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化学教学中,改进实验应本着原理不变、实验现象可见度大、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污染少,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的原则进行。1实验现象明显,可见度大有些实验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中不能预期观察到明显现象,对该类实验要变着法做,让学生至始至终观察到明显的现象。a.Fe(OH)2的制备要让学生能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继而又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的现象。但由于Fe(OH)2易被氧化,不容易观察到白色沉淀的生成,在溶液中观察沉淀颜色的变化速度较慢。为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可将实验改进如下:将新配的FeSO4…  相似文献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获得鲜明、清晰的印象,透过现象认识和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及其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化学演示实验是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成功的演示实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要适当改进实验,确保清晰鲜明的实验现象;适当补充实验,扩大学生视野;提出要求,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要求,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中化学第一册中“铜与浓硫酸反应”演示实验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用可移动的铜丝代替铜片,并对硫酸的浓度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当硫酸的浓度为80%时,实验现象鲜明,反应时问短,教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秦文明 《化学教学》2012,(12):49-50
针对教材中"比较硫酸溶液、唾液对淀粉水解的催化效果"实验的不足,思考与探索实验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提出改变试剂加入顺序并增加一个空白试验的实验改进方法,使改进后的实验现象对比鲜明,结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6.
一、喷泉实验1.配制Na_2SiO_3溶液。称取10 g白色硅酸钠晶体于小烧杯中,加入10 mL蒸馏水并搅拌,使晶体完全溶解。2.制备硅胶。向小烧杯逐滴加入3 mol/L的硫酸,开始无现象,随着硫酸的加入,有白色胶冻状物质生成(用激光笔照射,有丁达尔现象)。当白色沉淀的量不再增加,停止加酸,充分振荡,用硬纸片盖住小烧杯静置24  相似文献   

7.
在阅卷中对简答题的评判可以发现 ,学生大多难以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考与分析结果。根据试题设问涉及的知识范围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实验现象描述类背景 :实验现象的描述是操作者在实验中的多种感觉的结果。一个化学实验的现象可能同时涉及多种感觉 ,如色、味、形等 ,或在不同的操作阶段有不同的实验现象 ,如“先出现白色沉淀 ,后逐渐消失”。因此 ,描述实验现象 ,应根据实验操作的次序或实验现象出现的次序或感觉层次逐一描述 ,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以致描述次序混乱或丢三落四。答题语句格式 :实验现象若同时出现 ,则可分条…  相似文献   

8.
试剂加入顺序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兰州电机厂教育处韦贵藻一、试剂加入顺序不同,实验现象相反在讨论Al(OH)3两性的实验中,试剂滴加顺序不同,实验现象相反。1.往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先得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NaOH溶液,沉淀消失。沉淀析出时沉...  相似文献   

9.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通过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必须认真做好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并在由观察、推理至结论产生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教师正确的演示,还能对学生起示范作用。做好演示实验,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演示实验前要做的工作: 1.直观性:既要求现象鲜明,又能说明问题。要选择在反应中有颜色变化、沉淀生成、发光发热燃烧爆炸、气体产生,物质  相似文献   

10.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一般使用斐林试剂来检测实验结果,以是否有砖红色沉淀产生,作为酶活性对反应结果影响的依据,就实验现象而言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关于这个实验的过程及现象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1.
廖旭果 《化学教学》2007,(11):75-76
1 溶液中刚生成的硫沉淀颜色是黄色还是乳白色 在描述实验现象的试题中,若碰到有硫沉淀产生的情况,有很多同学不知将预期的现象写成黄色沉淀好还是乳白色沉淀好.  相似文献   

12.
一、学习要求 1.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如注意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是否变化,反应过程中是否发光、放热,是否有气泡放出,是否有沉淀生成等。 2.学会收集实验信息。要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根据实验信息的分析,形成科学的结论,在探究实验中记录实验事实,能用化学的语言描述实验结果和表述由实验事实分析所得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蛋白质溶液中加入较浓的盐溶液时,由于这些盐类都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成离子,这些离子有强烈的水化作用,可破坏蛋白质颗粒表面的水化膜,并能中和蛋白质颗粒所带的电荷,因而能使蛋白质的胶体溶液凝聚而析出沉淀.在蛋白质的盐析实验中,我们最常用硫酸控的饱和溶液作为盐析试剂,囚为硫酸按溶液呈酸性具有特别显著的盐析作用;其他的盐需要使溶液呈酸性反应才能盐析完全.其原因主要有:1.硫酸按具有较大的溶解度.如10oC时,硫酸接的溶解度为73克,其饱和溶液中具有较多的离子电荷和离子浓度.2.盐析作用既与离子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稀盐酸与硫酸、可溶性氯化物与可溶性硫酸盐的鉴别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有关它们的鉴别、推断题在历届各省市中考中屡见不鲜,但学生的得分率比较低,原因是学生只知道 AgCl 是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沉淀,而不知道稀硫酸、可溶性硫酸盐与硝酸银反应也可产生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的 Ag_2SO_4(微溶)白色沉淀,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回答这类问题,我建议在硫酸这一节教学中,应补充稀硫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以便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  相似文献   

15.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中加入硫酸铜与硫酸的混合溶液,充分搅拌后可恰好完全反应,有蓝色沉淀生成,过滤后所得滤液的质量与加入的混合溶液的质量相等.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和与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比是多少?  相似文献   

16.
一、提出问题 在高锰酸钾的配制和标定实验中,常常会有褐色沉淀产生,教师常常解释为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滴定速度过快;二是酸度不够。给出的相应解决方法:一是滴定速度放慢;二是多加点硫酸。这是不是产生褐色沉淀的原因,用以上方法就可以避免褐色沉淀产生吗?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实验验证及理论分析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笨酚是中学阶段接触的一种重要的烂的衍生物,为了深入理解其性质,笔者就其取代、显色反应做了一系列实验,现象十分有趣.-.笨酚的取代反应:实验一:向苯酚浓溶液中,逐滴加入浓澳水.现象:开始产生白色沉淀,振荡,白色沉淀马上消失,继续滴加浓滨水,最终产生白色沉淀.解释:初始产生沉淀,说明反应:确已发生,但沉淀振荡后又消失,显然是难溶于水的三演苯酚溶于过量苯酚所致,随着演水的加入,笨酚不断被消耗,最终即可观察到三演苯酚的白色沉淀.实验二:向苯酚的稀溶液中,滴加稀澳水至过量二现象:无明显现象实验三:向苯酚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认识领域:了解:1.硫酸的物理性质2.硫酸的通性3.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4.硫酸的用途理解:5.掌握硫酸的性质尤其是浓硫酸的特性一强氧化性综合:6.在学习氧化一还原反应的基础上,类推有浓硫酸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或有关计算技能领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出准确描述,通过实验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严格实验程序,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情感领域:通过对硫酸用途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硫酸在工农业、科研、国防等诸方面的重要性.我国硫酸产量增长很快,但耗能太高,使学生意识到肩负…  相似文献   

19.
《硫酸》一节的重点是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其中强氧化性又是本节的难点。实验—观察—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在教学中,应突出实验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从实验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硫酸的性质,同时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1改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教材中操作简便、易成功、耗时少、安全无污…  相似文献   

20.
一、提高教师本身的示范操作能力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前提打铁先要本身硬。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学生实验的榜样,一定要起到示范作用,这对教学的效果,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关系重大,因此,教师首先应注意从提高自身的示范操作能力做起。对于演示实验,要做到以下4点:装置正确、操作规范熟练、现象明显、结果准确。为了做到这4点,教师应把备演示实验当作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亲自动手去做,把握每一个实验的关键。如果在演示中出现现象不够鲜明,效果不够理想,甚至实验失败了,或者在演示中偶尔发生不规范的操作,一定要重新演示,并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