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的新哲学》是汉森思考数字时代身体的代表作。面对数字化发展对人类具身存在的瓦解以及媒体理论家对数字时代人类感知的质疑和担忧,汉森在书中从信息与意义的关联中挖掘身体的位置,于“框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艺术实践阐释身体“过滤”、选择信息以及跨空间虚拟综合的能力,以此论证身体与知觉、人与技术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赵瑜  李孟倩 《现代传播》2023,(1):110-116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虚拟主播在新闻传播和社交陪伴等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拟人特征也影响着人机情感交互的类型和效果。在拟人化程度上,虚拟主播呈现出拟物、拟人、拟真三个不同的发展维度,而拟人化的设计使其普遍与人类产生更加积极的互动。受众通过人机协同建立起新型的情感关系,迁移、准社会交往、认同和崇拜四种情感类型并存在于人类与虚拟主播的交互之中。但拟人化对人机情感交互的影响并不是恒定而线性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拟人化设计对信任关系的建构有更大的影响,而社交、友谊和亲密关系类型的人机交互并不必然受到拟人化的影响。且随着人工智能拟真程度的不断提升,虚拟传播主体及其高精度仿造技术的应用也给网络平台带来新的伦理风险与治理挑战。  相似文献   

3.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阅读的空间隔阂,新型的数字阅读社群正在形成,阅读成为一项以技术为载体的空间互动实践。聚焦赛博空间视角下的数字阅读,实践中的个体、信息、情感被纳入到虚拟的信息化场景中,以互动仪式的方式实现情感凝聚与空间互动。开放性的虚拟互动打破了阅读的封闭性,数字阅读空间中的用户价值、场景价值被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4.
许同文 《编辑之友》2023,(10):51-58
定位媒介是具有定位功能的数字移动媒介。作为一种普适化媒体,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定位媒介促生了丰富的移动实践。当手机具备定位功能、当移动被定位化之后,城市的移动性以及移动中的人、技术、空间关系呈现出何种新的变化?文章从交互界面的视角出发,认为赛博城市中移动的定位化生成于人与定位媒介、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交互之中。在定位化移动中,人与定位媒介交互成为赛博人。经由这种赛博人,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融合形成一种定位化复合空间。因此,定位化移动是赛博人在定位化复合空间的移动,也是一种复合移动性,这也成为赛博城市新的移动景观。定位化移动实践中,物理与数字等二元对立的交互体现了定位媒介之于移动传播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赫  黄振 《今传媒》2023,(4):19-21
本文以智能时代为背景,探讨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人机之间产生的相应问题和解决对策。文章简要阐述了智能时代的定义,重点讨论智能时代下赛博人的伦理思考与人机传播关系,认为在后人类主义视角下,人机合一并非一片光明,人机冲突等现象屡见不鲜,提出在智能时代下,赛博人与机器应当相互协作,发挥各自所长,以人机协同、人机合一的方式共同促进人与机器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别君华 《现代传播》2019,(11):32-36
以智媒传播中的人机关系问题为起点,通过引入技术哲学的理论资源,以及梳理人机融合的现实语境,归纳了智能化实体人、智能化虚拟人和类人化机器三种人机融合形态。基于对主流传播学视阈中有关人机二元对立的理论预设的反思,进一步指出并辨析了智媒传播中的人机融合在主体观念、身体-技术关系和传播实践三个关键维度的变革意义。人机融合作为跨越传播学与技术哲学的重要问题,最终指向的是有关人类新的生存形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杨娟 《东南传播》2022,(11):13-16
伴随移动数字设备的发展,位置媒介正日趋介入和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自我追踪与移动技术深度耦合,不同的媒介技术会生成不同的特定数据实践。基于此,本文聚焦于自我追踪的运动健身软件,以Keep这一代表性App为例,立足于技术、空间与身体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上的交互,探析基于位置媒介技术所生成的相应的数据实践。Keep作为一种位置媒介,在身体与技术的耦合下形塑了一种虚实融合的复合空间。通过keep这一位置媒介,人与非人的因素互相联结,促成了一种相应的数据实践。  相似文献   

8.
肖瑶  吴耀辉  王之纲 《传媒》2021,(17):87-90
身体观念的返场与技术意向性的提出,是新媒介时代下重新定义传播主体与强调技术中介化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本文的研究路径基于伊徳技术意向图式中"(人-技术)-世界"的具身关系图式,提出具身交互情境中"(身体-具身关系)-交互场所"的认知图式.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于实践维度下,技术意向具有指向主体沉浸状态的能动性,并中介化于以主体身份认同为目标、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映射、从文化认同到情感吸纳的具身交互过程.正确理解参与者、技术意向与叙事空间之间的建构关系,才能正视技术媒介的传播效果与意涵建构中可能存在的文化折扣问题.  相似文献   

9.
郝丽君 《今传媒》2023,(10):17-20
数字时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正在重塑“身体”的概念,具身的传播方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虚拟演唱会、沉浸式艺术展也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基于此背景,本文概述了技术对身体在场概念的重构,分析了具身视角下虚拟消费的发展与转型,并提出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消费方式呈现更多可能的同时也将带来新的问题,技术的进步不能缺乏人类的慎思。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19):2-8
新传播革命的兴起与发展重塑了媒介传播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传播时代,主体被新媒介技术彻底建构为"数字主体",遭遇了身份、情感、认知和生存的多重危机。首先,数字主体在赛博空间被多重虚拟身份困扰,体验着身体缺场和身份丢失的经历;其次,数字主体身患"媒介依存症",主体情感被电子媒介交流异化和殖民;再次,在"不确定的"互联网时代,数字主体遭遇认知障碍和认知迷茫;最后,"数字化生存"将主体规训和征服,使主体面临生存隐忧。  相似文献   

11.
侯文军  卜瑶华  刘聪林 《传媒》2023,(4):25-27+29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元宇宙将成为下一代数字化人际交互空间。虚拟数字人作为这一空间中的技术性介质,连接着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本文重点分析了虚拟数字人在元宇宙中的交互特征,提出了元宇宙中的三种交互形态,包括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人际交互、人与机器之间形成的人机交互、机器与机器之间形成的万物智联。此外,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AI虚拟主播案例为例,分析了虚拟主播的交互形态。  相似文献   

12.
媒介技术发展到赛博时代,催生了赛博空间与赛博人的概念.赛博空间被定义为一种人、计算机、信息合为一体的非现实空间.海勒认为赛博人的现实表征体现为"表现的身体以血肉之躯出现在电脑屏幕的一侧,再现的身体则通过语言与符号学的标记在电子环境中产生".在赛博时代,赛博人作为媒介,自由往来现实空间与赛博空间,颠覆了传统传播中的时空观,这为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播带来启发.城市中的历史文化空间要适合当下赛博人的接触习惯,改变过去静止、单一、扁平化的传播方式,通过变文本接触为场景接触、变参与者旁观为参与者沉浸、变再现文本为体验文本三大路径进行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播,创造新型城市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个体成为“技术具身”的赛博人,场景、身体、在场的概念发生了变迁。异地恋群体通过专注、便利、亲密的在线互动,以及双方的联合活动与共享任务,重新实现了“数字亲密”式的交流与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与媒介技术进行了“双向驯化”:媒介技术推动异地恋个体重塑自我边界,转变媒介使用惯习;异地恋个体则使技术“为我所用”,体现了物理身体的不可替代,确认了“数字亲密”的真实性。随着个体回归“在场”,异地恋群体克服了由“脱域交往”引发的信任危机,从而重新搭建起安全感与亲密感,建构起以认知型信任为主、情感型信任为辅的人际信任,以及以媒介技术和网络虚拟世界的运作规则为基础的制度信任。  相似文献   

14.
张琳悦 《新闻世界》2012,(11):80-81
赛博空间作为一种虚拟空间、精神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有着与传统物理空间不同的特性及其运行机制。赛博空间下的文化消费有了新的特性、含义和对象。本文对赛博赛博空间的特点与赛博文化消费的产生和特点进行分析,指出赛博空间下的文化消费“虚拟现实化,显示虚拟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洪少华  卢晓华  刘洪静 《传媒》2023,(23):58-60
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了虚拟数字人技术的成熟与落地,国内主流媒体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探索虚拟数字人在专业服务、偶像娱乐等场景中的应用,推出了虚拟记者、虚拟主播、虚拟主持人等一大批“数字媒体人”。针对当前虚拟数字人在主流媒体的应用痛点,可在拓展应用场景、突出情感设计的同时加速构建虚拟数字人的商业运作模式和身份认证体系,推动虚拟数字人的更新迭代及其在主流媒体的应用完善。  相似文献   

16.
张孟杰 《视听》2023,(4):94-97
随着社交媒体的泛化,各种新鲜事物以媒介为中介最大程度地充斥着现代人的感官系统,刺激和形塑着人们的身体感知方式,使其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嗅觉都得到了极大满足。坐在电脑前的“机器人”与在赛博广场中肆意表演的“人”镶嵌在同一个身体中,展现出身心隔离的现实景观。而当广场中的戏剧落幕时,原本隐匿在幕后的孤独感会被无限放大,在此身体和媒介的互动场景下,触发了人们的自我规训机制,但似乎收效甚微,用户在浅层赛博空间和真实生活场景的夹击下逐渐呈现出异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佘雅婷 《视听》2023,(5):21-24
媒介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人机共生的数字时代,视听媒介的繁荣形成了数字时代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空间与以听觉为中心的声觉空间交替的媒介景观。移动传播技术的发展与耳朵经济的兴起,唤起了声音媒介的价值再回归,打破了读屏时代的“图像霸权”局面。声音符号流动于空间中,声音媒介本质上是空间性的,在数字时代建构私密性的听觉空间、社会性的听觉空间与流动性的听觉空间。在数字空间内进行的一系列听觉文化实践,参与塑造了新的媒介文化,呈现出互动性、符号性、涉身性的特质。然而,从媒介环境学与媒介社会学视角来看,还需思考和警惕听觉文化消费主义陷阱以及“声音/发声”视角下声音与话语权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徐祥伍  韩笑 《档案》2023,(10):9-14
“AIGC+虚拟数字人”为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档案馆数字服务提供了全新方向,结合人工智能时代档案馆数字服务发展新机遇,研究依托于AIGC运行原理及技术优势,分析了AIGC赋能档案馆虚拟数字人借助神经网络算法与语音识别技术实现智能AI问答;结合数据模型预先训练进行档案资料的虚拟讲解;通过信息数据检索实现档案内容的精准推送服务以及语义模型应用实现特殊人群人性化服务等四类应用场景;最后提出了AIGC赋能档案馆虚拟数字人以档案信息多模态检索完善用户服务体验;借助人机协同技术实现动态交互问答服务;依托架构多元内容服务场景拓展沉浸体验;以算法赋能智慧档案搭建丰富产品服务线四类实践路径建议档案馆从数据检索、技术支撑、场景拓展以及智慧档案搭建等方面出发,以更好地实现人工智能时代档案馆数字服务。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网络流行文化中,尚未婚育的年轻女孩却热衷于以另类的方式“养娃”。少女文化碰撞母职研究,引发了我们关于“母职”在数字时代内涵和外延拓展及变革的思考。本研究聚焦于棉花娃娃玩家群体近年来形成的“赛博母职”实践,并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收集经验性材料。既往的“数字母职”研究关注技术如何影响生物性育儿,区别于此,“赛博母职”指向赛博格隐喻下人和技术双向交织的视角。研究发现,媒介技术、社会结构与少女的能动性共同塑造了以手作实践和视觉操弄为核心的“赛博育儿”实践,在与社会中的母职制度回响的同时,也在消解母职的神圣性。当“赛博母职”成了少女面对生活压力的一种柔性策略,流动的爱欲从顽固的二元论逻辑的裂缝中涌现出来,形成微弱短暂同时广泛流展的力量,为多元的性别主体-位置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智能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人为中心”的媒介生态,人机交互正在超越传统的控制观,但全新的信息伦理观还未建立起来,从而导致智能化的虚拟数字人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尚不明晰。通过媒介的“可供性”可以判断一个媒介是否“新”,从生产、社交和移动三个角度探讨智能媒体时代媒介的社会属性和全新转向,有利于梳理智能媒体与人的全新关系并厘清虚拟数字人在人机传播中的交互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