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杨朝娇 《东南传播》2010,(12):30-32
广东网络问政实践中,网民对公共事务的平等参与塑造了理性公民,网络问政平台拓展了公共空间,网络问政议题形成了公共舆论,这体现了网络问政对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延伸。在此基础上,从政府角度通过加大信息公开来保障公共领域的合法性,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来拓展公共空间,从公众角度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而形成理性、批判性、建设性的公众舆论等是现代公共领域借助网络时代得以扩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网络协商民主在公共决策时,体现了直接参与、弥补"被代表"的不足、平等协商、理性表达等民主精神,提高了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具有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协商民主和网络民主不具备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3.
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兴产物,网络问政还处于起步阶段,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在执行公务身份的判断标准、相对人申请回避权受损、网络问政不作为的判定及网络问政行为告知和送达的认定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民服务.  相似文献   

4.
电视问政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与问政形式备注关注,不同电视媒体在具体实践中,其节目理念、实际运作上均存在诸多差异。在宏观考察国内目前问政类电视节目的基础上,阐释电视问政的概念界定、特点并围绕"公共新闻"这一概念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剖析,进而探讨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5.
文慧 《新闻世界》2012,(4):212-213
网络作为伴随科技兴起而获得高速发展的一种新媒介形式,拉近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开辟了一个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新渠道。政府部门若要利用好这一平台,还需扩展通畅的信息渠道,形成良性的监督、引导机制,通过舆情引导尊重民意,尽可能获得网民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崔曜 《新闻世界》2014,(4):33-34
本文以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案例,结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分析电视问政作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如何建构新的公共领域。本文将围绕公共领域三大要素——“公众”、“公共舆论”、“公共媒介”,探析公众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问政中公共舆论如何形成的,媒体如何作为"公共舆论的载体"提供政府与人民交换意见的场所。  相似文献   

7.
电视问政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与问政形式备注关注,不同电视媒体在具体实践中,其节目理念、实际运作上均存在诸多差异。在宏观考察国内目前问政类电视节目的基础上,阐释电视问政的概念界定、特点并围绕“公共新闻”这一概念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剖析,进而探讨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张萍 《今传媒》2013,(11):14-15
电视问政自问世之日起就饱受争议,究竟它只是行政管理的创新方式还是电视媒介致力于建构公共领域的尝试,对电视问政的不同认识将生成不同的节目内涵与传播效果。论文重点探讨电视问政如何强化公共性,实现对民众公民精神的启蒙,推动公民社会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王杨 《报刊之友》2014,(9):28-29
自2008年“网络问政元年”以来,“网络问政”以其独有的传播优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网络问政”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也面临着现实困境,“网下问政”的助力无疑对“网络问政”的困境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网络在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问政是我国电子政务实践中的创新形式,作为信息时代的新产物,网络问政以其方便性、及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逐步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本文以中安在线网站网上问政平台为例,探析网络问政在联接政府部门与民众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力图使平台在政府管理创新、公共政策制定、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吴丹 《新闻世界》2014,(3):100-101
互联网时代,网络在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问政是我国电子政务实践中的创新形式,作为信息时代的新产物,网络问政以其方便性、及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逐步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本文以中安在线网站网上问政平台为例,探析网络问政在联接政府部门与民众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力图使平台在政府管理创新、公共政策制定、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党政领导事无巨细,公务繁忙,较少关注网络事项。从近年来官员网络问政的情况及表现看,官方网上的处理事项更多的是个人行为,是基于个人的判断和把握形势,所以并没有上升到组织系统的操作水平。网络要求政府通过这个角度看,网络问政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示范如何更好的处理党政事务以及规范党的各级领导人。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问政与政府形象传播的问题,希望能够对网络问政的发展以及政府形象的提升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西方的“民主协商”强调自由民主的讨论,强调参与者的平等和理性,但往往因为协商不一致而搁置了问题的解决方式。中国为改善治理、强化权威以及增加合法性而设计出来的协商形式被视为与西方民主对立的“威权协商”。本文借助武汉城市留言板这一个案,选用“响应式协商”的概念,摆脱民主协商与威权协商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二元对立,考察响应式协商在中国地方网络公共空间中运作的一致性与异质性。研究发现,市民往往会将个人与群体诉求作为留言主要内容,而平台与政府更希望收到共性的公共利益留言;“城市留言板”通过把关审核、只允许一事一议以及职能部门直接参与回复的方式来树立平台的权威性;针对职能部门的考核机制能够激发其办理与反馈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网络问政是政府和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形成特定互动关系的政治沟通过程。为考察这种政治沟通新方式的传播效果,对国内媒体网络问政平台的留言量、回复率、回复质量等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媒体网络问政平台在整体效果上处于"很差"到"一般"的状况;在性质类型上以民生服务型为主流,民主参政型相对缺乏;在互动参与上,网民与政府、网民与网民、网民与意见领袖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屏蔽效应"。提高网络问政效果需要包括政府、媒体、网民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合力。  相似文献   

15.
赵紫芸 《视听》2016,(6):124-125
随着"互联网+"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务工作转型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政务微信的传播模式,研究了我国政务微信的现状,提出了在当前这样的历史转型期里,政务微信应该强调公信力,提升内容和功能定位,加强与民众的交流,从而实现"指尖上的政民对话"。  相似文献   

16.
赖永强 《新闻战线》2020,(23):70-72
互联网技术拓展了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和方式,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主流媒体通过搭建网络问政等平台,引导网民和领导干部开展良性互动,创新了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通过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聚民力、解民忧,理顺了社会情绪,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的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17.
袁刚 《新闻通讯》2013,(12):56-57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和网民参政热情的高涨,“网络问政”逐渐成为政府和网民双重关注的热词。网络问政为网民与党委、政府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也为网民提供诉求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便捷之路。但在问政过程中,题材的收集、受众的选择以及传播方式等互动路径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老百姓只要点点手机、敲敲键盘,就可直接与相关部门对话,政府部门也可通过网络问政平台问政、问计、问需于民,网络问政渐成常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作为湖北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一直高度重视网络问政的发展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网络问政水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导致网络问政效力发挥受到制约。本文以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为例,对其网络问政的特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旨在对更好地完善网络问政对策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当前学界关于网络问政长效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理论梳理,归纳了学者对网络问政长效机制研究的对策探究,并综合分析了学者的观点,整理出了网络问政长效机制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之上,指出了当前国内关于网络问政长效机制研究中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7):66-70
公共决策过去是政治精英的事,公共协商渠道不是很畅通。独生子女作为计划生育的国策实施已有30多年了,传统媒体对这一国策的宣传向来是四平八稳,不容协商。本文从表达自由、公开透明、平等互动、公共理性张扬等几个层面阐释了网络搭建"人口政策"公共协商的新平台,并在发布权威信息,为公共决策消除盲点,搭建网络协商平台,凝聚决策共识,完善网络协商机制等论述网络协商是公共决策科学民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