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王迎峰 《精武》2007,(12):59-59
推手是为了训练懂劲和"化中打,打中化"技击方法。推手不外乎两种情况,进攻与防守。得势而进,势去而守,守而不利则退。在何种情况下进,怎么进?何时退,又如何退?这是非常关键的。进攻不好等于"羊入虎口",退而失势便成为"虎扑羔羊"。  相似文献   

2.
争势强强对抗的比赛中,在每个环节里,都客观地存在着"势"的问题——势能压人,势能欺人,势能控制全局。它实际上与下棋的先手、后手相似,与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得势就占上风,就能体现积极主动;失势就处下风,就会导致消极被动。主动的势使人自信气壮,被动的势让人心虚压抑。因此,这是一对矛盾,它需要我们在训练和比赛中,一定要注重对势的理解,对势的体会,对势的追求。下面,笔者把实战各环节得势与失势的一般规律总结、归纳、提炼出来,希望能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吃透看穿、领会理解、贯穿融合"势",就能形成极为先进的打法,建立起极为积极的意识,具备极为主动的能力,产生极为巨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视角,运用比较研究、哲学思辨的方法,阐释武术内蕴之"势"的美学思想."势"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一种透视生命气象的"动"机之"力",蕴涵"力"的刚健之美,在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脱胎于中华文化的武术重"势"不重"形",正是通过阴阳二气的运化、开合收放的内部张力形成不同的武术之"势",从"静势"、"动势"中彰显流体的生命意象."势"的美学思想体现在武术中主要表现为:造型中的"力"之美、运动中的"气势"美、运用中的"劲"之美."势"是"力"的含蓄,"力"是"势"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特有的"气"化思想影响下,武术"尚劲不尚力","得势"实为"得劲",从而表现出不同于西方"尚力"技击术的中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门球的魅力往往就在比赛的最后一杆球、最后的一秒钟时产生。得势者而不胜,失势者而不败。遗憾与欢乐的结局很值得让人深思,从中悟出门球比赛的真知与道理,得出令人信服的正确结论。笔者目睹了这样的两则战例,虽时过多日,确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很值得反省,现将战法介绍给球友一阅。  相似文献   

5.
马雷石 《精武》2007,(12):44-45
作为清真教门名拳——汤瓶七势拳从问世到现在一直为武术界所珍视。穆斯林习武者对此拳尤为推崇,有"七势打六合(指心意六合拳),箅子抓窝窝"之誉。汤瓶七势拳的得艺者在过去极为保守,周口袁凤仪尝言:"大教(汉族)之人大多欲观之而不得",今邓州马雷石先生独家披露其拳,价值如何?尚请行家里手细心把玩。  相似文献   

6.
王志远 《武当》2005,(4):19-22
"变易物体之位置,或动体进行之方向曰动。保存或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静"。动有机而静有势。"机者,朕兆、动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也。势者,形态。静势,静而已形无有之趋者也"。太极拳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动静互为其根,以静而成势,以动而成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古书云:"静属阴,动属阳。世上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偏阴偏阳为之疾,一阴一阳谓之道。"即是说,动静即是阴阳,阴阳即是动  相似文献   

7.
水火居士 《精武》2008,(1):58-58
先师云:“形而上者谓之意,形而下者谓之势。演形意拳术者,熟玩内意外势之语,于拳道则思过半矣。”盖拳意者,人神所素具之灵机也,灵机者,必藉拳势而显者也。舍拳势,则拳意浑噩将无所用。未闻‘意’,‘势’有孤立而成者也。神之取给于形,形之取给于神,相反相成,并完吾人虚灵不昧之天真;觉行圆满,包举无遗,此形神得其宜之总说也。  相似文献   

8.
一吨水是虚,一根针是实。弄清虚与实,才能分清劲与力。我们知道太极拳运动,是由看得见的"势",即息、盈、消、虚,和看不见的"机",连在一起的,从而产生了拳式的循环往复,无始无端,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由此我们了解了,每式的完结处似有断续,而实则劲断意不断、知机知势、得机得势等很多的概念。但太极拳的众多概念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概念:虚与实。  相似文献   

9.
王志远 《武当》2012,(11):25-27
[正文]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校勘]诸本均同。[诠释]偏者,侧也,边也,指一端也;随者,从也,舍己从人,随人之势以为进退也;双重者,阴阳不明,虚实不清之谓也;滞者,凝也,积也,止也,凝聚而不流畅也。推手或应敌,彼我相黏,两力抵抗,不让分毫,是为"双重","填实"之谓。纠缠不休,争持不下,是为  相似文献   

10.
周至譓认为"学拳之要,惟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洪拳者所为耳。"周至譓所谓的"神",即拳意,是拳法的精神,有"神"才能有得于心。他所谓"气",即行气,是拳势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周至譓认为只在外形上刻意模仿而无拳意的精神,这是不懂得洪家拳真谛的人之所为。周至譓在自己的习武实践中很注重这点。他练洪拳既依样画葫芦,又重神、势、气。所以黄达生先生赞说:"周至譓的洪拳,气力浑厚可谓洪家四平大镇拳中之雄!"  相似文献   

11.
胡光锋 《精武》2006,(2):23-25
五势者,大、顺、拗、小、败。五势之变化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一气贯穿,刚柔相济,按之有阴阳,行之似波浪,其变化无穷。五势变化合于五行,五行相生相克顺乎自然,合乎阴阳,亦合于人体之变化。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内属五脏,外属五官。如心属火,心动勇气生;肝属木,肝动火焰冲;脾属木,  相似文献   

12.
原文: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审所以为,而轻重得矣.今有人于此,断首以易冠,杀身以易衣世必惑之.是何也?冠,所以饰首也;衣所以饰身也.杀所饰要所以饰,则不知所为矣.世之走利,有似于此.危身伤生,刹颈断头以徇利,则亦不知所为也.摘自《吕氏春秋·贵生·慎为》注解:译意有高度思想修养的人,关心国家大事,重视增强国民体质.道理的精髓在于健全人的身体,余暇玩乐的事不是全身养生之道.有知识的人从事健身活动,首先要考虑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健身是目标,天下万物是为健身所用的.认清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就可摆正它们位置.若是为了适应帽子而砍伤脑袋,为适应衣服而损伤身躯,这就糊涂了.为什么?因为,帽子是为脑袋所用的,衣服是为身躯所用的,损伤头颅身躯去适应衣帽,是不知自己之所为.世上追求名利者与此相似,他们不惜危害身体去追名逐利,这也是不明自己之所为.  相似文献   

13.
孙子在《兵势篇》中讲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其意思就是说,善于用伪装诱骗的方法去迷惑对方,使其产生错觉,陷入判断错误和行为错误的困境。假动作可以迷惑对手,欺骗防守方做出错误的判断,而进攻方则迅速摆脱防守获得进攻机会,因此,熟练掌握假动作技巧对提高队员的实战能力有重要作用。一、兵不厌诈之虚晃突破  相似文献   

14.
孔德 《武当》2012,(9):54-57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释解】本章是连接前两章的意思来的。何谓"企者不立"?"企",指的是踮起脚尖走路,像现在的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走路一样。但中国古代没有芭蕾舞,所以  相似文献   

15.
一、破抓阴 此势系被敌将阴部抓住,可用以下各法破之. [用法分解] 1.我方见被敌方以右手将阴部抓住. 2.我方速以左手将其抓来之手抓住,向后一拉,疾以右手食、中二指以燕子夺窝势向其双目点去,则其手必松矣.  相似文献   

16.
曹树人  李广 《武当》2014,(8):12-15
11、“变”,蹲桩式(左丁步立掌) 释名:蹲者,收束而沉下形;桩者,抱元含生态意。 承接前式,提起右脚向右后翻身跳转成身对正南,右脚与左脚依次落地,屈膝下蹲,使身体重心下降呈左低丁步的同时,右手随翻身之势自左向右抡摆下挂至右胯外呈钩手,指尖反向上,左手随翻身之势自左向上朝右沉劈至右肩前呈立掌,目视身体左侧前方(东)平远处。  相似文献   

17.
"乾坤启造、元气流行、动静分合,遂生万物"(《太极拳学·自序》孙禄堂)。 太极者、万物之本源也。阴极必阳,阳极必阴,阴阳结合,万物始成。传说张三丰先以道家无为之思想观"鹊蛇争斗"而悟太极拳法;又据说陈家沟陈王廷以武官之身闲居乡里,悟内家,体外家, "忙来时耕田、闲来时造拳",而创太极拳。史界争论颇多。我以为,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前人文学记载不同之处我们不必去过多地争论,否则会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而要把精力放在现在如何发展之研究上。 我生于陕西,古称"三秦",我的老家地处西汉古城,习武者众多,不乏高  相似文献   

18.
新年祝语     
《礼记·学记》有云: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然为人则失多,好高则失寡,不察则易,苦难则止.而今此四失非教者必知之,欲成大学问者都亦明此理.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而不拒多;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而不好高;一草一木皆有理,格物以致知,穷理以明道,而不失察;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金之在熔,而不畏苦.  相似文献   

19.
陈福军 《武当》2013,(8):15-17
对于太极拳中的"拥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探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人们常将其形象化地称为"手捧八卦"或"怀抱八卦"。但是,"八卦"究竟应如何"捧"?如何"抱"?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太极拳锻炼就形成了一种奇怪逻辑——一方面,《易经》一直为历代太极拳家和理论研究者所推崇。"‘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被广泛运用在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中",有"不知《易》,不能得太极拳之精义"的共识;另一方面,作为太极拳核心技术的"八法"或"八劲",则又很少有学者从易学、八卦角度来理解,来解读,甚至有"走架中的太极八法,我们认为完全是一种假想、模拟","太极十三势和八卦、五行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等论断"。从而给后学者在认知上带来很大模糊,与当今太极拳的大众化传播不相适  相似文献   

20.
<正>近两年"高考加试体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对此的看法各种各样、褒贬不一。而山东省的提出将在2012年高考加试体育则将这一热点推向高潮,最近辽宁省也宣布计划最早将从2013年开始将体育考试入高考。高考加试体育在我国已经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作为工作在体育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