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并组织学生讨论孟德尔的解释、讲解其测交验证。然后组织学生分析假说一演绎法及其应用,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时一个学生问道:“F2代自交的结果也遵循分离定律。如果F2代出现5:3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1 教材分析摩尔根提出的“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是建立在孟德尔提出的“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上 ,同时又科学地解释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所不能解释的一类遗传现象。对于已经学习了前面这两个定律的学生来说 ,要从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延伸到连锁和交换定律 ,并且能够分析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交换定律在现象上的矛盾 ,可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不仅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中,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两者间在F2的性状分离比上具有着一定的关系为(3∶1)n(n为相对性状的对数)(表1)这一通式,孟德尔在此基础上,对豌豆的多对相对性状进行了统计、归类、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因分离定律是孟德尔定律之一,它以减数分裂为细胞学基础,同时又是后面要学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基础,是高中生物学难点和重点内容之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包括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学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对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的应用4个知识内容q由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的形式介绍孟德尔的实验及相关验证过程,  相似文献   

5.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帮助学生透彻认识并理解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分离和配子随机组合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修改模型探究特殊性状分离比及其他遗传现象产生的原因,再现孟德尔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演绎推理、辩证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6.
将假说—演绎法应用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模拟实验、设置一系列有难度梯度且有启发性的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孟德尔的探究历程,分析和解释自由组合现象,为落实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许多师生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非常熟悉,但对他的个人生平知之甚少。关于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讹传有8个:(1)孟德尔没有学历,一直是修道士;(2)孟德尔的研究工作是从零开始的;(3)孟德尔的家人不支持他的学业;(4)孟德尔所在的修道院束缚了孟德尔;(5)孟德尔只研究了植物杂交实验;(6)孟德尔的遗言是“等着瞧吧,我的时代总有一天会到来”;(7)孟德尔与达尔文不和;(8)孟德尔先选择了山柳菊作为实验材料。生物学教师应当扩展课外阅读,深入了解孟德尔的生平事迹,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8.
徐波  王金菊 《生物学教学》2007,32(12):40-41
人类对遗传现象的科学解释,最早是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中总结出来的。他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解释了许许多多的生物遗传现象,使人们在某些方面的模糊认识豁然明朗,然而也有些现象不完全符合孟德尔等人的解释。1基因抑制现象有的基因本身不能独立地表现表型效应,但可以抑制其它非等位基因的表达作用,导致孟德尔比率被修饰。例:控制蚕黄色茧基因(Y)对白色茧基因(y)是显性,抑制黄色出现的基因(I)对黄色出现的基因(i)是显性。现用杂合白色茧的蚕相互交配,后代中白色茧对黄色茧的分离比是()A.3∶1 B.13∶3 C.1∶1 D.15∶1答案…  相似文献   

9.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红彬 《中学生物学》2010,26(1):39-40,64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说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及结果;解释自由组合现象的原因;尝试探究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高师琴 《生物学教学》2011,36(10):22-23
本节教学中通过问题导入、展示生物学史、回顾孟德尔的假设和减数分裂过程,从减数分裂的角度解释孟德尔定律的实质,揭示基因与染色体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 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中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这是学校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选择,研究性学习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提出来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将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加以剖析,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形成规范、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1 科学思想方法1:“观察现象→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发现过程,孟德尔正是遵循了这一科学思想方法而成为“遗传学之父”。1.1 孟德尔对基因分离规律的研究(见图1)  相似文献   

12.
张乐好  徐波 《科学教育》2007,13(4):66-67
人类对遗传现象的科学解释,最早是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中总结出来的。他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解释了许许多多的生物遗传现象,使人们在某些方面的模糊认识豁然明朗,然而也有些现象不完全符合孟德尔等人的解释。1致死现象指那些使生物体不能存活的等位基因。致死  相似文献   

13.
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中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试验,得出子二代4种表现型之比为9∶3∶3∶1。然而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不一定都是9∶3∶3∶1的比例。本文就9∶3∶3∶1中的异常分离比的情况作一归纳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物教学》2019,(12):60-61
通过改编歌曲视频导入、创新教具简化性状分离实验几个环节,突破以孟德尔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等教学重难点,并呈现了本次设计的模拟教学视频,以期为教师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时,许多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1865年,孟德尔在布隆自然研究协会上报告了他的实验研究结果,第二年发表了《植物杂交实验》一文.1868年,孟德尔被选为修道院院长.1884年,孟德尔去世,他的后继者烧毁了他的私人文件.今天,我们几乎没有关于孟德尔的原始资料或灵感来源的直接信息.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几个难点需要突破:为什么性状分离比是3∶1?为什么提出遗传因子的假说?遗传因子为什么成对存在?测交实验是如何设计的?如果教师不能突破这几个难点,教学将回归到传统的讲授法,学生无法体验和感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生命不仅有着共同的特点与规律,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生命中“例外性”是普遍存在的,在复习过程中,对于生命的认识,不仅包括对典型生命现象与规律的理解,也应包括对“例外性”的把握。在遗传中,有着典型的规律,如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一节的教学复习及辅导中,经常会涉及根据后代表型分离比来解答相关问题的题目。对大多数题而言,可依据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利用孟德尔“化繁为简”的研究方法就可以正确解答。但有一类题,F2的分离比并非9∶3∶3∶1,而是9∶6∶1,12∶3∶1,9∶7等,对于此类拓展题的解答,若仔细推敲这些非常规的分离比,就不难发现它们都是由9∶3∶3∶1衍生而来的。本文就此通过几个典型试题加以剖析。例1:燕麦的颖色受两种基因控制。已知黑颖(A)与黄颖(B)为显性,且只要A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双隐性则出现白颖。现用纯种黄颖与…  相似文献   

18.
潘金元 《生物学教学》2010,35(11):52-53
测交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就叫做测交。由于亲本中隐性纯合子只产生含隐性基因的配子,这种配子与另一亲本产生的配子受精,能够让其产生的配子所携带的基因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9.
孟德尔通过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2表现出3:1的分离比,F1测交后代的比例为1∶1;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2表现出9∶3∶3∶1的分离比,F1测交后代的比例为1∶1∶1∶1.  相似文献   

20.
色素万寿菊子一代(F1)种子是由一种雄性不育系做母本与一种自交系做父本经杂交育成。杂交所用父、母本是根据孟德尔的基因分离重组规律,由进口F1种子经自交、回交、分离、转育、提纯等过程而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