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是一种语言与另外一种语言的转换。为了能更好的践行翻译实践活动,译者应首先分清楚文本类型,以及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点,从而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3.
新阶段的生态翻译学将西方生态主义、东方生态智慧与翻译理论的哲学有机结合,为中国优秀特色文化传播翻译提供了新视域和新方向.对《中国日报》文化类报道进行进一步研究,从翻译思路角度对文化类报道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其独特的翻译思维,即不拘泥于静态的语言差异,而是从生态学层面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求同存异的思路及文化共生的生态人文关怀,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进行了良好的文化互动和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背景下,陶瓷文化旅游文本外宣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目前的研究仍限于对陶瓷术语和陶瓷器物名称翻译以及陶瓷文本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的随感式的经验总结,亟需系统宏观理论的指导.选取跨文化传播学这一新的视角,研究陶瓷文化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作用及关系,构建一个有效的陶瓷文化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传播模式,对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翻译目的,翻译文本,翻译策略的选择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翻译的根本属性是翻译文化。首先,翻译的目的就是透过一种语言忠实、准确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这一根本目的决定了翻译的任务就是实现原语和译入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完成文化传递。其次,拟翻译文本的选择是受文化影响和制约的,文本翻译本身就是对文化的翻译,文化又借文本得以体现。最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之争实则为一场文化之争。  相似文献   

6.
副文本形式多样,功能各异,是翻译文本的有效补充,对源语文化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华人哲学家陈荣捷1967年出版了首个《近思录》英文译本,该译本使用了丰富的副文本元素,是译者哲学研究和翻译的深度结合。以副文本为研究切入点,梳理陈荣捷《近思录》译本中的副文本类型及功能,并探究副文本对翻译文化的建构作用,促进朱子理学文化形象的建构和朱子理学在西方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翻译中如何更加充分地传达文本中的文化含义。文化在翻译中至关重要,翻译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翻译者要着重理解尤金·A·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和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探究在文化语境文本条件下,根据语境或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对英语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实现读者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8.
李河运用"激进诠释学"论述了翻译的"语词世界"、解释学真理及"差异的撒播",批驳了传统翻译"原本中心论"、翻译的逻各斯真理以及中西文本流通中的西方语言中心论等问题,提出以"居间存在"为基础的语际翻译解释学.<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展示了作者学术"提问"意识和"独白"意识,是会通语言哲学、翻译学与诠释学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法律语言与法哲学的关系,分析了法律文本的类型及其翻译,并以法哲学的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在翻译法律文本时,要注意译文形式与其法律内涵、译文准确性与其模糊性的辨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杨艳 《海外英语》2012,(7):175-177
在翻译的过程中,源语文本通过翻译进入另一文化语境时必然会受到来自目的语文化各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各具特色。深入分析不同学者的观点并挖掘出导致各种制约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深刻认识这一问题。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在翻译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文化抵制其实归根结底是源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出于不同语言系统的人在通过翻译交流时必然会按照自己语言系统的独特方式去解读文本。两种文化间语言系统差别越大,最终产生的文化抵制也会越强烈。  相似文献   

11.
借助阐释学、诗学、哲学语言学、新历史主义和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观点,作者讨论了翻译中涉及的文本、文化、语言、作者、译者、读者、社会意识形态、权力话语若干问题,指出翻译是一种力场语境的解读、再创。  相似文献   

12.
Educated:A Memoir是美国历史学家、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切入,以任爱红汉译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为例,阐述译者在翻译时如何基于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并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分析该文本的汉译效果,旨在探究该类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助推中外文学及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杂合性普遍存在,只要有文化接触就会有杂合。在翻译中无论译者采取哪种策略,其译文语言都会反映出两种语言文化的特征从而带有杂合色彩。陈荣捷以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为主要目的,在翻译时自觉保护中国传统话语的特点,以凸显中西文化之不同,因此,他的英译《道德经》具有典型的杂合特征。在语言层面,他把较多的原语文本的语言特征引进了目的语文本;在文化方面,他将原语的某些文化特征引入了目的语文化;在文学方面,他将目的语读者所不熟悉的一种文学样式引进了目的语文本。陈荣捷的译文既充分传达了原文文化特色,又准确传达了原文哲学含义,凸显了中西方语言文化之间张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而翻译则是一种转换工作,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有文化的转换。文化现已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信仰,价值观和态度是翻译工作者的共同难题,译者必须努力消除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原作者意图与译文读者理解能力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翻译伦理研究应该区分翻译的伦理与伦理的翻译两个概念。翻译伦理是对翻译活动本质的哲学思考。翻译的伦理与语言伦理相关联,其目标在于尊重异质的文化他者,保留原语中异的文化特征,从而在丰富目的语的同时,实现原作的重生。伦理翻译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由于在内在伦理或社会主流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对文本中伦理关涉因素的"改写"。它是"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翻译策略的影响,体现的是译者的主体伦理。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通过翻译将一种语言转变成了另一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语言、文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安乐哲、郝大维所译《道德经》为例,阐释哲学视域下的典籍英译研究. 首先,把《道德经》置于中国自然宇宙观的大背景中,以德与道的点域理论来解读道家的关联宇宙观,以把握哲学性典籍的本质属性. 其次,从关联宇宙观和过程哲学角度解读《道德经》的文本,并对其关键术语英译进行阐释,诸如"道""德""天""无为"等. 最后基于译文文本揭示安乐哲的典籍英译观,包括"语言群"概念的提出,动名词的运用、类比在哲学和文化翻译中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18.
十分钟短剧易编易演,在美国,特别是大学剧院,非常流行,每年都举办各种短剧大赛.本文尝试从功能主义的研究角度,分析短剧翻译中的语言文化问题.戏剧翻译不仅关乎文本,不只是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简单问题,还要考虑译文是否适合演出.评判戏剧常要虑及观众的反应,戏剧翻译也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观众的要求,顺应观众期待,才能保证翻译的成功.本文以<美国当代短剧选>中的短剧及译文为例,以文化翻译和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初步探讨短剧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在处理原文文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20.
翻译文本语言的特殊性虽早为学界关注,但是其结构组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译本语言的结构组分属于翻译共相研究,包含源语迁移语、译语文化标记语和译语文化无标记语。这三类基本组分或各自独立地或以组合形式存在于译本语句当中。在文化维度上,翻译文本中的源语迁移语和译语文化标记语分别凸显了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它们的共现与交融使译本语言获得双重文化属性,即文化克里奥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