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晓玲 《新闻世界》2012,(9):193-194
黄梅戏是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产物。她孳乳于民间祭祀相关的“社”会(祭祀土地的神会)和灯会,经过长期聚戏而形成的戏曲。黄梅戏起源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采茶调。清康乾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水灾频发,采茶调被灾民作为谋生的手段,沿江而下,在以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四处传唱,逐渐发展成为黄梅戏。从黄梅戏的地域文化特征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对发扬中国戏曲文化有着重大意义,安庆地方高校图书馆在促进黄梅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肩负着历史使命。文章分析了安庆地方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黄梅戏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并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李巧丽 《今传媒》2024,(4):116-1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本文基于新闻与传播视角,梳理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发现目前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存在人才稀缺、创新动力不足、传播形式不够新颖、传播对象不够明确以及传播效果欠佳等情况,对此,运用传播学理论从多元传播主体、创新传播内容、融合传播渠道、找准受众定位以及把握国际场域五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4.
黄梅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黄梅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并传扬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艺术:绮丽夺目的黄梅挑花、悠扬欢快的采茶戏曲、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缤纷灿烂的诗词楹联。黄梅县素有“全国文化之乡、诗词之乡、楹联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挑花之乡”的美誉,是全国五大戏剧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也是佛教禅宗圣地。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地方戏曲到底有多少种?据统计,在三百种以上。而且,不少剧种还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摇篮里继续诞生、发展,譬如,吉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转来转去转出了新剧种“吉剧”,京东大鼓丰富发展诞生了“曲戏”。现在,各地的新剧种还在不断涌现,不少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歌曲舞蹈演变成了戏曲,成为受到本民族群众喜爱的戏剧。中国戏曲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经久不衰,枝盛叶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看,就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民间性,深深扎根于本民族本地区的人民的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6.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首届电视戏曲”兰花奖”的初评和复评.观赏了近120个电视戏曲节目.其中包括晚会.专题.栏目,戏曲电视剧和艺术片以及戏曲电视(戏曲TV)等。这些节目涵盖的剧种多达35个,有京剧.昆曲.评剧.豫剧.越剧.川剧.秦腔.黄梅戏等知名度较大或者当前观众比较多的剧种.也有在当地很受群众欢迎的剧种,像山西的四大  相似文献   

7.
白字戏是在乡社祭祀赛会环境中生长的地方戏曲,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今天,祭祀演剧始终是其最主要的演出方式,而白字戏受众群的主体也始终是乡社文盲与半文盲的中下阶层。这两个方面对白字戏的传统剧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呈现出鲜明的祭祀仪式特征。其祭祀仪式性具体体现在祭祀主题、祭祀结构程式以及讲究吉祥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第六频道开播一年多了,《戏曲大舞台》这档娱乐性节目越来越受听众的欢迎。山东省统计局的收听调查结果表明,《戏曲大舞台》在频道的所有节目中总成绩排名第二,听众满意度达到了54.18%。《戏曲大舞台》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听戏、说戏、赏戏为内容。主要面向戏曲爱好者,满足听众对戏曲的多样化需求。栏目播出原则是:“凡是听众喜欢听的,就是我们要播出的。”根据听众的需求,《戏曲大舞台》以播出京剧、吕剧为主,辅之以黄梅戏、豫剧、昆曲、山东梆子、五音戏等听众喜爱的其它剧种。  相似文献   

9.
黄蕾 《视听界》2015,(1):102-104
近年来,越来越多时尚文艺节目出现,对传统戏曲造成较大冲击。电视人如何扭转电视戏曲的困境?笔者从电视戏曲节目的现状出发,探寻其发展方向和改革路径。半个多世纪以来,电视戏曲由最初的实况转播到专场录像、戏曲晚会、戏曲艺术片、综合戏曲栏目、竞赛类戏曲节目,直至今天的专业戏曲频道,走过了一个不断进取的发展历程。央视的《九外戏苑》、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洛阳电视台的《河洛戏苑》,  相似文献   

10.
张婷婷 《视听》2012,(5):50-52
收音机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戏匣子"。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笔者依稀记得,小时候在树荫下,家里年长的人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戏匣子"里播放的咿咿呀呀的戏曲节目,还不时地跟着唱上几句。戏曲就这样给笔者带来了文艺的启蒙。戏曲自诞生以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于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广播文艺有责任让她延续和发展。那么,如何做好广播戏曲节目,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呢?  相似文献   

11.
彭芙蓉 《新闻世界》2013,(11):175-176
一个剧种区别于其它剧种的重要标志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方言及由方言衍生的音乐唱腔。黄梅戏从孕育生成到发展成熟,大约经历一百五十余年,由早期的黄梅采茶歌,发展为今天的黄梅戏,并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本文从黄梅戏故乡—安庆的地域文化对其音乐唱腔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初步探讨,以加深对黄梅戏这一剧种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柳邦坤  朱彦 《今传媒》2016,(5):12-13
淮海戏是扎根于淮海地区的地方剧种,作为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过去的200多年里深受淮海地区人民喜爱,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知价值.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也频临衰落甚至消亡的危险,因此进行保护与传承发展尤为迫切和重要.淮海戏要实现传承发展,罴要探讨淮海戏的传播规律与路径,进行有效传播,这样才能使淮海戏永葆青春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粤东地方政府对地方戏曲采用了"以捐为禁"的管理策略,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于粤东各地开始正式征收戏捐。民国年间,粤东戏捐从征收形式上主要分为戏班戏捐、戏院戏捐和乡镇戏捐三种,其征收所得广泛使用于党务建设、军队建设、基础建设与公益事业等方面。粤东戏捐征收与演剧管理相辅相成,对戏班的演出带来了一定的约束,整顿改良了晚清民国时期粤东地区的戏曲生态。  相似文献   

14.
广州历史悠久,戏曲碑刻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歌舞演剧、戏场、演剧组织、社会评论、粤剧戏神华光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颇具地方特色,是戏曲研究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很早就有孝道的传统,上古帝王舜就是一个大孝子,这在早期文献<尚书>中就有记载.今天的黄梅戏 <天仙配>,原型就是汉代"董永遇仙".董永为什么能遇仙呢?因为他"卖身葬父","孝感天地".但从"孝道"发展到"孝治",是儒家学派的一种改造,是为了服务于自己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6.
梁萍萍 《新闻世界》2009,(11):162-162
我是六安市黄梅戏剧团的一名演员,1989年毕业于安徽省黄梅戏学院戏曲表演专业。参加工作以来,本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先后在古装戏、现代戏、歌舞、锣鼓书等节目中担任各种不同角色,并在导演和老师的帮助下,表演路子不断拓宽,受到观众的好评,有的节目还获得过省、市表彰奖励,为集体争得了荣誉。本人于2002年被评为三级演员。  相似文献   

17.
刘慧 《东南传播》2022,(3):74-78
当代以来,黄梅戏版、京剧版和粤剧版《白蛇传》相继被搬上大荧幕,同一题材不断推陈出新,展示出经典民间传说的永恒魅力。这三部戏曲电影通过异类视角,对人性进行深入思考:白素贞由蛇妖经“女华佗”变为人间贤妻,许仙由懦弱动摇的负心汉变为痴情刚烈的书生。黄梅戏版《白蛇传》侧重于人妖之恋的虚幻、京剧版《白蛇传》的着眼点是对残酷压迫的反抗,粤剧版《白蛇传·情》则是对尘世凡人悲婉凄绝爱情的歌咏。三部戏曲电影对“白蛇传说”的重塑,既继承传统,又有一定创新。这些不同的演绎,既是不同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综合反映,也折射出当代戏曲电影各时期美学追求、再现机制和文化认同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赵旭 《传媒》2016,(18):59-60
《走进大戏台》节目自开播16年来,共计放送900余期,地方演出累计400多场,举办30余次大型曲艺演出.节目邀请知名曲艺制作人白燕升担任导演兼策划,推动改版转型,在原有的曲艺表演、小剧种与地方戏、戏迷互动等环节上,又新增了名家访谈和专业演员比赛两个板块.改版后的节目凭借质量积攒了人气,赢得了收视率,增强了传播影响力,奠定了其在全国戏曲艺术栏目中的领军地位.该节目的运营策略有利于对今后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9.
蝗灾与戏剧     
蝗灾是古代常见自然灾害。古人应对蝗灾除了人工扑杀,禳蝗演剧是主要方式之一,禳蝗演剧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清代地方戏,而且为清中期的民间戏曲演出提供庇护,使得地方戏曲得以度过严苛的禁戏阶段,而且推动民间戏曲走向成熟,为晚清戏曲繁荣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9月22日,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黄梅戏唱腔集萃》首发式在安徽合肥举行。《中国黄梅戏唱腔集萃》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著名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徐高生主编,著名黄梅戏音乐大师时白林担任总顾问,编写人员汇集了全国知名黄梅戏研究专家和表演艺术家近30人,使该书具有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