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阅读教学作了如下的明确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现代教学对话理念下,阅读教学中至少应该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对话: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学生与同伴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编者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师与编者的对话、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编者与文本的对话等。那么,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这一时代要求面前,现代教学对话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文学课堂阅读教学的整合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下面试结合教学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话教学是基于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的发展等理论本质的最新认识基础上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它以对话形式为教学策略,把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教师与文本联系起来,构建对话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相互融为一体的交往关系。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提出“教育即对话”的思想。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动态“对话”的过程。其要旨在于数学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对话.使富有理性之美...  相似文献   

4.
对话教学:一种透视历史课堂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话教学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全新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主要由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学生自我对话所构成.贯彻这种教学理念,教师须善于追问,学会倾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  相似文献   

5.
对话教学是当下备受关注的教学艺术,是体现新课改理念,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形式,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究,大胆创新和实践,才能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开展得丰富而有实效,才能给学生一个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语文课堂,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6.
“对话”在教学中的运用称之为“对话教学”,它是指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本之间的“对话”进行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对话教学”是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之一,是一种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  相似文献   

7.
毫无疑问。对话理论给语文教学改革及其实践带来了崭新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中这句纲要性的话,其实包含着两层意义:一、阅读是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阅读对话;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教学对话。在时下许多论述中将此二者分别所属的阅读观和教学观几乎混为一谈。我以为,弄清此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学》2005年第1期刊登了王德民先生《对话教学:一种透视历史课堂的新视角》,对于对话教学理论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做了初步探讨,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主要由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学生自我对话构成,并且提出贯彻这种教学理念须从善于追问、学会倾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三个方面注意。本人十分赞同王先生的这些认识,但有些具体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也正如王本人所言“对历史教学界而言,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对话教学如何与历史教学沟通,如何指导历史教学实践,还需要作深入的理论研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对话教学为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气象。对话教学意味着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它的出现实现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路清晰,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潜能得到最大开发,并时时进发出思维的火花。理性地审视当前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将对话教育理念应用于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吸收文言文的精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在文言文教学中贯彻对话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策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确立适当的文言文对话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言文对话教学,优化文言文对话教学中的诵读和背诵,加强文言对话教学中的质疑和探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