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率先接触、学习、宣传、提倡社会主义。他的“三民主义”正是他接触西方社会、研读社会主义之后所得出的改造中国的方案。探讨孙中山与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这一问题,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认识革命先驱为推动革命的探索与奋斗.从而认识中国最终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期,孙中山从事社会主义(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探索,原因之一是他受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中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但总的来说,其对孙中山探索社会主义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三代井田制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志士孙中山探索社会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助于孙中山走上探索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并且形成了他的一套社会主义思想。尽管孙中山受井田制的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与井田制对他产生的积极作用相比,却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和邓演达在从事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同时走上探索社会主义(非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们对未来理想社会亦即社会主义社会和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这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给今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内容的民生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土地问题和资本问题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其中"平均地权"的民生思想与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有着共同的初衷和愿望,而"节制资本"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国富民强。这对当今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先行。这主要表现在:孙中山是最早在中国宣传社会主义的先进人物,他终生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出用社会主义来赶超西方的资本主义;他最先欢迎和支持俄国的十月革命,提出“以俄为师”,走俄国式革命道路,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孙中山还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与方法作了最初的探索。重新评价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它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孙中山在经济上追求共同富裕,即创造“多数人的富”;二、在政治上,孙中山追求“全民政治”,主张“以俄为师”、“人民独裁”;三、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是资产阶级代表,但在近代中国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孙中山的思想不断进步,跨越了资产阶级的局限,以“合乎人群之需要”作为人生追求;四、孙中山将共产主义作为其民生主义的理想,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一样,几经摸索,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初叶形成的社会主义观,对后人研究和实践社会主义产生过重要影响。章通过对孙中山先生社会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内涵与特征以及与科学社会主义观的联系与惜别的探析,指出了孙中山先生对认识社会主义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孙中山社会主义观与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最早接触、研究并热情宣传社会主义的人之一。孙中山社会主义理论即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旨归是消除资本主义弊端。这一理论是20世纪初中国人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峰,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是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他创立的民生主义是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本文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置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下 ,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 ,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进行探索和研究 ,以追溯中国现代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和发展特点及其产生的主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认为,经过民族民主革命后的新中国,由于生产力极度落后,不能走欧美各国曾经走过的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立即走上消灭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道路,更不能立即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制度,而只能实行“集产社会主义”制度,即一种具有综合经济成分的民生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在如何评价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阶级性的问题上,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赞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说”在分析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和评论其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的基础上,对主题观点作出了新的论证和阐释,认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从主观表现形式上看,确实被涂抹上了各阶级的色彩,似乎是超阶级的、但从客观实际内容来看,只能是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反映了中国社会现代化中的许多深刻问题,民生社会主义所提出的问题和彰显的价值观念、发展趋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通过对民生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从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民生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持和启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对华北水务问题有独到认识,他不仅将发展华北水利事业作为实业建设计划的重要内容,而且将其作为民生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华北经常发生的旱、涝灾害,他认为华北的水务整治既十分必要,又非常迫切。为此,他提出许多具体方案: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将治水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加强对河道与港口的立体开发。孙先生关于华北水务的改革计划,对当时和后世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推动了植树造林活动;有利于促进华北腹地经济发展;引江济河设想奠定了当今南水北调的蓝图。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在考察西方社会现实、形成自己救国理论的过程中,受到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他一方面赞赏社会主义理论,吸收了一些思想形成了民生主义学说,同时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其分析虽有明显不足甚至错误,但其现实态度和独到眼光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种变化,是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缺点的认识逐渐清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国民党人在政治方面有许多分歧。蔡元培支持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孙中山则持反对的态度;蔡元培站在自由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对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表示异议,主张以和谈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把国家的希望寄托于“好人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