝鲜创出其自身之文字,但  相似文献   

2.
陈莉 《文化遗产》2014,(5):144-150
中山大学历史悠久,收藏古籍资源丰富,其中有一些是在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用汉文刊刻的古籍,在国内统称朝鲜本(或称高丽本)、日本本(或称和刻本)、越南本(或称安喃本)。这些古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国文化及各国汉籍的刊刻特点。本文着眼于越南汉籍,藉此探知越南本土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之渊源。  相似文献   

3.
吴格 《中国索引》2010,8(2):32-36
《中国古籍总目》(下简称《总目》)编纂,自1992年以来,经规划筹备、调查清理、编纂审订、定稿出版诸阶段,历时十七年终告完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献记载历数千年而迄未中断。由汉文书写记录的历代文献,夙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举世无俦。  相似文献   

4.
一、民族文献的概念 民族文献指的是研究和记载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文献。民族文献主要包括:用汉文记载的有关民族问题的文献;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用简易图形符号记载和代代相传、具有史料价值的口碑文献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掌管历史记载、典籍编纂及整理的职官和机构,其建置沿革,也经历了漫长和久远的历程。据《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夏商时即有太史令、内史等官掌管典籍:"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以谏桀,乃出奔如商;殷之将亡,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尚书·多士》载周公对殷民说:"惟殷先人,  相似文献   

6.
域外汉籍是指古代中国周边受汉文化深刻影响的几个国家以汉文(主要是汉语文言文)撰写、 刊行的书籍。这类古籍流布颇广,而国内相关研究尚不系统,讨论其版本鉴定方法的论著亦较少见。本文 以朝鲜、日本、越南三国古代刊印的汉籍为中心,对域外汉籍的定义分类、刊印历史、刊本价值及其基本的鉴 别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静 《图书馆界》2014,(2):21-23
唐代国力强盛,是书籍编撰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及东北南亚等邦国形成了以中国书籍为主要传播内容的汉文化交流圈,大量的汉文典籍流传至朝鲜半岛、日本以及越南等许多国家。到了宋代,中国散失海外的书籍以及日本人和朝鲜人创作的汉文典籍又源源不断地回归中国,出现了汉典籍逆向输入的文化现象,直接弥补了中国古代典籍的缺失,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掌握多种语言为耶律楚材家族与汉人家族最显著的区别之一。从现存史料来看,耶律履通契丹、汉、女真等语言,做过大量的汉文经籍翻译工作;耶律楚材通契丹、汉、蒙古等语言,曾翻译契丹文《醉义歌》;耶律铸通汉、蒙、突厥等语言,对史籍记载的译音进行考辨。考察耶律家族的多语学习与翻译情况,对深入研究金元历史与文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百济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隋唐时期,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达到了顶峰。百济乐舞是百济文化的重要体现。百济灭亡后,其乐舞文化长期存在,并且被新罗继承,成为朝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朝鲜王朝(1392—1910)作为明、清时期(1368—1911)中国最为重要的藩国,政治上以明、清两朝为宗主国,文化上亦以儒家文化为依归,建立了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儒教王朝。朝鲜长期以来一直想方设法购求明、清书籍,朝鲜使臣出使之际,搜罗中国典籍是其必定的任务。随着儒教文化的日益深入人心,采  相似文献   

11.
赵雪  柳燕 《兰台世界》2014,(12):73-74
百济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隋唐时期,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达到了顶峰。百济乐舞是百济文化的重要体现。百济灭亡后,其乐舞文化长期存在,并且被新罗继承,成为朝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与朝鲜交往频繁,《明史》中关于朝鲜与中国交往的记载有一百余条,其中卷三二○、列传第二○八、外国专门对朝鲜做了翔实记载,通过《明史》研究中朝官方交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让民族出版之花永远盛开在我国新闻出版的芳草地中,民族出版可谓一枝独秀,它生长在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省份,辽宁民族出版社即是一枝奇葩。辽宁民族出版社是辽宁省唯—一家出版朝鲜文、蒙古文、满文和汉文的综合性出版社,肩负着为全省满、蒙古、朝鲜、回、锡伯等少数民...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与朝鲜交往频繁,<明史>中关于朝鲜与中国交往的记载有一百余条,其中卷三二○、列传第二○八、外国专门对朝鲜做了翔实记载,通过<明史>研究中朝官方交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关于渤海国史应该属于中国史还是属于朝鲜史的一部分,不能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地去理解一些历史记载,而应当遵循一个基本原则:立足于现在,正确认识过去。凡现在在中国版图以内的古代民族或国家,都应视为中国古代的民族或国家;凡现在在朝鲜版图之内的古代民族或国家,都应视为朝鲜古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国的文化优势是明显的,周邦邻国无不受汉文化的感染,而在这些邻国中,接受汉文化最深的无疑是朝鲜。朝鲜李朝(建国于1392年)时期,正相当于我国明清时期,而明朝建立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两国相交二百多年,感情之深,我们可以从《朝鲜通史》中概括李朝、明朝、清朝三者关系的一段话中看出来:"朝鲜之于清,因其力不能敌,不得已而执属国之礼事之,实则不仅以清为仇雠而已,且以为胡虏而轻视之,无异前日也。盖朝鲜之于明,向以为中华文明之邦,甚尊敬之,且自壬辰救援以来,深感其恩谊,乃至今日竟不得不助清伐明,此最朝鲜所不能忍,而其时当路者之苦衷,亦实可怜也。"而明朝亦视朝  相似文献   

17.
延边大学人文学院历史专业博士生导师金成镐同志与韩国学者朴英宰教授(延大所聘外教)主编的《朝鲜&#183;韩国历史大事编年》(下简称《编年》)由黑龙江省朝鲜民族出版社于2008年2月出版。笔者阅后,深有感慨,仅“原始社会”、“古朝鲜”、“三国”这三部分看,其错误之多,令人瞠目,而值得商榷的问题,并非罕见。编者在“编写说明”中有云:“在名词解释部分,  相似文献   

18.
羌族服饰纹样饱含大量历史文化信息,记载着羌族成长、迁徙的艰难岁月。本文透过羌族服饰纹样的物质层面,进而探索巧妙隐藏其中的迁徙历史信息,解读其文化内涵,使民族服饰纹样研究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论据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正>明末战争期间,皇太极为阻断朝鲜与明朝的联系,以解除其后顾之忧,曾两次出兵朝鲜。天聪元年(1627)的朝鲜之战,双方结下兄弟之盟。崇德元年(1636)的朝鲜之战,双方执君臣之礼,要求朝鲜每年来沈阳朝贡。顺治元年(1644)九月,清朝迁都北京,朝鲜使臣朝贡的地点遂改为北京。朝鲜每年要派出不同性质的使臣前往北京谢恩、进贺  相似文献   

20.
“朝鲜”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大传》、《史记》、《山海经》、《战国策》等典籍之中。汉唐人认为“朝鲜”一词来源于水名,这是不正确的。后有人指出“朝鲜”之名乃指日出之地,这个说法已接近本义。其实,“朝鲜”一词与时谷《汤谷》、明夷一样,均属汉语言文化系统,来源于东方海上日出之象。朝阳从东方海水(甘渊、汤谷)中升起,海水为之沸腾,明丽新鲜,光华灿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