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深入学大纲、实施大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大纲中认知层次间的关系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否则就会产生偏差甚至误解。下面谈几点看法。一、认知层次之间的关系大纲将知识要点划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这三个层次,对认知层次的递进关系一般较易把握,但其固有的逆向依赖关系却往往容易被忽略。“了解”的内涵是对知识的识记和识别。是要求“知道它是什么“或”记住它是什么”。记忆规律是“只有理解了的知识,记忆才会牢固而持久”。可见在备课时,教师必须意识到“了解”本身对“理解”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不能完全抛开理解谈了解。“理解”…  相似文献   

2.
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世纪的机遇和挑战,素质教育的强化,都迫切地要求我们提高学习效率.初二(下)物理在整个初中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把握好学习要求层次,对提高学习效率更具实际意义.一、初中物理课学习要求的三个层次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物理课的学习要求分为知道、理解和掌握3个层次.(-)知道:是对知识的初步认识.要求知道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它的大意,在有关的问题中能够识别它们.(二)理解:是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除了包含“知道”的要求外,还要了解知识的含意,能够说出它的要点,并能用来分析、解决…  相似文献   

3.
反思过去的数学教学,我们太多地强调让学生接受建立在记忆层次上的数学事实,学生掌握的只是“是什么”。虽然大部分教师也重视了让学生懂得“为什么是这样”,但其目的仅停留在让学生确信这一数学事实(知所以然)的层面上。应该指出的是:获取知识过程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是比结论更重要的一种知识。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对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创”字上下工夫。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教师应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建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  相似文献   

4.
中学物理的考试要求分为三个层次:1.了解:知道“是什么”.要求能够记住学过的知识的要点,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和直接使用;2.理解:“懂得是什么”.要求能够领会所学物理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义及其适用范围;3.掌握:能够“应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必要的论证、计算等.一.知识要点1.要求“知道”的知识要点(1)测量结果是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测量有误差、误差与错误有区别.(2)知道机械运动、运动的相对性、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3)知道质量的单位、水的…  相似文献   

5.
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教师只重视让学生学懂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识过程;学生只知道学了什么,而不知道这些知识(或方法)是如何获得的。这种教学,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发展思维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有效地理解和巩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有着广泛的  相似文献   

6.
教学活动要遵循内在规律,只有当一切外在事实(知识)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被主体(学生)认识之后,这外在东西才会被主体真正占有,这种转化只有在参与实践中才能体会并重新构建,形成知识体系.教材中的好多知识,表面上是孤立的,但如果教师在引领学生认知这些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揭示这种“知识链”,内化学生的理解,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构建便“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7.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目前科学课堂中的实验已经基本走出了只讲不做、仅重视“知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开始更多地让学生“动手做”,这样的结果是:课堂生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但现实中的课堂,比较多见的仍然是“跟我学,跟我做”,具体表现为: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按照步骤操作。这种“动手做”的实质,是让学生将记忆提取再现后转化为行动,这固然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并体验实验过程,但仍然是“直接教授”的结果。换言之,学生记住了这些知识,但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也不知道怎么做。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不仅“动手做”还要“动脑想”,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保持得更持久,也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更广泛的情境中”11],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整体教学观是“整体语言教学法”的核心观点,其流程是“整体→部分→整体”(即Whole1→Part→wh01e2)。阅读课文整体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整体理解阅读文本,知道文本大意,从文本中寻找具体信息和细节,在全面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获得个性化理解,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仔细揣摩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材后的练习,可以发现,课后练习的设计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诚如编辑说明中介绍的那样,课后练习一般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理解·分析”,着重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体现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第二层次“揣摩·运用”,是第一层次的进层和深化,着重分析理解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巧妙所在,体现了微观分析和实际运用.上述两个层次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把课本的基础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第三层次“积累·联想”是继前两项之后,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通过熟读或背诵、比较鉴别,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的迁移能力.由此可见,课后练习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依凭,是学生巩固知识、演练技能的阶梯,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因此,如何将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教好语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数学理解(即“数学认知理解”)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不仅影响着学习者认知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还深刻影响着学习者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数学理解所涉及的意义和内涵十分宽广,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内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赫伯特(Hiebert)和卡本特(Carpenter)认为:“一个数学的概念或方法或事实被理解了,那么它就会成为个人内部网络的一部分……理解的程度是由联系的数目和强度来确定的。”  相似文献   

11.
第一,更新自然实验教学观念。传统的自然实验课,往往是教师先演示实验或教师口头讲实验,然后由学生照着教师的方法去做实验。在确立实验教学目标,选择实验教学方法和评价实验教学效果时,都以学生是否通过实验,“知道(理解)”某一知识,“学会(初步学会)”某一技能为核心,忽视实验态度(科学态度)和能力(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为了真正使自然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首先摒弃了以“知识、技能为核心”的教学观念,即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学生获得基…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关于历史学本身就包含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历史学I)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个层次(历史学Ⅱ)是对第一个层次(历史学I)的理解或诠释”的学习与理解,按照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们把《新文化运动》一课的课程目标确定为:通过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论述及其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概况及其时代特征,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和概念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经验、新概念的过程。学生的前知识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前知识水平 ,不断为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知识的机会 ,使学生在学习中对学习内容能够清醒地自我判断出“已经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 ,以及在完成了阶段学习以后 ,能明白“已经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4.
林恩·埃里克森建立的“知识的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以“大概念”组织单元的原理和机制。该模型分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事实性知识,有“事实”和“主题”两个层级;第二层面是概括性知识,主要有“概念”和“概括性理解”两个层级。在教学中需依赖具体的事实性知识去发现或获得某一概念,经由理解某一概念构成一种“概念性视角”,凭借“概念性视角”去处理相应主题的具体事实。在两个层面相互作用的认知探究过程中,建立某一概念与其他概念的联系。“概念性理解”就是“由事实性实例支撑的真理”,可称为“概括性知识”。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大概念”实际上是跨学科或学科“核心的概括性知识”。  相似文献   

15.
教学活动要遵循内在的规律,只有当一切外在事实(知识)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被主体(学生)认识后,这些外在东西才会为主体真正占有,这种转化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并重新构建、形成知识体系。高中数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表面上是孤立的,若教师在引领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同时,有“意识”的揭示这种“知识链”,内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水到渠成”。这不失为一种有效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双基)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因此,数学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运算、演算例题等一些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基本思想.学会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时期,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2014,(21):7-12
基础教育课程:您是如何理解翻转课堂的?这种教学模式的价值与意义在哪里?学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什么考虑?张福涛:我认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就是翻转传统的课堂结构,即把“学生白天在教室听教师讲课学知识,晚上回家(或自习)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白天在教室做作业,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或自习)学习新知识”的教学结构。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其中信息技术和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是一组文艺随笔,共有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内涵比较丰富,其中,《咬文嚼字》讲的是写文章或阅读应该注意“炼字”的道理;《读(伊索寓言)》揭示并嘲讽某些社会现象;《说“木叶”》解说和阐发了一个文学意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这些文章很少抒情,重在讲知识或道理。在教学过程中与老师们普遍认为这一个单元的课文比较难上。难度在于:(1)文章知识内容较杂,不知如何操作才更简捷有成效;(2)课文较长,不适合朗读,学生觉得枯燥;(3)对于知识储备不足的高一学生,有理解难度。  相似文献   

19.
【品读】以我校学生参与捐款捐物活动为背景,具有亲和性、实践性。深度考查“行使财产所有权”知识,可称之为“通过分析考综合”——题肢综合起来属于同一知识点的若干层次(财产所有权),而题干情境只体现其中的某个层次(处分权)。这是选择题的一种常用考查方式。只有把握材料主旨,理解知识各层次的内涵,才能选出答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清知识的思维层次,并通过比较、举例等方式准确理解各层次的含义。若只是简单转述教材表达,不演绎、不解读、不例举,学生一知半解,在运用中只能胡蒙乱撞。  相似文献   

20.
朱吉杰  林文双 《化学教学》2010,(2):32-34,45
1两例教学案例及启示 案例1: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层次和思维方法 首先教师帮助学生认识“我的发现、我的理解、我对知识的归纳或体会”表格,给学生建立思维方法模型,在表格的三环节中,“我的发现”是最核心内容,学生以自学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并整理填表。如(表1)内容是一个自学小组讨论修正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