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直播是一种塑造出版品牌形象的有效方式.文章结合公关文化的情境、仪式、修辞三大特征,诠释直播浪潮下出版行业新动向.从情境分析层面看,出版与直播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构建具有亲民意蕴的文化空间;从仪式分析层面看,"直播+出版"营销模式创建的集体记忆,可以帮助出版社完成从受众情感培养向出版品牌树立的跃迁;从修辞分析层面看,出版行业跨界直播,能够促使受众对出版社形成情感归属与品牌认同.  相似文献   

2.
IP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汇聚庞大的粉丝社群。探讨基于IP形成的社群中认同与消费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研究以阴阳师IP社群为个案,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以及辅助的问卷调查,对阴阳师玩家的认同建构、消费行为进行考察。研究发现,首先,IP社群消费具有娱乐性、社交性和情感性的特征;其次,通过消费IP衍生作品和加入同人社区,玩家对IP的文化认同得以建构与强化;而在这种社群文化认同影响下,追求商品背后的文化意涵成为玩家重要的消费目的,玩家消费具有鲜明的符号性;最后,研究发现在IP社群中,符号消费与文化认同间存在互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安琪 《报刊之友》2013,(10):143-145
消费文化的背景下,粉丝群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难以忽视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粉丝文化研究也渐趋平衡与多元。本文将做粉丝/追星看做人们与他人沟通,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并从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粉丝认同与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因果关系,分别是:消费作为一种认同方式、大众文化世俗化趋向、传统认同力量的式微,以及精神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4.
罗奕  王云霞 《传媒》2021,(6):79-81
在移动短视频时代,Vlog的影响力日渐增大.作为流量变现的重要途径,Vlog广告的带货能力也逐渐凸显.Vlog广告通过将品牌信息融入到Vlogger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构建了"真实"的空间体验;而Vlogger个人符号的选取和剪辑手法的运用使Vlog广告在拟像化背后生产出了与年轻受众生活价值相勾连的意义审美取向,使Vlog广告成为基于原生内容的消费文化空间生产;Vlog传受双方也在视频内容互动中形成了稳定的情感认同,并通过建立信任关系刺激粉丝的消费行为,而粉丝间的反馈成为检验Vlogger视频价值的重要指标,粉丝和Vlogger之间、粉丝与粉丝间的情感认同变成了维系整个Vlog广告消费文化空间的内核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将虚拟偶像及其粉丝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式观察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的拟社会互动,探寻虚拟偶像驯化的过程与原因。研究发现虚拟偶像驯化是资本、技术和粉丝三方共谋的结果,身份认同、社交安全需要和崇拜情感是维系虚拟偶像及其粉丝拟社会交往的纽带。  相似文献   

6.
张锦仪  田文 《新闻知识》2023,(8):11-18+93
影视剧CP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媒介景观,人物的情感关系成为生产性的视觉文本。观看影视剧CP是对媒介化情感商品的认同,不仅契合了个体对理想化亲密关系的向往,也体现了群体间的情感共鸣。影视剧CP消费过程中,粉丝参与了景观再建构的情感劳动,并模糊了艺术角色与明星演员的界限,基于“情感真实”原则在全拟态的景观世界里寻求亲密想象的延续。影视再生产通过提高可见性将CP文化收编进增殖的闭环,实现粉丝与资本合谋共造的情感狂欢。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区作为虚拟共同体成为社区成员情感和经历的纽带,进而生发复杂多样而又别具特色的文化风貌,粉丝文化就是其中之一。研究以2017年轰动中国社会的网络事件"鹿晗关晓彤恋情公开"为研究对象,用爬虫工具采集微博平台各个粉丝社区关于此事件的讨论,通过话语分析方法探讨粉丝社区呈现出的细分文化类型以及它们的文化间冲突与跨文化协商过程。文章发现,中国网络粉丝社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形态,且彼此交融,总体上呈现六组跨文化关系;粉丝社区的跨文化冲突一方面与受日韩影响的粉丝文化和偶像产业滞后的结构性矛盾相关,另一方面又与粉丝社区文化表达强度和技术空间特征相关;粉丝社区的跨文化冲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观念关系密切,通过面子协商解决粉丝社区中的跨文化冲突成为中国网民的一种实践方式,而整合和第三方控制是其中较为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出版业态的演变逐步呈现出“粉丝经济”化态势.文章从产业链的三个维度以及出版业态变革的动因出发,分析在出版融合发展中“粉丝经济”化业态的可适性,提出以PGC内容生产系统为基础的“票友经济”化出版业态,认为推动“粉丝经济”向“票友经济”跨越是出版业态创新路径的最佳选择.出版者应坚守本分、准确定位,进行新业态下的产业链创新,最终实现出版的文化选择与传承,完成文化知识体系构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宋雷雨 《现代传播》2019,(12):26-29
互联网赋权下,虚拟偶像的粉丝由以往文化研究中的文本"盗猎者""游牧者"发生了更具正义性的生产者身份转向,成为更具复杂和暧昧性的文本生产者与消费者。基于此的粉丝参与式文化呈现出更加平民化、强生产者色彩与高生产能力、权力分层和权力反转、文本生产更易从边缘走向主流等特征,并促成了虚拟偶像粉丝的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社群巩固。  相似文献   

10.
视频文本是粉丝圈的符号游戏场,也是粉丝自恋情结的艺术表达.由于沉迷于对象崇拜,他们具有敏锐的嗅觉,适切的故事素材与已有的认知框架、情感态度发生碰撞,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粉丝通过对原视频符号的解构与重组进行二次创作,意义编码带有浓郁的粉丝意志,其自制视频流露出粉丝群集体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诉求.视频文本也是粉丝自我精神赋权的形式,从而构建出独特的粉丝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1.
江凌  宋婷婷  刘敏 《东南传播》2021,(12):101-105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粉丝群体在虚拟空间逐渐形成特有的运行机制与权力关系,粉丝社群意见领袖开始出现并成为引导、煽动普通粉丝的重要力量,也因其部分过激言论对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成为整治"饭圈"乱象时的主要打击对象之一.文章以易烊千玺粉丝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在电影《少年的你》宣传推广过程中发布的动员性微博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费尔克拉夫提出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三重维度为理论框架,借助ROST内容挖掘软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了粉丝社群中意见领袖动员普通粉丝时的话语策略,以期为文化工业市场引导粉丝理性客观表达意见、有效管理粉丝社群以及维护网络社会的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8,(3):68-74
弹幕直播平台作为近年来网络弹幕视频的热门实现方式,吸引了大量粉丝以及各界的关注,已经在多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然而,学界的关注度与其引发的社会热度依然没有匹配,我们有必要以网络直播平台的粉丝对弹幕的使用及其背后的粉都文化为研究对象,从直播弹幕的发送、接受、传播与区隔等具体行为讨论其中蕴含的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符号悖论,进而考察弹幕直播平台为互联网产业与大众文化带来的新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大众文化兴盛的时代,粉丝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在消费语境下研究粉丝文化也有更重要的意义。魅族手机的粉丝文化以其不可阻挡的力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并迅速引领粉丝带动消费的热潮。可以说魅族粉丝文化具备了中国当下大众消费文化的样本特征,是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意义生产、仪式传播、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4.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意指可以被再生产、再创造的创意性知识产权,其实质是原文本实现跨媒介平台的内容变现,观众中的粉丝群体、粉丝粘度是影响其价值变现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文选取了2014年——2016年国内IP电影,从IP产业链三个阶段、票房以及粉丝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粉丝群体以其自主、高参与度的行为,在文本再创造与传播过程中,衍生出更多消费内容,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文化消费群体和产业链。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环境当中,"粉丝"文化已成为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了粉丝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实质,从认同的角度探讨了粉丝的几种身份及心理认同,粉丝是消费者、制造者和偷猎者。他们在追星行为上也表现出"追星"的心理特征。从个人情感投射、个人期望、新型双向陪伴三个方面,分析了粉丝身份建构的社会影响,指出了粉丝文化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网络媒介为文学文本提供了新的意义实现、形式转化和价值增值的空间。作为IP源头的文学文本与作为IP生成空间的媒介实现融合共生,是两者达到最优价值共创状态的必由之路。网络对话体小说具有游戏化呈现、仿真性社交、虚拟化陪伴的特点,新的文本与媒介交互形式使网络对话体小说IP开发需要构建新的路径。文章通过分析网络对话体小说文本在媒介中流动和价值增值的特点和规律,提出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IP价值链。同时,文章认为,要实现IP价值链的良性循环,价值链上游要基于用户双重身份优化服务和阅读体验促进用户留存;价值链中游要打造文本与版权共享生态平台实现多方共赢;价值链下游要多形式开发IP,吸引跨媒介粉丝转化为网络对话体小说平台的新用户。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电商直播发展势头迅猛,直播内容、直播方式不断丰富和创新,成为电商行业的新亮点。与此同时,也催生出虚假数据、非理性消费等传播乱象。本研究基于对电商直播传播乱象的分析,从情感连接、体验优化、认同形成三个方面讨论电商直播的优化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18.
档案文化情境是受众获得和强化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档案文化情境中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CAPS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对哔哩哔哩网站《档案》节目弹幕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探索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机理,并构建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建构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档案节目受众身份认同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总体上遵循“档案文化情境—认知情感单元—行为反应”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冉红艳 《出版广角》2021,(20):90-92
数字媒体时代,民间曲艺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打破了传媒差序格局,唤醒了区域文化认同,重塑了曲艺消费形态,同时也出现了媒介表现、内容呈现和商业变现等方面的新问题.文章从观念维度、组织维度和价值维度三方面提出数字媒体时代民间曲艺短视频直播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助推非遗曲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1912年到1937年《申报》所刊精神消费广告的内容、形式、类型以及营销方式等进行考察,从整体的消费现象着眼,解读这些广告所呈现出的民国初期上海市民精神消费的方式、特征等媒介镜像。研究发现,这一时期民众中存在着观赏式精神消费、参与式精神消费和内生式精神消费三个不同层次,他们通过精神消费塑造着社会角色并实现自我认同,以期寻找情感共鸣、肢体解放,实现精神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