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谖客孟尝君”一段文字在《史记》和《战国策》中都有,到底是《史记》撷取《战国策》,还是后人以《史记》文入《战国策》,不能简单定论。从两篇文章的主题看,《战国策》主题更集中,更有意义,似在前文基础上的改进。从内容情节的差异看,《战国策》文章细节的取舍、结构的紧凑、抑扬手法的运用等都比《史记》略胜一筹。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史记》中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是原创本,《战国策》的冯谖篇段是在《史记》基础上增枝加叶而成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继《左传》之后,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的先秦重要文献。《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从其思想内容到写作手法,颇能代表《战国策》的特色,历来为文人学士传诵,值得我们分析研究。这里就下列五点略抒管见,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3.
[总体阅读思考] 一、通读全文,不难看出冯谖是一个足智多谋、善于筹划的策士形象,那么文章开头,为何自述“无能”呢?为何三次弹铗而歌呢?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冯谖的才能又是怎样逐步展现出来的? 二、本文主要写了门客冯谖与主子孟尝君之同的关系。课文是怎样表现他俩之间关系的逐步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战国策》相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辑录而成,原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不同名称,经西汉刘向删繁去芜,订为三十三篇。刘向认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策谋”,所以书名“宜为《战国策》。”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地方经济日益强大,诸侯势力不断扩展,作为天下主宰的周王朝已名存实亡,“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自豪,已被诸侯分争割据、自强自立的局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当此之时,弃道德,  相似文献   

5.
《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对那位三次弹铗而歌、一次次要求提高个人生活待遇的食客冯谖,人们无不赞赏,认为他见识过人且精明干练.而对于冯谖的主人孟尝君,人们则多投以冷目,认为他是个低能平庸的贵族,其头脑眼光远在冯谖之下.平心而论,如此看待孟尝君是颇不公允的.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闻名天下的四大公子之一,曾总领五国相印,手下策士三千,假如孟尝君是个眼光短浅的平庸者,五国何以把大权交给他?三千策士何以追随左右,难道仅仅是为了混饭吃?这说明孟尝君是一个有威信能服众的统治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富有魅力、领导有方的好领导.的确,只要仔细品味《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孟尝君的“领导”魅力和风范.  相似文献   

6.
《冯谖客孟尝君》写的是冯谖做孟尝君的门客,为孟尝君出谋划策的故事。冯谖刚到孟府时待遇不好,就“依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齐册四》中的《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刻画了一位有谋略、有胆识、为主人统治基业的稳固竭忠尽智的策士形象,可是冯谖一开始却是以贪得无厌的无赖形象示人的,对此,怎么理解冯谖的行为呢?我认为这是冯谖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齐册四》中的《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刻画了一位有谋略、有胆识、为主人统治基业的稳固竭忠尽智的策士形象,可是冯谖一开始却是以贪得无厌的无赖形象示人的,对此,怎么理解冯谖的行为呢?我认为这是冯谖有意为之。冯谖这样做的目的首先就是借此试探孟尝君是否值得他竭忠尽智,甚至牺牲生命。这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冯谖客孟尝君》一课中,注释有几处欠妥,现指出来。一、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草具’,课本注释为‘粗劣的饭食’,对此,同学们颇有疑问,‘草具’的意思怎么会跟‘饭食’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草具’的愿意应是‘粗劣饭食的草编食具’,这里是以这种食具借指它里面的食物,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可参阅《古文观止》该篇注解)。  相似文献   

10.
在文本的内在逻辑中,冯谖首先是作为哲人找到了孟尝君。冯谖客孟尝君的初衷是为了对孟尝君实行君王式教育。冯谖的教育是一种哲学戏剧,哲学成为行动申的言辞或言辞中的行动,在故事情节中演出。通过文中人物的行动,我们可以领会到一种哲学:即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1.
《冯谖客孟尝君》是先秦优秀的散文名篇之一,一个血肉丰满的冯谖形象早已从《战国策》走进千百读者心中。但其幽默诙谐的特色一直没有为人们所高度重视,这是很遗憾的事。本文就对这一特色进行分析,呈给读者诸君。 一、奇异的言谈与庄重的场面形成反差,产生幽默效果。 作品善于把奇异的言谈寓于庄重的场面,作者叙述越是不露声色,场面越具有喜剧性。作品开头写冯谖贫穷到“不能自存”,托别人去请求孟尝君,希望寄食门下。作者这样叙述冯谖初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冯谖初见孟尝君,场面是庄重的,但冯谖的答话却如此奇特,搞得养士三  相似文献   

12.
1983年蒋炳钊先生在《厦门大学学报》第三期上发表了《古民族“山都木客”历史初探》一文,该文对汉晋及唐宋时期在我国史书上出现的“山都”与“木客”作了较为翔实的探讨。蒋先生认为:“山都”与“木客”是一个古代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方诸省,尤以赣、粤、闽交界  相似文献   

13.
"士"是战国时期最活跃的社会阶层,他们不仅创造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而且还锻造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士人精神。《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是恃才自信、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门客冯谖形象。本文通过对"士"这个阶层形成的分析,结合《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进一步探讨战国"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中.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古汉语教学的缺位,从而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避免地给学生留下板滞,生涩等一系列负面印象.可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非凡的智慧,所以我们只有用心地关照,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去接近她,才能汲取其内在的精华,提升我们的文化底蕴.本篇文章是针对中学课本中<冯谖客孟尝君>做简单的解析,通过对文本独特的故事构架和巧妙的情节设置的分析,见出其娴熟的写人技巧,还原出最初自觉的立人意识.  相似文献   

15.
《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齐策》 ,文章写了冯谖帮助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局势中保住地位的事。虽按时序写来 ,却波澜层出 ,引人入胜 ,充分表现了冯谖非凡出奇的远见与才能 ,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的奇特风采 ,真可谓一篇传写奇人的妙文。文章起笔写冯谖请托于孟尝君门下 ,因曰“无好”、“无能” ,孟尝君“笑而受之”。孟尝君是战国著名四公子之一 ,三千门客中 ,如此“无好”、“无能”者还属少见。冯谖曰“无好”于收留自然有利 ,而“无能”的话来日在众门客中又何以立足呢 ?曰“无好”、“无能”是真是假 ,还是别有他谋 ?首段…  相似文献   

16.
17.
《冯谖客孟尝君》着力表现的是冯谖的深谋远虑和杰出才能,刻画了一个多谋胜算,见识卓越的策士形象,运用了多种技巧和方法来展现这个人物的性格和才能。一、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戏谑的情境中去展现,并根据情境的不同氛围来决定人物性格延伸的趋向和诙谐程度,可谓是亦谐亦庄,寓庄于谐,整篇文章充满了“喜剧性”的色彩。文章前面是写冯谖通过他人联系寄食孟尝君门下的情况。由于他说自己“无好”“无能”,孟尝君只是“笑而受之”,  相似文献   

18.
扫清文字障碍,梳理完文章结构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赤壁之战交战双方的高级决策层人物中,你最佩服谁?”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发言:“诸葛亮。”“周瑜。”“鲁肃。”“请说明理由。”“诸葛亮智慧超人,用激将法游说孙权,取得圆满成功。”“周瑜开朗直率,嫉恶...  相似文献   

19.
《冯谖客孟尝君》是《战国策》中著名的篇章。在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里,它是一篇自读课文。指导学生自读此文时,要牢牢地抓住一条纲:曲折生动的离奇情节和幽默风趣的传神语言。抓住了这条纲,就能提纲挈领,贯通脉络,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本文基本上是以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顺时记叙的,它由寄食门下→弹铗而歌→收责于薛→焚券市义→返齐报主→百姓迎君→西游说梁→立庙于薛→略评功劳等情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四册《庖丁解牛》一课有这样两句话:“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课本对“无厚”注解为“没有厚度”。再薄的刀刃也有一定的厚度,怎能说“没有厚度”呢? 查《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和《辞海》,对“厚”和“厚度”的解释基本相同,即对“厚”解释为“扁平物体上下两面的距离大,与‘薄’相对。”对“厚度”解释为“扁的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又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