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肯尼亚作家格雷斯·奥戈特是东非女性书写的开拓者。60年代起,她用细腻的笔触描摹殖民前肯尼亚女性的传统生活,着重刻画殖民和后殖民社会中她们遭遇的多重困境,反映了她们奋起反抗、艰难成长的抗争历程,塑造了一系列坚毅果敢的非洲女性形象,扭转了同时代非洲作家笔下负面的女性形象。在美学层面,奥戈特采用“颠覆”以往的男性形象的叙事技巧,为女性构筑空间。奥戈特的开创性写作,为东非女性文学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古尔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博西》对主角“我”的心理创伤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从创伤机制来分析,偶然的事件唤起了主角的创伤记忆,能指的重复体现了创伤记忆被主角再现和拒认的方式,进而导致主角的创伤难以愈合。究其根本,“我”的创伤难愈不仅与死亡事件本身的冲击性有关,也涉及到其背后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历史债务。在创伤叙事中,亲历者常常陷入沉默与言说的两难悖论,但对作者古尔纳来说,记忆创伤和言说创伤既是其理应担负的伦理责任,亦是其抵抗政治的一种诗学表达。通过将《博西》中的“我”塑造为无法从创伤中解脱的角色,古尔纳表达了他反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坚决立场。  相似文献   

3.
岳峰 《文教资料》2011,(34):28-30
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在以《黑暗的心》、《进步前哨》为代表的非洲题材小说中对被传统殖民冒险小说描写为“棒小子”、“精神饱满、干劲十足”的帝国优秀青年进行了意识形态上的颠覆和“陌生化”的艺术处理,这些灵魂与肉体分离的欧洲文明传播者也成了批评家笔下的“空心人”.他们在非洲丛林里所遭遇的种种内心考验的心路历程.成为康拉德的主要叙事中心。他企盼“有野性的生气”的原始非洲丛林为爱德华时代身染沉疴的英国人开出一剂道德拯救的良药.力挽英国人在工业文明进程中失落了的人的自然本性。然而文化身份的嬗变最终使得这种“道德拯救”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本质上则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者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不“和谐”进行补救的方法,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4.
《临城劫车案中之福尔摩斯》以民国轰动一时的“临城劫车案”为叙事背景,戏仿了西方侦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斗智情节。在小说滑稽嬉笑的表层叙述下,实则隐含着周瘦鹃对现实强烈的反讽意识及其作为半殖民地文人的民族本位立场与解殖民诉求。同时,小说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周瘦鹃的伦理困境、保守倾向与身份焦虑等解殖民迷思。从半殖民与解殖民的视角解读文本,为研究民初半殖民地文人抵抗殖民的文化心态,为探讨个体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深刻关联提供了别一视窗。  相似文献   

5.
从新历史主义审视奈保尔的《河湾》,作者自我文化身份的复杂“自我塑造”对该文本的建构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奈保尔在叙述策略上采用异乡人视角和西方意识形态立场,使文本叙述陷入分裂和自我悖反的尴尬境地.作品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有意选取非洲民族革命中一些负面历史作为“故事”链元素,建构具有特定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模式,在客观上去除了非洲民族解放的革命性和神圣性,成为其备受争议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这儿只有这种人:儿科肿瘤病区咿呀学语的儿童》是美国当代优秀小说家洛丽·摩尔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位母亲发现两岁儿子尿片上有血并送去医院诊断患有维姆肿瘤,从此开始在医院陪伴儿子手术、治疗并最终逃离医院的恶魇般经历。亚瑟·W.弗兰克在其著作中提出"医学殖民"概念,并认为在医学殖民主导叙事下,病人必然会质疑他们在医学叙事中的位置,并进行身份探寻。在《这儿只有这种人》中,母亲就建构一种反故事、反医学殖民叙事,并通过反故事颠覆医学意识形态体系中的病人的身份规定,从而为母亲建立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鉴后殖民的理论 ,从身份认同的路径入手 ,提出《琼斯皇》中的幻象作为对个人历史记忆、种族历史记忆的重述 ,展现了主人公琼斯作为被掠至非洲黑人后裔的生存困境以及对自我身份重新建构的努力 ,而建构努力的最终失败 ,不仅呈示出殖民文化对黑人心灵的深重戕害 ,也隐喻了现代人在文化压抑与撕扯下的悲剧性处境  相似文献   

8.
《非洲的假面剧》是维·苏·奈保尔于2010年出版的最作,书中通过作者在非洲的游历见闻,表达了作者对受殖民影响及西方强势文明冲击下非洲诸国现状的关注.本文运用后殖民理论中的“挪用”,从被殖民者对基督教、殖民文化及语言的挪用三个方面分析《非洲的假面剧》中的“挪用”策略.“挪用”不仅可以让被殖民者对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历史等进行重写,而且可以将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为己所用.  相似文献   

9.
对于地点和风景的建构是殖民话语强加并维持殖民统治的重要策略,地点和风景描写是殖民再现的手段,在殖民话语中非洲被建构为"黑暗的中心",其象征意义甚至取代了其真实存在。重新描绘风景并赋予其新的想象空间是后殖民作家的反抗策略之一。阿契贝的《瓦解》描绘了伊博族田园生活美景,颠覆了康拉德及其欧洲文学传统所建构的"黑暗的中心",促使人们反思景物描写中蕴含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海明威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殖民主体、被殖民主体的矛盾身份焦虑问题,继而考察小说中被殖民主体从"失语"到"发声"的表达历程,探究由殖民主体和被殖民主体建构的自然层面非洲形象与人文层面非洲形象的书写特征。最后指出海明威笔下的非洲形象书写是带有双重性的——在显性书写具有自我拯救功能的理想他者自然层面非洲形象的同时,又隐性绘制出以被殖民主体非洲动物"发声"反抗殖民统治为核心的人文层面非洲形象。  相似文献   

11.
《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尔夫.艾里森创造性地将黑人音乐融入小说《看不见的人》之中,深化了黑人寻找身份的小说主题,颂扬了非洲裔美国黑人文化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本文试图解析《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音乐,探讨其在突出小说主题、人物塑造和叙事策略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石黑一雄的代表作,《长日留痕》受到了不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二战后,由殖民者构建的殖民话语被世界性殖民运动推翻,但殖民主义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退。《长日留痕》中主人公斯蒂文森仍然受到殖民话语的影响,作为“属下”无法为自己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仍然受到殖民话语的束缚)。该文借鉴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造成斯蒂文森精神困境的原因,探究斯蒂文森摆脱精神困境的途径。研究斯蒂文森的精神困境,有助于引发人们对身处于精神困境中的人们的理解和关怀,再思考人类精神价值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3.
在《情人》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在后殖民语境中,东西方不同种族间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矛盾,西方白人的弱势群体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女性叙事主体颠覆男权语境中传统的、被动的女性文化身份,凸显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独特身份特征。本文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情人》文本中表现出的种族文化身份认同矛盾和女性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模仿者》是维.苏.奈保尔的一部重要的有关第三世界政治的后殖民小说,涉及后殖民文学的多重深刻主题思想:模仿、身份、流亡、种族冲突、前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等等。小说不仅再现了新近独立国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民族主义者的两难境地,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教育给被殖民者造成难以摆脱的殖民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扭曲和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15.
《黑暗的心》主题思想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小说一方面描述了非洲地区的落后状况和非洲人民的愚昧无知,流露出“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小说又揭露了欧洲殖民者压榨非洲人民的行径,具有反殖民主义特征。分析这看似矛盾的思想背后隐藏的作者意图,是想通过采用独特的叙事结构隐藏作者的真实意图,以避免叙述者的主观评价;同时,小说通过含蓄暗示和客观展示的表现手法,对当时英国人狂热的“殖民热潮”进行了讽刺,揭露了殖民主义的罪恶。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在其最为经典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用精妙的语言、超凡的想象力向世人再现了殖民以及新殖民的历史进程中美国南方的众生百态。本文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读这部小说,分析作为美国南方文化代表的爱米丽在北方"殖民"统治与文化杂糅的环境之下的身份危机与试图进行身份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重新解读莎士比亚的《奥赛罗》,认为该剧通过对摩尔人奥赛罗在白人世界里追求身份认同注定失败的叙述,以及从中透露出来的种族和异教歧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西方种族主义者的殖民叙事偏见。  相似文献   

18.
认为企业导师具有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双重身份,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呈现出深刻的身份认知困境,表现为自我认同的“知行分离”、处境身份认同的“交往疏离”、专业身份认同的“名实偏离”的“三离”状态。指出可从本体论、关系论、结构论三个层面阐释企业导师的身份认同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纾解身份困境的策略:赋权增能,推动企业导师能力建设,使其“知行合一”,达成自我身份认同;以实践课程、工程项目为纽带构建实践共同体,使其“交往融合”,达成处境身份认同;完善企业导师职称评定、聘任制度,使企业导师“名实相符”,达成专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9.
非洲因特殊的地域特征和殖民历史而吸纳了许多白人作家。他们大多由殖民者及其后裔组成,处于两种文化甚至是多元文化的夹缝中,被视作非洲的殖民流散者。自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中叶进入非洲后,以戈迪默、莱辛和库切等为代表的殖民流散作家深受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分支的影响,他们心中的“也把他乡作故乡”之感被无限放大,开始结合非洲现状,运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来分析和解决非洲所存在的关于种族歧视、文化冲突和阶级斗争等殖民遗留问题。非洲殖民流散作家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既代表了非洲文化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碰撞,也是通过文学的力量弥合黑人与白人之间种族鸿沟的一次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20.
余华在其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不断更新创作理念和叙述策略,但每个阶段的作品都充满了“狂欢”的精神和叙事特质,整体风格可总结为:八十年代的梦魇、九十年代的戏谑、2005年《兄弟》的魔幻。这些相似叙事特质背后隐藏着余华始终如一地以“狂欢”的思维方式和叙述策略再现客观现实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