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上海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周国雄,我丝毫不担心会因他对档案工作生疏而产生交流“冷场”。早在任黄浦公安分局局长时,他就紧紧抓住档案工作“升级达标”这根主线,用大手笔书写黄浦公安档案工作的新篇章,创下了一年连升两级的记录,他对档案工作的“用力之  相似文献   

2.
张蔼 《四川档案》2023,(6):62-63
<正>时光如水,岁月无声,不知不觉,我已经“入档”四年整,而就是今年,《四川档案》已走到了第四十年。我与“他”的相遇相知虽仅四年,但要说在档案馆工作的这四年,是什么把我引进门,是什么指引我前行?我可以肯定地说,是《四川档案》。再回首,初入档案行业的忐忑还依然记忆犹新,在我最彷徨不安时,遇见了正值风华正茂的《四川档案》,“他”既为良师,亦为益友,时间虽短,却情谊绵长。与“他”相伴的时光,携“他”同行的日子,让我倍感温暖与慰藉,倍添信心和勇气,激励我一路前行,不负时光。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3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其实那位档案朋友才40来岁,然我却还比他大几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4.
我是1952年参加革命工作的。1953年开始搞档案工作,至今已45个年头,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既为档案事业奋斗了一生,自己也在从事档案事业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我对档案工作,从接触到热爱,也是有一个认识和发展的过程的。回忆1952年参加全国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运动和1953年的民主改革运动时,接触到一些文件和书面材料,感到这些文件  相似文献   

5.
我发现,一些档案界的同行在谈到与档案的原始属性极相近的事物,或者有些本身就是档案的事物时,往往三句话不离本行,总要在这个事物后面挂上“档案”两个字。比如,说到照片,叫做“照片档案”;说到家谱,叫做“家谱档案”;名人手稿叫“手稿档案”;名人书法叫“书法档案”,还有一种家庭里过去留存下来的有纪念意义的证书、奖状等等叫  相似文献   

6.
档案工作与自信心冯舫女想起这个题目,是因为以前碰到的一些事。春节回家,被人间及工作单位,当得到的回答是“档案局”时,对方吃惊他说:“你怎么会到那里工作?”言外之意,颇为惋惜。回来后与人谈及此事,有一人竟深有感触。他也是新到档案系统的。他苦恼他说:“我...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的一封信里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2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喜欢幽一幽自己的我的那位档案界朋友.其实才三十过八.然我却还比他大两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8.
刘成贵 《兰台世界》2003,(10):16-17
在我接触的领导干部中,许多人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认识平平淡淡,抓档案工作马马虎虎,有的甚至很不尽人意。然而,当我接触到这样一位“一把手”,听他谈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听到介绍他抓档案工作的先进事迹,我惊叹、钦佩,平静的内心油然产生一种格外的崇敬之感。他工作三十年,近  相似文献   

9.
刚迈出大学校门 ,怀着兴奋的心情和跃跃欲试的劲头踏上了工作岗位 ,开始与档案打起了交道。最初几天 ,凭着满腔热情对新工作充满幻想和好奇 ,谁知一接触到具体工作 ,我却大失所望 ,无所适从。守着一柜柜的档案 ,我不知所措 ;对着一堆堆急需整理的文件 ,我无从下手 ;听着别人嘴里迸出的一串串业务术语 ,我不解其意 ;看着他人熟练地整理一卷卷档案 ,我显得那么多余 ,插不上手……眼前发生的这一切 ,让我感到失望、苦闷、痛苦、寝食不安 ,工作时心不在焉 ,如坐针毡。与我邻桌的老科长似乎看出了我的“病症” ,他二话没说只是从书柜里拿出一摞《…  相似文献   

10.
李娟 《档案天地》2009,(1):14-14
大学毕业后,我走上档案工作岗位,“弹指一挥间”已有五年的光景。自从我市开展“建家庭档案 促和谐唐山”活动以来,我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爱人说我“职业病”犯了,看见我翻箱倒柜收集材料时的样子,他也爱上了整理。  相似文献   

11.
郭红解在《上海档案》2000年第4期发表了《从“科技史料走进博物馆”说开去》一文 ,对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将曾轰动世界的科研成果“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档案史料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一事 ,发问 :“这些珍贵档案为什么都‘走’了?”作为档案人 ,他说 :“对这份档案我还是比较了解的 ,在编《上海档案志》时 ,我们特地将此档案列入志书并作介绍。呜呼!以后续编《上海档案志》时 ,不得不在后面添注一句 :2000年6月后 ,该档案已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为了表达他的心情 ,文中议论 :“也许若干年后 ,……有关我国第一台…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七十多家的档案期刊中,《上海档案》是以其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的。她以“立足档案,面向社会,振奋档案人员精神,增强社会档案意识”为宗旨,向我们档案人员展示了100幅绚丽多彩的画面,给我以知识、力量与乐趣。我是该刊的忠实读者,并常常把该刊推荐给我的学生们。在此我不想长篇大论,只对1999年以来的“卷首语”谈一点我的想法。 每回收到《上海档案》赠刊时,首先就要看姜龙飞写的“编辑人语”,因为她好比北方人到广州“喝早茶”到重庆“吃火锅”那样,富有新鲜感与充满刺激!我把它归纳为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13.
5月13日,成都市“同心行动·成都讲坛”档案专题讲座在成都图书馆开讲。成都市档案局局长赵德喜作了题为“档案你、我、他——漫谈档案的作用和文化传承”的演讲。演讲从15时至17时,许多听众早早地就来到演讲厅,他们当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幼儿园的小孩。赵局长生动、风趣的演讲深深地吸引了听众,并适时与听众展开互动交流。“同心行动·成都讲坛”是成都市为构建和谐成都,创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向公众提供与市级部门交流的一个平台,至今已有10多个市级部门举办了专题讲座。(成都市档案局张永红/文曾涛/图)档案连着你我他——成都市档…  相似文献   

14.
刘洋洋  闫静 《山西档案》2022,(4):34-41+33
吴宝康把大半生献给了中国的档案事业、档案教育、档案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身份认同因而也紧紧围绕着它们构建与变化。从革命者到档案教育家,从“苏联经验”的践行者到中国化档案理论的构建者,从“经验型”档案学到“理论型”档案学体系的力行者,不论身份如何转变,吴宝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档案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热忱始终不变。他这份深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使他成为档案方法论“本土化”的推行者、档案理论体系“本土化”的塑造者和档案实践“本土化”的倡导者,并终成一座被广泛认同与拥戴的“高山”。  相似文献   

15.
我于1966年大学毕业,正值“文革”动乱,下放到山村劳动,间或教书,苦度12个寒暑。1979年初,有幸进入人大档案系任教,由中国当代档案文献编纂学奠基人赵践老师指导我,他针对有人急功近利、不认真研究档案原件情况,告诫我要“集腋成裘”,老老实实地看档案原件。他亲自带领我在故宫明清档案部编纂《清代漕赋》,整整三年,天天进宫,从未间断。为了多掌握档案状况,他还让我坚持每年带学生实习两个月,达十年之久。表面看,带学生实习,操心受累、背井离乡、没有外快、反而倒贴;实际上,却可以极难得地终日沉浸在故纸堆中,没有俗事缠身,尽情享受治档与研…  相似文献   

16.
听说《天津档案》月刊要到北京地区搞个笔会,我的心情格外舒畅。笔会前夜,编辑部的仲达陪我一起到南开大学安顿下来。我问他:“明天计划到哪里?”他说:“去爨底下村。”开始我没有听清楚他说的是什么地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10月29日,省委常委、秘书长于来山听取了省档案局局长黄美春的专题汇报。黄美春首先汇报了全省档案部门概况,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等情况。当黄美春谈到档案资源建设及档案馆藏情况时,秘书长问:“全省最早的档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最早的文字、最珍贵的档案是什么?”黄美春一一回答,当说到省馆藏有毛泽东的手迹原件时,秘书长高兴地说:“太好了。一定要保管好,太重要了,这是国宝啊。”他指示:“你们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征集和抢救历史上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档案馆一定要收集珍藏一些有价值的档案,要有镇馆之‘宝’。到别的地…  相似文献   

18.
档案保管期限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保管期限是档案的生死年限,它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命运。有一位即将离休的老档案工作者,别人问他:“档案人员一生最遗憾的问题是什么?”他说: “留下的档案无用,有用的没有留下”。是啊,档案工作的对象就是档案,档案人员一生的汗水都洒在库房与案卷之上。如果老了返回头一看,当初档案选择留存搞错了,我想这可能不仅是档案人员一生的遗憾,而可能是子孙后代都戳脊梁骨的世代遗怨。  相似文献   

19.
《档案学研究》1991,5(4):13-15
有这样一位地区档案局长,他先后九次被评为地、县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或优秀党员,三次被评为河南省先进档案工作者,1989年被南阳地区树为“廉政标兵”。今年,又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档案局评选为全国档案系统劳动模范。他所领导的地区档案工作样样先进,在全省创出了一流的水平。他就是河南省南阳地区档案局局长张丕廉。 依依档案情 张丕廉1931年7月出生在南阳县一个贫寒的农家,1949年10月参加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进地委机关任政策研究员。1956年6月地委机关建立档案工作时,领导看中了他,要他到地委办公室管理档案。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心想:“组织上把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我,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儿来。”从此他便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35年。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部队档案员。最初,我是从接手过来的那一大堆档案书刊中了解到我党我军档案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切领悟到周总理关于档案工作者要学习司马迁和江总书记“我们一定要对子孙后代负责”谆谆教诲的深刻涵义。记得前任老李曾针对我“打退堂鼓”的思想说过一段话。他说:“革命军队就象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我们档案工作者可能就是这台机器上的某个零件,如果你、我、他都不愿充当这个零件,那这机器还要不要正常运转!”他的这番话对我来说份量很重,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一次“淬火”和升华。我在十四年中曾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