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鹿璐 《北京档案》2016,(6):41-43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据档案史料记载,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对于端午节名之由来,很多人认为端午节在五月初五,为何不称为五月初五节呀?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按照字面,其实端午节就是五月初五节的意思。“端”与“初”意思相同,因之“端五”即为“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故称“端午”。在很多地方,端午节也会被称为“端阳节”,若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有地方习俗认为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或“重午”。端午节是继春节之后又一重大的节日,我国各地对端午节都非常重视,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地方风俗。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那么旧时京城的人们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呢,让我们翻开史料,看看京城古人如何过端午节。  相似文献   

2.
诗意端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历朝历代,吟咏端午节的诗词,不胜枚举。其中大都是纪念楚国诗人屈原,或者描写端午民风习俗的篇章。这些诗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古人过端午的情形。唐朝文秀的《端阳》:"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  相似文献   

3.
蒋楠楠 《大观周刊》2011,(16):224-224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雷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其节俗传承千年,至今在民间仍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荆楚岁时记》中对于端午节的记述,重新梳理端午节俗的流变与发展,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国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4.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我们会度过许多节日,如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教师节、记者节,民俗节日还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凝聚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是时代、历史、或民间习俗的重要符号。  相似文献   

5.
话说端午节     
《浙江档案》2000,(5):38
端午节直到今天仍是中国的传统大节,她的地位仅次于春节.端午节被人称为"龙舟节"、"诗人节"、"粽子节",我们从众多节日中仍能感受到她的生命活力.但在传统社会,端午并不是一个良辰吉日.  相似文献   

6.
中秋小常识     
《云南档案》2012,(9):58-58
<正>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赛龙舟风俗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并在这么长的时期内,其风俗内容都保持不变.龙舟运动作为一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集娱乐、竞技、健身于一体,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龙舟风俗起源于原始社会对以龙的形象为代表的神的崇拜与信仰,人们相信通过这样的运动方式或崇拜能够避邪及保佑平安等,这就逐步形成了龙舟竞渡的习俗,且这种习俗远早于祭祀屈原的龙舟竞渡. 一、中国龙舟风俗的源流 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盛行于中国南方水乡,是当地人们普遍喜爱的节庆运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文化空间理论出发,阐释文化空间与节庆类非遗的联系。即节庆类非遗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中产生、发展与延续,并且在节庆类非遗项目中要依托特定的文化空间才能长期存续。以国家级非遗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例,阐述中国传统节庆端午节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从文化空间的视角分析节庆类非遗保护的实现途径,为推动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非遗保护走向全面深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2009年端午节被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端午节在中国节庆中的新篇章。本文对《人民日报》、《海峡都市报》近三年的端午节报道进行统计,从一个方面透视端午节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官方所举办的活动最多,但过于重视政治意涵而忽略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消费市场所展现出来新的现代形式稀释了端午节文化意味;民众活动中所展现出旧传统的兴起,新传统的发明。端午文化的媒体呈现是碎片化的,缺少文化核心。抓住端午的文化内核,创新传播形式,增进民众参与,是消除文化传播碎片化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0.
《海南档案》2006,(3):41-42
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七夕节。今年是闰七月.于是便有了两个“七夕”——7月31日和8月30日。今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的非物质化遗产名录。其中把七夕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5大节日并列,作为我国重要民俗予以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1.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成年礼,其起源存在着多种解释。近来有学者提出"出花园"是西域祆教成年礼的翻版,认为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其实,潮汕出花园习俗中出现的"祆教"文化因子,不仅出现于出花园习俗,在其它方面也常出现,故尚不足以证明潮汕出花园起源于西域祆教成年礼。对此,节日理论中的"核心元素"和"变动元素"概念为分析七夕节和潮汕出花园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通过对七夕节的核心元素和变动元素进行分析,发现潮汕出花园习俗与七夕节的核心元素是对应一致的。同时,节日(七夕节)中的变动元素又可以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泛出花园"。在对南方地区的"泛出花园"现象进行横向比较之后,发现"泛出花园"习俗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在综合考察潮汕习俗中的诸多花崇拜现象之后,推导出潮汕出花园起源于花崇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引言 2005年11月24日,韩国节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许多国人感到不解和遗憾。由我国传人韩国的传统节日“端午祭”申遗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冲击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反思。中国中央电视台曾在端午节当天派出记者采访,被采访者几乎没人知道当天是什么日子。在很多城市,在青年学生中,“粽子节”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而关于端午节祭祀以及其他的文化内涵都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本土遭遇的一种尴尬。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年轻人忌谈祭祀,  相似文献   

13.
卢丽 《兰台世界》2012,(28):47-48
赛龙舟运动是当代中国传统节日重大节日庆典以及重要民俗活动当中经常出现的一项运动项目,这一项目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今天为大家所喜爱的赛龙舟运动是由我国传统节日赛龙舟习俗发展过来的,在当代,中国人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仍然将赛龙舟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这里的活动完全是民俗传统意义上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2022年10月3日,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第二季收官,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奇妙游,大放异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意传播典范,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为“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笔者曾写文章对首季节目进行探讨,基本观点是三个“新”:一是新媒体传播,主要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新媒体传播;二是新技术赋能,VR、5G等新技术应用带来的视觉奇观和沉浸感;三是新互动理念,如穿越式情境的设置,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我国和谐文化的主脉。而年节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因此,大众传媒关于中华民族传统年节习俗的报道,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媒介传承民族文化功能的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16.
何彬 《文化遗产》2008,(1):71-79
本文例举海外节日文化的两类事例,从不同角度阐述节日民俗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第一部分以海外华侨华人的事例,论述传统年节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联,民族传统节日、传统节日食物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向心力的关联;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日本传统节日今昔变迁的事例①,阐述传统节日习俗蕴含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作者认为,传统的节日习俗行为和与之相配套的节日食物具有培育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无可替代的、巨大的潜在型教育功能。笔者欲通过两类海外事例的阐述和分析,指出传统的文化习俗的教育机能与民俗学研究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以及民俗学者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一、广播、电视节目形象的现状每年过春节时,打开广播、电视,发现每个节目都在谈过年,到处都是“年的起源”、“节日期间应注意的问题”、综艺、点歌;而端午节,广播、电视又一个腔调,几乎都在讲端午节习俗。就是在同一个台,不同的节目只要沾一点边都要谈谈这一话题,干篇一律,少有新意。平日里看电视、听广播,如果留心观察便不难发现,同一篇文章在性质、类别完全不同的节目中竟能重复刊播,有的甚至在同一个台的不同节目重复播发。据统计,全国的电视台平均每星期播出达3987小时,而全国每星期自办节目只有2418小时,这就造成了重…  相似文献   

18.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到4月5日,人们都要携带酒食果花、纸钱等物品,按照旧习俗到祖先或故人的墓地去祭拜。和我国一样,世界各国每年也有为死去的亲人、朋友祭奠致哀之日,或可称其为外国的“清明节”。日本的“盂兰盆节”在日本,“盂兰盆节”是规模仅次于元旦的  相似文献   

19.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和“初”意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  相似文献   

20.
世上的节日很奇怪的都有,墨西哥的一些地区,便有活人过“死人节”的习俗。在墨西哥的暂涅西奥村,每年都举行“死人节”。当夜幕低垂时,村民便在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