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明威在非洲只有区区两次游历的经历,而且主要为了满足探险和狩猎的欲望,但创作冲动非常强烈的海明威注意吸收所接触的非洲文化,并将之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尤其是非洲的谚语、传说、风土人情直接给予他创作的灵感,催生了两个著名的非洲题材短篇小说和一部游记。因此,把非洲文化与他的非洲题材作品联系起来考察,是深入其相关作品的主题内涵和艺术特色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走向现代——非欧文化碰撞中的索因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四新 《黄冈师专学报》1997,17(2):38-41,32
索因卡是非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生活在欧洲文化向非洲文化急骤渗透的年代。处在非欧文化碰撞中的索因卡,以诗化的形式对于非洲传统文化与欧洲现代文化碰撞中的尼日利亚的现实道路进行了探索。在继承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承受了可融入非洲文化之中的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非洲现代戏剧和小说。对此,本文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联系索因卡的作品,进行了较具体较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素因卡是非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生活在欧洲文化向非洲文化急骤渗透的年代。处在非欧文化碰撞中的索因卡,以诗化的形式对于非洲传统文化与欧洲现代文化碰撞中的尼日利亚的现实道路进行了探索。在继承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承受了可融入非洲文化之中的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非洲现代戏剧和小说。对此,本文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联系索因卡的作品,进行了较具体较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荒原蚁丘》揭示出卡根领导阶层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放弃本土优良文化并盲目认同欧洲文化,从而致使其主体身份丧失,最终导致其政权机构崩溃。小说通过比阿特丽斯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作家的主张:非洲知识分子不应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而应摆脱霸权文化的束缚,立足于本土优良文化传统,重构自我,这或许是非洲摆脱困境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不仅在其作品中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妇女生活的困境,而且藉其文学创作保存和推广了非洲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她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主义思想与非洲文化传统的融合,揭示了莫里森对黑人妇女解放和非洲传统文化保存的同时关注。  相似文献   

6.
非洲人认为一个人的姓名是他的生活意义和灵魂归属所在。基于非洲文化赋予黑人名字的重大意义,莫尼森笔下的人物姓名或反映他们的身份、性格,或讽刺地体现他们在白人主流文化压迫下的悲惨境遇。本文通过阐述莫尼森笔下受非洲文化影响的两个对立式命名模式,为读者赏析莫尼森文学作品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7.
艾丽丝·沃克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当代非裔小说家。在创作中,她认识到惟有汲取根源于非洲的优秀价值观念、生活模式和风俗习惯,传承黑人民族文化,才能提高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才能在势头强劲的白人主流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她的非洲文化情结在其代表作《紫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生动地体现出作者对非洲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8.
从曹雪芹中,我们除了看到封建文化的腐朽落后的一面外,还可以从客观上看到民族传统文化有价值的一面。本文用辩证的方法阐述了在曹雪芹的人生与创作中所反映传统文化的部分价值,旨在正确全面地认识曹雪芹,更好地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非洲文学代表小说家钦努阿·阿契贝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瓦解》中描绘了一个非洲部落在英国殖民者入侵前的生活画卷以及在殖民入侵后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本文旨在从后殖民角度出发分析文中的原始部落在遭遇文化入侵后迅速分崩离析的内外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兽性与神性,接受关爱与付出慈爱,小泰克的一生,见证了生命本具慈悯的天性。人们相信,"当狮子和羊能一起躺着时,世界和平就不是一个梦了"。母狮小泰克的故事无疑跌破了所有科学家的眼镜,让人们反思该如何认识生命,及了解生命的本质与真相。小泰克出生于动物园,她的母亲是一头非洲野狮。那时母亲被擒,困在动物园里,并先后诞下4头小狮。不  相似文献   

11.
温旎 《海外英语》2014,(13):188-189
当代非洲文学面临着选择的困境,一是恢复前殖民地时期的非洲本土文化与社会形态,一是模仿殖民者所代表的欧洲文化。作为弱势民族同强势民族文化碰撞下的结晶,非洲英语文学既代表着非洲传统,又反映了外来的欧洲文化,表现了后殖民语境下非洲作家寻根与流放相交织的矛盾心理。由于历史原因,国内研究者对非洲英语文学的关注通常多在南非,东、西非英语文学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寻。该文试图梳理东、西非英语文学的发展脉络,以探讨它们各自的概貌、特点、继承与影响、文化属性和创作表征等。  相似文献   

12.
人物发生"位移"是艾丽斯.沃克非洲三部曲中的一种重要现象。通过对非洲部落位移的描写,沃克揭露了西方帝国主义逐步侵占非洲部落的过程;通过消极抵抗的位移者的悲剧,沃克暗指了殖民地民族文化的真正出路。沃克并没有盲目认同非洲文化传统的全部,而是对非洲文化陋习进行批判,表现出深刻的文化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13.
从第一部纪录片出现,纪录片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对于它的研究,目前都仅限理论和创作方面,因此,在文化背景下对纪录片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新的突破。基于此,该文开始纪录片和文化结合研究,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力争对中西方文化和中西纪录片创作的差异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唐英姿 《考试周刊》2011,(45):13-14
阿切比在《崩溃》中对非洲文化和欧洲殖民文化客观描写的成就值得关注,该小说人性化地刻画了主人公,详尽地描写了父子关系,并反映了非洲文化在殖民文化的渗透中崩溃的真实原因。作者以冷静的笔调回避了对非洲本土文化的美化,对非洲文化和殖民文化均采取了客观的态度,也表现出殖民主义的到来给非洲文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一在古雅优美的苏州大学校园,笔者采访了在非洲乌干达支教回国休假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徐云龙。乌干达素有“东非高原水乡”之称,面积约有两个江苏省大,常住人口2600多万,有40多个部族,首都坎帕拉是惟一的城市,约有1500名中国人在那经商。乌干达是中国的老朋友,1962年,刚从英联邦殖民统治下宣布独立的乌干达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徐云龙是执行中国外交部的援非教育计划,将在Mbarara科技大学的发展和研究学院工作生活两年。徐云龙说,Mbarara距离首都280公里,有点像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苏北县城,镇虽不大,但却是乌干达最大的市镇。在…  相似文献   

16.
董立勃创作了多部发生在"下野地"的垦荒题材小说,诉说了众多兵团女性故事,分析了兵团文化特质,着重探究兵团文化的规训在劳动、爱情、婚姻等方面对女性心理及行为方式产生的重大影响,同时试图对兵团文化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子规  邹凯 《高中生》2012,(7):42
在国内,3月5日这天是"学雷锋日",很多人在这一天里参加义务劳动,或者帮助别人做好事。总之,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雷锋。这次到非洲国家乌干达公干,我有幸见识了一下带有乌干达风味的"学雷锋日"。  相似文献   

18.
论非洲文化传统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创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族性,不断挖掘非洲优秀文化传统.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洋溢着神秘的非洲文化色彩.莫里森通过描写黑人祖先所罗门及其曾孙"奶人"的飞翔,再现并重新演绎了非洲飞人传说;布鲁斯、灵歌和黑人民谣在小说中交相辉映,诠释了非洲传统音乐对黑人精神生活的巨大作用;非洲祖先崇拜传统则在女主人公与其父亲灵魂的交流中得以体现.通过对非洲飞人传说、音乐传统和祖先灵魂崇拜等黑人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运用,莫里森阐明了继承非洲优秀文化传统的必要性,为苦苦探求民主、自由的黑人种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小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自始至终无不表现了非洲文化遗产对于黑人民族,尤其是生活在白人主流文化包围中的黑人族群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一位积极的黑人文化的捍卫者。她在《所罗门之歌》的创作中,于主流神话的框架内融入广为流传的非洲民间故事和传统的布鲁斯乐等黑人民俗文化元素,表达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美国杰出小说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短暂的生命仅三十九岁。在她有限的创作时间中,她完成了三十一部短篇小说和两部长篇小说。奥康纳所有作品的最终创作目的都是在揭示上帝恩典降临所带有的奥秘,以及她本人对于上帝信仰的诉求,所以,她创作的所有作品都与圣经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以奥康纳短篇小说为立足点,分析了小说主题和人物原型同圣经文化存在的关系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