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国藩早做京官期间,就目睹了“士大夫司于优容苟安,榆修袂而养加步,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觉察到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败坏,且“痛恨次骨”。①他提出的救世之道是选拔人才,整顿空治。在《应诏陈言疏》中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②。他还在《应诏陈吉流》中提出了关于“转移人才之道”、“培养人才之方”、“考察人才之法”;又在《书札》、问记》、《杂著》、《治兵语录》等篇章中,总结出了“访求人才之道”、“任用人才之方”、“待遇人才之法”等一整套的人才理论和作育人才的方法。曾国藩这种以…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对于人才非常重视。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他提出了“教之之道”、“养之之道”、“取之之道”和“任之之道”等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当代我国人才培养、管理、选拔与任用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聊斋》因为蒲松龄自道的“孤愤”,其思想意义一直被评价很高,人们认为他的“孤愤”是对整个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怒,并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发愤说”等而视之。其实蒲松龄的“孤愤”实在是他的“私我”之愤,其社会性并不大。蒲松龄继承了传统君臣关系中的“妾妇之道”,不可能超越时代,在《聊斋》创作过程中“妾妇情结”占了支配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人们对曾国藩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毁誉参半,正如章太炎先生的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他因镇压太平天国.有人送他绰号“曾剃头”,又因天津教案.得了“卖国贼”的恶名。然而在清政府眼中.他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在国人的心目中,他的《曾国藩家书》可谓惊世之作。1969年,毛泽东评价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相似文献   

5.
唐代道士昊筠以老子学说为宗,自觉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美思想。他认为应当从“有”与“无”及阴阳元气的角度来阐释“道”美的特性。人如果能坚持不懈地求道、修道,使自己的生命与道合一,就不仅能长生不死,得以永恒,而且其生命本身也能达到与至道一样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论庄子文辞之"大"、"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庄子喜用大辞、奇辞的原因。认为,庄子喜用大辞乃在于庄子自身精神境界的高远,他在表达这一精神境界时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大而无当”之辞。庄子喜用大辞的另一缘由因为“大”是字宙之理,他用“大”辞是为了说明道之理或呈现道之境。庄子喜用奇辞则主要透露出他对俗世的反叛,他用奇辞标其高识,划清与他们的界限;同时他对俗世之人也抱着同情和悲伤的态度,用奇辞来警醒他们。  相似文献   

7.
在朱熹之前的先秦诸子著作里关于“文”和“道”的论述,有着各说其是的不同解释和认识,对后代的文学理论造成了很深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刘勰把“文”与“道”看作为“道”是文之根源,宇宙间一切有文采的事物都根源于“道”;唐代韩柳认为“文者,贯道之器也”;宋代的欧阳修及苏轼继承了韩柳文以贯道的思想,周敦颐倡导“文以载道”之说,逐渐打破了文与道的平衡,体现出理学家重道轻文、轻文而不废文的思想。至朱熹,他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从自己主张的理气观入手,提出了他的文学思想核心——文道观,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枝叶,“文”与“道”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思想,本文就朱熹及之前关于“文”和“道”的论述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日损”是春秋道家以“道”修身达到“无为”境界的重要途径。“清静”是一种做人和治人的原则,也是为道以“道”治国的最高境界。统治若能清康恬淡以自守,为无为、味无味、事无事,真正为“民之父母”,天下才能安定,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9.
谈左宗棠在西北植树种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左宗棠在西北植树种桑石敬仁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是清晚时期的封建大吏,也是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农民运动的“中兴名臣”。但同时左却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最重大的贡献就是粉碎了俄、英帝国主义瓜分中日新疆的罪恶阴谋,收复和保卫了祖...  相似文献   

10.
刘秀的“五提倡,五反对”.于己是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于国是为政之道,治国之道。他靠柔道夺取了政权,巩固了政权,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研究它,或能借鉴有益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