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效率是否提高,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掌握了多少;不在于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多大,而在于知识的教学是否“精要、好懂、有用”;不在于学习了多少篇文章,而在于能力的训练是否“务实、得法、有效”。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转移文言文教学的重心;其次,要让教学的主体——学生——真正站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上来;第三,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要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2.
正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掌握了多少;不在于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多大,而在于知识的教学是否"精要、好懂、有用";不在于学习了多少篇文章,而在于能力的训练是否"务实、得法、有效"。有的放矢,紧扣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学生如果对自己将要做的事毫无成功的把握,那就首  相似文献   

3.
高中政治课教学成败的关键问题不在于教师讲多讲少,而在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如何;不在于学生的笔记有多少,而在于学生真正领悟多少;不在于学生能否对知识结构进行简单归纳整理,而在于能否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体育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乐园,是让生命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探索的地方。它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接受技能的多少和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活动的机会;不在于教师安排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相似文献   

5.
<正>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在于教师制造出多少花样、用了多少学具、让学生进行了多少次小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去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能让学生在一种探其究竟而欲罢不能的氛围中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所以,又到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我不禁思考怎样才能上好这节课。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虽然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计算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在于教师讲了什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什么,收获了多少。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是我们教师的不懈追求,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尺。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全面细致固然重要,但如果敢于作出一些舍弃,收效有可能会大不相同!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教学中的舍与得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7.
张强云 《语文天地》2010,(11):79-80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是要关注人的教育,而这种关注,不仅仅在于学生今天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更应该关注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8.
刘地煌 《考试周刊》2014,(32):141-142
正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技法和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课改"顶层设计"的理念正在"草根课堂"中得到或多或少的落实。其实,教学的根本不在于教师向学生讲了多少,而在于教师对学生理解了多少。倘若教学指向于理解,教师的任何讲授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倾听之上。只有创造机会让学生言说和表现,教师才可能理解学生,学生才可能相互理解,教师的讲授和其他教学行为才有可靠的基础。因此,教学的本质是倾听和对话。笔者认为,激趣乐学,促进互动高  相似文献   

9.
<正>有效教学是基于现代建构主义学说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新课改下所追求的重要教学目标。有效教学不是教师用了多少教学具,讲了多少知识,其出发点与最终的归宿在于学生,要看学生学得是否有动力、有成效,是否真正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是否得到了知识与技能等的全面发展。实现有效教学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追求。而要实现数学有效教学,就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而是要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构建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以来"高效课堂""有效课堂"成为探索课堂模式的根本出发点,尤其是"问题引领式教学"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占据上风。的确,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是学生参与的有效性,有效参与的核心是思维的参与,而问题是思维的先导。我们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不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多少及教学场面如何热烈,而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真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科学课的学习重点不在于学生学了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学习方法,是否培养了科学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发展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使学生以渴望、快乐、向往的心情运用自主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技能解决学习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课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不断强化,加以引导,从细微入手,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教学理念】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搞好学习提供有计划的服务。2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架设一个合适的平台。3 教师的收获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现成的结论 ,而在于使学生思考了多少现实的问题。【教学目标】1 知识方面 :识记我国对公民存款储蓄采取的原则 ,理解储蓄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2 能力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问卷调查”的辅助和引导 ,培养学生通过教材获取和构建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自己的实践来检验教材所述…  相似文献   

13.
一堂英语课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是否能实现其设计的有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高效决定于教学知识是否饱满.内容是否有弹性。而教学知识是否饱满.内容是否有弹性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还在于是否有很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也从中感受颇深.本人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要求来设计相应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一、活动设计要服务于目标的高效实现任何活动都应该是为了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设计的。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的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4.
<正> 一、钢琴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效果的好坏不是以教师传授的知识量的多少和布置练习量的多少为尺度,而是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多少为准则。在教学中若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合作,教师的教学就成了无效的劳动。教学实践又证明,在一个班级中,尽管学生的智力水平可能是接近的,但其素质、爱好却往往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妨碍  相似文献   

15.
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精彩生成,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知识融人学生思维,指导实践。数学课练习设计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器官,把理论知识生成能力。下面是笔者听到的一个教学片段,学生回答“不确定的数”,而教者的处理引起了笔者的深思。四年级的“用字母表示数”,教完字母与数字和字母与字母相乘的简略写法后,教师安排判断练习:判断x+x=2x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16.
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教学设计是教学环节的关键组成部分,针对某一内容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有效、顺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值得研究。文章通过一则案例对初中化学"物质可分性"的教学从四个层面展开分析,得出"物质可分性"教学是以物质及其变化为核心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应前后联系,点滴渗透,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宗旨,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在于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道德知识,也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道德观念,关键是看学生是否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将课堂上接受的道德观念自觉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并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修订后的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强调: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着力改进以往思品课教学中“三多三少”  相似文献   

18.
解虹 《学子》2013,(2):67
一、精炼性——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成为主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精彩之处不在于教师提出了巧妙的问题,而在于是否激起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是否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是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权应该是学生的,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表明,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  相似文献   

20.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意识有效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在于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有效性,即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努力,促使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观察一个教师的教学劳动是否有效,不在于这个教师备课、讲课多么辛苦,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是看这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了多少进步,在相对的时间内,获得的越多,教学效率就越高,否则,教学效率就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