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19,(4):55-58
小说《思家饭店的晚餐》以描写家庭生活为核心,体现了性别、权力和话语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女性化及衰落的男性气质的弊端,进而呼吁现代社会关注男性身份建构、男性气质危机等问题,启发人们探索建构双性化气质模式,努力实现两性间真正的平等相待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屋顶丽人》是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莘的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关于这篇小说,存在从阶级冲突和性别冲突两种不同角度的经典解读。本文从男性气质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中三位修房工人对于屋顶晒日光浴的丽人不断骚扰甚至谩骂的原因,认为女性不断上升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威胁了三位工人的男性气质,导致了他们的焦虑,这种焦虑就通过对女性的骚扰释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英国作家安妮·勃朗特的小说《怀尔德菲尔山庄的房客》通过对比女主人公海伦·亨廷顿两段婚姻,不仅展示了从乔治四世摄政时期到维多利亚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也呈现出社会转型期迥然相异的男性气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男性气质理论视角,重点聚焦亚瑟·亨廷顿和吉尔伯特·马卡姆的男性形象与男性气质,揭示社会转型期男性气质的流变,探...  相似文献   

4.
在《声音从何处来?》中,尤多拉·韦尔蒂揭示了空间与男性气质之间的复杂关系。种族隔离的社会空间形塑了白人至上的支配性男性气质。故事中无名的主人公兼叙述者为了迎合种族主义社会的性别规范而不惜诉诸暴力,暗杀了黑人民权运动的领导人,但他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追寻却以失败告终。韦尔蒂批判了种族主义性别话语对白人男性的戕害,也揭示出白人至上的支配性男性气质与排外主义的美国国家认同之间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5.
性别研究中关于"男性气质"的相关理论,为伊丽莎白·鲍恩的长篇小说《最后的九月》提供新的研究视角.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尔兰历史上的两大事件——土地运动和独立战争——对爱尔兰本土男性气质的构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最后的九月》中的不同的男性群体的气质类型不可避免地的缺失、蜕变和扭曲,由此揭示鲍恩的男性气质观:男性气质的主张离不开道德的约束和引导;男性气质并非天生,它受不同阶级、种族、宗教的影响,在历史和社会框架中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地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各有独特意象,且分别体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二者的审美偏好分别对应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壮美与优美范畴。目的地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主要特征是由具体意象引发个体内心触动,进而折射出的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与价值导向。与西方既有品牌性别气质研究成果相比,中国旅游者对目的地性别气质的感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独特之处,尤其体现在对目的地男性气质之“毅”、“勇”偏好和对女性气质之“婉”、“雅”偏好。  相似文献   

7.
基于双性同体理论分析库切的《等待野蛮人》,可以看出主人公行政长官身上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两种性格特点.由此体现了从双性同体视角分析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建构的机制,有利于男女两性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文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强化了作为两性区分特征的"男子气概"与"女性气质"的概念。采用性别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探究贾宝玉的性别危机——男子气概与女性气质的动荡融合,以审视宝玉所面临的性别抉择危机,揭示小说文本对男性凌驾于女性之上的传统等级制度的二元对立进行强化的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对性别的焦虑、对男性气质的追求,反映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被女性化、被阉割的华裔移民史。在写作策略上,汤亭亭跨越性别界线,以女性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者,正是其颠覆男性叙事者、女性主人公这一传统二元对立,改写女性被书写、被构建的“他者”形象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Jock 《成长》2005,(4):78-79
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在进行着“性别认同”的社会化过程,都按照基于性别差异的社会期望来履行和实践个体的性别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议论更是成了热门话题:男人追求真正的“男性气质”,女人追求十足的“女性气质”,仿佛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数千年封建文化、男权社会的烙印,使妇女的社会地位只是从属于男子。她们所拥有的零星意识也只是对男权意识的绝对服从与靠拢,这使得她们中对于权力向往的女性,为了实现自身的追求,被迫沾染了男性气质。父权社会的男性,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统治者,因具体历史情境的改变,他们中的部分也时常成为更高男权的附庸,由此而具有了依附他人的女性气息。这一情况在当代,并未因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在或明显、或隐晦的场景中,仍能看到部分女性具有男性气质和男性拥有女性气息的性别错置现象。  相似文献   

12.
现行的社会秩序体现了男性的意志、男性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这种特征由性别地位、性别角色和性别气质构成。它们分别属于政治范畴 ,社会范畴 ,心理范畴 ,三者之间相互依赖 ,形成三体相连而又相互独立的独联体。男性认为女性是他者 ,他者的存在是威胁和危险。于是男性必须排除这种威胁和危险  相似文献   

13.
亓燕 《成人教育》2012,32(7):66-67
从社会性别学的角度来看,人除了生理性别之外,社会还会将它所期待的行为模式、语言风格、外貌妆容投射在个体之上,从而形成个人的“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职业教育就是个体社会性别形成、稳固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这也意味着职业教育为女性预先设定了社会职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选择自身生活方式的自由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文章从这一现状出发,探讨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差异,挖掘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可行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社会秩序体现了男性的意志、男性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这种特征由性别地位、性别角色和性别气质构成.它们分别属于政治范畴,社会范畴,心理范畴,三者之间相互依赖,形成三体相连而又相互独立的独联体.男性认为女性是他者,他者的存在是威胁和危险.于是男性必须排除这种威胁和危险.  相似文献   

15.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女性文学及其性别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女性主义者,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在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中刻画女主人公娜拉的生动形象,从社会性别建构的角度出发,重点表现其身上兼具的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文学特征,充分显示出女性气质书写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胡硕 《英语广场》2024,(2):53-57
《红色英勇勋章》是美国作家克莱恩于1895年发表的小说。小说以南北战争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农妇的独生子亨利·弗莱明由于对战争的奇妙幻想,渴望军旅生活,而不顾母亲的劝阻毅然参加了北方军的故事。作者从一个士兵的角度去描写战争,突出战斗环境中主人公的具体感受以及心理变化,把士兵们的恐惧和悲伤、懦弱和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小说完整地叙述了亨利由“男孩”到“男人”的蜕变过程,也就是其男性气质构建的过程。本文以红色这一意象为切入点,结合男性气质的构建过程,分析红色对于亨利男性气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时间中的孩子》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之作,在作品中,作者有意让读者对男权社会单一男性气质与单一女性气质对立的传统婚姻模式进行再思考——麦克尤恩通过对男女主角的刻画,对性别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展现出和谐的两性关系;而另外一对具有传统性别气质的男女角色的关系却走向了破裂。这是作者对性别体系的扩充和丰富,对两性关系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统治型男性气质在劳伦斯小说中屡见不鲜,通过探究劳伦斯两篇短篇小说中的男性气质,探索劳伦斯作品中统治型男性气质的成因和变化,希望能为研究劳伦斯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小说《汤姆·琼斯》塑造了颇具十八世纪气质的男性形象,本文试图解读十八世纪的男性气质所包含的美德内容。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今天的很多思想都可以从幼儿时期找到根源。幼儿时期的教育,成长的环境对幼儿的性别角色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为此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幼儿性别角色建构进行分析,希望观察幼儿所在的家庭、学校以及相关大众传媒是如何把幼儿造就成具有男性或女性的气质角色。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强化家长、学校和大众传媒对于性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