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社恐”一词在青少年中非常流行,在这些自诩为“社恐”的人群中不乏存在真的“社恐”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有留守经历的孩子进入大学后的社交表现较大程度上不及无留守经历的孩子,比如倾诉与表达。文章进一步对社恐产生的原因做了探讨,对家庭、学校、社会提出了一些帮扶策略,以期能帮助有留守经历的孩子克服社恐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作为“社交恐惧症”的缩略,“社恐”几乎无须“绕脑筋”便能为人们会意,但其从医学病理到日常流行的“越界”蔓延、从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到乐于自我“套用”的“神奇”扭转,却并不简单。在“社恐”成为热词后,人们对分辨“社恐”的流行究竟是一种疾病/缺陷的大量涌现,还是一种正常人群特征的标记和归类,兴趣并不大,更大的热情放在了将其作为自己不擅社交的完美解释,以及回避社交的理由开脱上。  相似文献   

3.
李卫华 《大学生》2022,(1):64-66
最近,"社恐"成了年轻人口中的高频词,这个词原本是一个医学术语,它的全称是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在临床精神科医生看来,它的中心症状主要是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般还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回避行为显著等临床症状。临床诊断中,社交恐惧症的检出率在2~7%左右,应该说大部分人是不符合"社恐"诊断的。  相似文献   

4.
"社牛"兴起于网络博主在公共场合"放飞自我"的视频,其内涵在网络平台的讨论中不断被延伸,有时指"人类社交天花板",有时则被赋予"尴尬""社死"等更多含义. 为了解人大学子对"社牛"的看法,我们共计发放了106份问卷,其中男性29人,女性77人.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认为自己的社交状态介于"社恐"和"社牛"之间,"社恐"者...  相似文献   

5.
“社”是土地神,或称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或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古人认为,“社”的神力,由土地生发出来,非常广大。“社”的桑林则是生殖象征如社木。“社”的节日,社日,包括春社秋社,“秋报春祈”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6.
我家有一个“虎妈”。我猜就是因为我的妈妈是虎年出生的吧,所以她发起脾气来才会暴跳如雷、大喊大叫、张牙舞爪,吓得我瑟瑟发抖。你一定觉得我很可怜吧?可是,实话和你说吧,虎妈不发威的时候,总是一副爱我永远都爱不完的样子。唉,虎妈的爱真是让我琢磨不透啊。  相似文献   

7.
释“社”     
《五人墓碑记》中言及“社”有两处:一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一为“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教材中对“社”的注释也有两处:“郡之贤士大夫”的注释为“郡,指苏州府,古为吴郡。贤士大夫,与复社有关系的上层人物”;“吾社之行为士先者”的注释为“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这里,首先应指出的是,教材的注释把《记》中所提及的“社”都认定为“复  相似文献   

8.
述“社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邑(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其性质、类型、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所反映的阶级关系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① 春秋以前的社是农村公社的组织。当时,村社通称邑、里,其所奉祀的社神(土神),即村社的保护神。奉祀社神的地方称为“社”。于是这种村社组织也有径称“社”的。社神是邑、里中最重要的神祗,其标识一般是一株大树或丛木;有的则进一步封土为坛,坛上或为  相似文献   

9.
《快乐阅读》2010,(12):4-5
“千年极寒”就要来了,你会怎样来抵御严寒呢?还在客厅穿着破旧的家居服、过时的拖鞋瑟瑟发抖吗?宅在家里也可以打扮得关美的!就让我们一起变身“软绵绵”萌女吧!  相似文献   

10.
民间的风俗习惯叫民俗。“社”这个字反映了许多民俗。“社”的左旁是“礻”,它是“示”的变形。凡从“礻(示)”的字,意义多同神佛或鬼怪有关。迷信的人认为天地万物的“创造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五人墓碑记》一文中用了“吾社”这样的词语,教材对“吾社”的解释是“指复社”,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张溥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写下《五人墓碑记》的。《五人墓碑记》记叙了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所发生的苏州市民暴动。据史料记载复社成立于崇祯二年己巳(1629年),可见苏州市民暴动时复社还没有成立。因此有些文学作品选本就把“吾社”解释为“我们东林党”,可是“社”与“党”在词意上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吾党”  相似文献   

12.
一杯茶     
突然,一个女孩来到罗斯玛丽身边,问她说:“女士,我可以跟你说一会儿话吗?”那女孩有一双大眼睛,但身子瑟瑟发抖,像刚从冷水中爬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好学生是美丽可爱的鲜花,那么学困生则是含苞带刺的花蕾。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应该欣赏盛开的鲜花,而且更应该用心血去浇灌、培育那些待放的花蕾。那么在学困生的转化中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做到事半功倍呢?笔者认为,应该抓住“三个点”,贯穿“一条线”。  相似文献   

14.
杨雷 《湖北教育》2010,(2):25-25
一天上午放学后,我在教学楼上巡查。还没走到四楼,就听到吵嚷的声音。上去一看,原来是四(1)班的语文教师杜平在办公室里批评一个男生。“是不是你?你到底说不说?”杜老师严厉地质问道,那个男生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站在旁边瑟瑟发抖。  相似文献   

15.
<正>亲爱的西子姐姐:您好!在学校生活中,同学们都认为我是个实打实的“社牛”。的确,我很喜欢交朋友,但是因为最近临近期末考试,我希望能保住我“三好学生”的荣誉,所以下课便“闭门苦读”,不能和好朋友一起玩了。朋友们最近又对异性有些感兴趣,下课喜欢拉上我一起去做某些不应做的事情。我每次都会拒绝,但一直这样,朋友们便渐渐离我远去。我又想保持好成绩,又不想伤了朋友的心,请问我该如何处理这棘手的事呀?  相似文献   

16.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一天.农夫正赶着两头牛在犁地。有人路过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在一旁吃草时,农夫才附到那人耳根低声说:“左边那头牛更棒些。”那人很奇怪,问他为何用这么小声音说话?农夫轻声说:“牛虽畜类.心和人一样,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我的评论,右边那头虽已尽力而为.但仍是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的.”  相似文献   

17.
宋代乡兵中的“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可先生《述“社邑”》(《北京师范学院学报》85年第1期)一文,概述了从西周到明清两三千年间“社邑”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各个朝代“社邑”的特点。但是,因为该文的时间跨度很大,不可能对每一个时代的“社邑”都进行全面而详尽的论述。笔者不揣浅陋,拟对《述“社邑”》中有关宋代的一些问题,分两个专题做一些补充说明;其一是《宋代乡兵中的“社”》(即本文),其二是《宋代的秘密社会》(另文论述),聊为《述“社邑”》的续貂之作。其间或有异同,则姑备一说而已。  相似文献   

18.
你知道吗?有很多英语单词是从别的语言吸收来的,“school”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来源于希腊语,其原意为“空闲”。你一定会感到很奇怪:不会吧,难道说在“school”里学习是“空闲”的表现吗?但很久以前对希腊人来说,只有到战场去打仗或参加各种政治活动的人,才被认为是非常勤奋、忙碌的人。而有时间进入学校读书的人,则被认为是空闲的人。所以那时的学校就被称为“空闲”(school)了。  相似文献   

19.
花开有声     
紫嫣红,好不美丽。此时则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静坐池边,可以欣赏这花之君子合着热浪竞相舒展。秋天,天气转凉,百花凋零,花儿们都经不起秋霜的考验,萧萧落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这个时候,菊花不畏严霜,真乃花之隐逸者也,踏霜而至,你会看见它将身子轻轻地摇了摇,显得更加洒脱了。北风呼啸,人们常常冻得瑟瑟发抖,花儿就更不用说了,早已销声匿迹。唯独一枝寒梅,傲立雪中,凌寒而开;“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独立雪中,你可以感觉到它的傲骨铮铮有声。花儿…  相似文献   

20.
社鼠     
晏子 《阅读与鉴赏》2010,(4):24-25,56
景公问晏子曰国:“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日:“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会故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