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它具有一般新闻的一般特点,同时也有着它独到的一面。它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2.
一、播放视频《紫荆花开》第二集片段二、情景导入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相信同学们也是心潮澎湃。1997年7月1日,举国欢庆,世界目光聚焦中国。因为这一天,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就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洗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的喜庆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新华社记者的目光,再次回味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相似文献   

3.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本文再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4.
张岳 《课外阅读》2011,(3):155-155
铃声未启,乐音飘扬。一曲《东方之珠》带我们重回历史,那是一段激动人心的往事。教师平稳有力的声音引领学子再人故国风云。  相似文献   

5.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相似文献   

6.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的《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报道香港回归的优秀新闻作品,它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正>【教材概述】《别了,"不列颠尼亚"》写的是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做到客观真实与香港回归的  相似文献   

8.
陈魏俊 《语文学习》2022,(12):14-16
<正>师:各位同学,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一个重大的新闻。如果你是记者,你打算设计哪些场景来详细报道?请写出这些报道内容的视角。(教师将学生所报道的内容及视角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板书内容:师:请同学们梳理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所报道的主要场景。  相似文献   

9.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求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可以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及教学效果的评估四个方面来进行。本文以部分教师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的教学反思为例,探究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得失,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正>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1997年7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中英两国政府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为了向世界报道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题,写下了真实准确记录这一难忘时刻的新闻稿件。这篇文  相似文献   

11.
<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探索某事物或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内在动力。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可见,要让学生爱并且好语文,积极、主动、轻松、快乐、有效地学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范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激发学生对  相似文献   

12.
<正>一众所周知,《别了,"不列颠尼亚"》是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佳作。人教版将它编列在高一语文必修教材"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其之所以入选,不仅是因为其所报道的"香港回归"事件本身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还因为报道对于事件的历史含蕴的深入挖掘所酿就的意味深醇。这种意味如暗香浮动,幽韵满纸。教参编者闻香辨色,说它有"厚重感""历史的纵深感",说它是关于香港回归的众多报道中"最别致的一篇",并围绕其文味编写设列,其识见与努力俱在。  相似文献   

13.
<正>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一"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的《别了,不列颠尼亚》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中外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一般而言,新闻的价值在于时效性,但是经典新闻作品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事件的陈旧被读者遗忘,反而长久地感染着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了类似于文学经典作品的深远的影响力。这种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究竟源于哪里?这里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与《奥斯维辛没有  相似文献   

14.
香港回归之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在中学课本中是以一篇新闻报道的方式呈现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一堂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深度的优秀课例来展现这个事件,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通过情境的创设、文本的研读来深入文章、把握文本,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文本、体味挖掘作品的实践价值,并充分交流与展示,总结规律,提升阅读新闻的理论水平.最终,用另外一则学生感兴趣、和香港相关的新闻报道为依托,检验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两篇革命文化作品。在大单元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单元学习任务”的任务二,以“栏目编辑推荐作品”这一总任务为引领,通过知“情”达“理”、析文明“法”、依“法”探“理”、融“情”缀“理”四个活动驱动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抒发的深沉的情感,探究深沉情感中渗透着的理性思考,体会作者如何将情感抒发与理性表达有机结合并学会迁移运用。  相似文献   

16.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中国当代新闻名篇,其新颖的选材,独特的视角,蕴藉的情感让它在众多新闻稿件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回望百余年,屈辱尽得洗,在香港回归的重要历史时刻,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倍感激动与自豪,而此时的香港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客观而恰切地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的情感,这极大地考验着记者的智慧与驾驭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舒伯特的《摇篮曲》,让我欢喜,让我忧……初识《摇篮曲》,是上小学的时候,一位实习的音乐教师唱给我们听的,当时我就被深深迷住了!她的声音仿佛是荡漾的春水,清澈而温暖,如瀑的长发,盈盈的眸子,浅浅的笑容……我小小的心里坚定了一个理想,要成为她一样美丽的人,像她一样唱出美妙的歌!这一梦想如今已成真,我也成为"音乐的天使"——名音乐教师。当我再教学生唱起这首温馨、静谧的歌曲时,有了更深的感受,要让孩子们同我一起,感受母亲对孩子那万千的柔情,把这安详柔美的意境伸展、伸展……每当捕捉到学生们情感被触动的信息,不禁赞叹音乐直指灵魂的神奇,我也因而收获了喜悦与幸福!  相似文献   

18.
[总体提示] 一九四九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更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就于八月五日发表,在这个臭名昭著的文件里,美帝国主义既无可奈何地承认它侵华的失败,又鲜廉寡耻地诬蔑中国共产党以及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并把希望寄托在所谓民主个人主义者身上。为了驳斥白皮书的谬论,为了教育当时的一部分人,新华社于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至九月十六日连续发表了五篇论文。《别了,司徒雷登》是其中的第三篇。  相似文献   

19.
3月8日,是学生小力的生日。他是我师专毕业后教的首届学生。屈指算来,他初中毕业已有七个年头了,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大学中文系,如今应是大二的学生了吧!在我八年多的教学生涯中,担任了八年的班主任,所教的学生成千上万,但给我印象最深的仍然是小力。那是1997年3月  相似文献   

20.
别了,“线”刘军选构思:接三(4)班的班主任不久,我便发现每张课桌上都有一条“三八”线。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于是怎样消除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三八”线,便成了我工作的当务之急。经过一阵思考,我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来解决这一问题。准备: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