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社会的认同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公共记忆、日常生活与媒介话语关系的分析,从传播理论和案例的视角揭示当代社会断裂的深刻根源和重构社会认同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总是以其私密性抵抗着媒介话语将其公共化,日常生活与人的生命体验是紧密维系在一起的。在媒介话语不断制造意识形态的情势下,公共记忆作为社会整合的要素很有可能出现中心空洞化的现象,那么日常生活扮演的角色就是精神突围,即祛除媒介话语的夸饰与虚假,回归真实的存在。公共记忆对日常生活的收编与整合必须借助于媒介话语。  相似文献   

3.
邢勇 《新闻界》2009,(2):143-145
纪录片话语研究是媒介话语研究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运用话语理论和话语分析的方法来揭示纪录片发展背后的权力与控制问题.现阶段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纪录片的研究,另一个是关于话语与话语分析的研究.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出现了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媒介记忆被书写、承携和消费的过程,以受众为出发点讨论春晚和媒介记忆,即春晚是谁的和什么样的集体记忆,同时透过受众记忆讨论春晚长期社会文化影响,与现有关于春晚如何建构"家-国"意识形态的观点对话。研究以动态、实践和流变的视角认识记忆建构,强调大众传媒既是行动主体也可能是记忆实践的途径和对象。笔者区分"中介化"(mediation)的集体记忆实践和"集体记忆化"的媒介实践,认为春晚内容单独不构成集体记忆,作为记忆实践的春晚是形成记忆机制的关键。春晚在受众主体的记忆实践中,成为记忆之所,记忆唤起和记忆操演的承携者,以及讲述和理解家庭、民族和阶层身份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李琪 《新闻前哨》2023,(15):53-55
本文基于媒介记忆相关理论,考察纪录片《新三峡》媒介记忆的内容和建构方法,并分析媒介记忆的建构价值。《新三峡》从真实场景和鲜活人物层面构建出关于长江三峡的媒介记忆,采用将宏大叙事与个体讲述结合的路径建构媒介记忆,体现出重现历史面貌、唤醒情感认同和传承薪火精神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记忆的调用实质是一个权力问题,因此记忆也是网络抗争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本文探讨记忆对网络抗争行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记忆可以通过对话语机会的形塑来推动网络抗争发展.首先,网络抗争的前提是获得可见性,抗争行动者可以通过对个体记忆的唤醒来"制造新闻"获得可见性;其次,要实现话语机会的扩张,抗争行动者可以利用集体记忆的建构性来划...  相似文献   

7.
在深度媒介化的场景之下,对数字记忆的考察不应该限定在"媒介记忆"的延长线上,也不能固守"媒介如何再现过去"的问题意识。本文从集体记忆的两种文化出发,沿着"记忆的微光"和"中介化记忆"这两条线索,从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传统中挖掘关乎"个体"的理论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社会实践的视角,主张"把个人带回来",以此推动对数字媒介支撑的社会技术实践与记忆实践的深入探究,激发记忆研究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8.
"媒介与怀旧"研究是跨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分布在传媒研究、记忆研究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本文将媒介与怀旧研究置于更为广泛的媒介记忆研究范畴中,在梳理现有理论取向和局限的基础上,追溯"怀旧"概念的起源、情感表征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以不同"媒介"实践的类型为划分依据,将媒介与怀旧研究分为作为中介化的媒介怀旧生产、物质性的媒介...  相似文献   

9.
陈呈  何志武 《编辑之友》2023,(5):93-101
媒介记忆研究业已成为一个具有传播学面向的交叉研究领域,但其研究范围的宽泛和驳杂也导致媒介记忆研究的理论旨趣分散,缺乏兼具传播学视角和解释力的理论分析框架。文章借助媒介学的研究方法,将媒介视为技术—文化的二元整体,摒弃了传统的二元性,以实践取向的过程性视角将媒介内容与媒介形式对记忆机制的影响同步纳入分析框架中,同时,基于互动性的物质性内涵来理解媒介形式对记忆机制的影响,进一步补充完善媒介形式作用于记忆实践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0.
11.
李求实是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是中国共产党20世纪30年代前后集作家和报人、青年运动领袖三者于一身的革命先驱.他先后编办过多种报刊,公开发表过很多针对报刊及其传播行为的媒介批评性文章.他不仅对胡适、醒狮派等人的报刊言论进行过尖锐的批判,而且也对我党报刊编辑工作的得失进行过系统的历史性回顾和评价.善于通过新闻媒介与社...  相似文献   

12.
曹超 《新闻世界》2023,(11):86-88
新时期党史纪录片呼应青年期待视野的新特征,基于受众本位论,用青春视角来重构党史故事的叙事文本、框架与范式,以唤醒沉睡的历史,并赋予其以青春的内涵与形式,从而激发当代青年的情感共鸣。通过对青春、革命的叙事,党史纪录片不仅完成了对国家意志的传播,也实现了对青春的跨时空致敬。  相似文献   

13.
胡丹  楼宁 《今传媒》2012,(12):43-45
胡适对媒介的批评,主要围绕新闻失实、报界堕落与不思进取,言论自由等内容展开,他的媒介批评话语实践,折射出胡适谨慎、务实、负责的务实思维,也反映出胡适追求言论自由的执着与坚定。  相似文献   

14.
媒介记忆是传播学与心理学的交织领域,信息的传播可以作为记忆形成的途径,人与媒体之间的不断互动形成了交互记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与媒介相互依存、相互成全,但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个人记忆与媒介记忆和交互呈现出新的变化,媒介记忆形成途径更加多元复杂,于是个人记忆的形成拥有了更多来源,却面临着信息庞杂性、无效性、虚假性的多重挑战,这都于新媒体的环境中形成了记忆领域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15.
孙平  张国飞 《现代传播》2015,37(2):103-106
当前,我国纪录片产业的媒介融合实践主要体现于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和终端融合三种形式。但由于受到制度梗阻、政策滞后、产业乏力等因素的影响,纪录片产业媒介融合实践呈现出一些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梳理多样的纪录片媒介融合实践基础上,尝试提出纪录片这一片种的独特之处,并找到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众媒介如今体现出显著的记忆功能。通过对知识的有机利用、符号的意义凝聚,以及对情感的激发调动,媒介发挥了共同体凝聚的功能,但是媒介记忆的传播手段正在受到挑战。过度娱乐化和个体异化等消解着媒介记忆的教育引导效果,流行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话语冲击了媒介记忆的基础,因此应对现实挑战、培育媒介素养是媒介记忆建构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数字技术环境下,媒介技术化平台承载着文本内容的编码解码任务,也在媒介内容生产实践中被认同并延续嵌入,流程化的媒介实践进程赋予媒介记忆在形式感知、内涵赋予、意义再造方面的多元化形塑。数字生态领域的多元感知性嵌入着更多的文化记忆基因,以文化符码、意义生存和价值共识的方式感知数字媒介技术的恩惠。技术本性的内化和文本情感性的回归形成媒介技术与媒介记忆关联的深层感知,被刻画在信息交流的轨迹中,形成完整且不可或缺的记忆逻辑关联现象。媒介记忆是人类一切记忆的桥梁和纽带,在媒介技术观视角展望媒介记忆被书写,逻辑性关联其文本内容符号化意义感知,建构出新型的逻辑演绎关系和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运动盛会、文艺晚会、国庆阅兵作为实践案例,从仪式传播的视角探究了媒介事件中音乐的功能、效果和话语的表征实践,以突出音乐的社会意义建构及其在媒介仪式的"巨大话语系统”中所体现的文本特点、现实价值及主流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1,(7):55-63
在传播学视野下展开的集体记忆研究,早期采用"叙事-话语"的建构主义分析路径,后来又出现了"媒介-技术"的技术分析路径。两种路径存在将集体记忆这一社会事实片面化的状况,未能解释集体记忆与社会层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实际联系和这种联系的发生机制。近年来,在"实践转向"下出现了一条"记忆实践"的研究取径,集体记忆的实践分析在最低限度上就是对人的各种记忆活动作一主客统一的分析。传播学视域下的记忆实践研究可以媒介实践为中心出发点,将互为表里的媒介实践、媒介化和媒介学作为理论基础,为集体记忆研究提供由行动者、制度、社会、文化和历史等维度展开的可能路径。这一基于"关系"的研究路径,或可达成对集体记忆各主客观要素的弥合性理解,并在不同的学科层面上进行有关集体记忆的理论对话。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