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动因、课题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把握我们所处时代为学校教育提出的深层的前沿问题,包括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传统学校文化价值的重构问题、现代学校教育改革及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问题以及学校教育中的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问题,进而确立现代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主导文化精神,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可能路径是立足于实现人自身的发展这一核心价值以及理性与人本的主导文化精神,对现存学校文化模式的非现代性因素进行反思,并以此为基础,从学校文化的整体性入手探索现存学校文化的重构机制。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们正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以相当强的力度倡导建设文化校园、和谐校园,这一命题,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握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深刻内涵,也突出了今天中国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用什么去教育我们的孩子?特别是在功利主义越来越严重地侵蚀我们校园的时候,如何拒绝庸俗,坚持操守,努力用思想、知识和精神去呼唤社会良知,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校成为一方净土,成为引领学生、引导社会前行的精神家园,这关系到当前教育与学校能否承担起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大问题。因而,建设文化校园、和谐校园,也就必然地成为复旦中学建设现代学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核心追求。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 在学校中”这一校本的概念已经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学校校本教研的思路也正和这一精神不谋而合。我们在校本教研中始终把重点放在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上,不但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使教育科研得以扎扎实实地推进,从而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实践创新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4.
学校民族精神教育如何实现科学的衔接,是一个关系到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科学性、实效性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目前学校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科学衔接的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鞠晓丽 《中国教师》2014,(17):43-47
<正>一、问题提出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和问题解决型人才。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学校,课堂教学是完成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班级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单元细胞,是学生展示自我、满足成就欲望的自主空间。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就要在班  相似文献   

6.
别尔嘉耶夫从生存论的意义上来探讨人的精神自由问题,批判因主客认识论而导致的人的被客体化。这对当前的学校教育极具启发意义,因为它可引导我们关注学校教育中师生被客体化的问题,关注生存论意义上的人的精神自由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把未来学校核心理念的总体取向定义为三个方面:1.面向未来的教育;2.数字化支撑的教育;3.教育生态圈下的学习环境。那么,未来学校的核心理念该如何阐释?我认为,应从办学宗旨、学校精神和目标愿景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办学宗旨办学宗旨是办学的主要目的和意图,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有一种使命感,体现在肩负重大的责任上。每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尽管千差万别、各不一样,但它们都必须回答两个问题:我们的学校是做  相似文献   

8.
教育民营化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它必然会影响到学校深层次的东西即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会出现并且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这样的转向:商业文化与俗文化侵蚀到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缺少了对正义和对弱势支持的因素而富于了更多的功利色彩;学校精神文化受政治化影响会减弱,但受市场主义的影响却越来越重。我们必须重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一种正义的、富于教育精神的纯洁的学校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9.
学校精神是学校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学校历久弥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对于凸现和稳定一所学校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塑造学校精神是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思想统治世界,观念先行,精神可以变物质,这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必须遵循的圭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个规律。因此,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我们社会主义学校历来把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作为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种不容忽视的“现代病”在中国大地滋生起来,它从社会传染到学校,刮起了一股享乐之风。什么“能挣会花”、“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严重地侵蚀和毒害着青少年学生。如何改变思想教育失误带来的后果,这就需要学校要坚持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一、为什么要坚持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一)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中华民族历  相似文献   

12.
办任何学校,都需要教材,农村成人学校也不例外。现根据新时期的新任务、教育要“三个面向”的精神及农村成人学校教材的现状,就教材建设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 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 (一)要贯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是中共中央提出的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建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青少年的公共精神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青少年公共精神培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公私观,加强公共关怀、扩大公共参与、增强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14.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如何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重点落到实处,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几年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创新教育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创新教育的开展,是必须以教育创新为前提和基础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贯穿、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因此,只有首先进行教育创新,创新教育才能落到实处.现阶段在中小学校推进创新教育应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正确地使青年一代过丰富的精神生活.教育一个人的本质是帮助一个人,这种帮助不只是学业上的,教育是一种精神成长,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以自身的方式完成精神成长.作为学校,必须要通过对学校自身教育行为的改造,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精神生活.做有激情的教育,有笑容的教育,有感动的教育,有德性的教育,这是我们的认识与追求.  相似文献   

16.
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精神追求。合肥市舒城路小学追求的精神就是——“舍予”。“舍予”是我们对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一种渴望,一个愿景。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能成就自己,丰富自己的教育人生,用激情演绎教育的精彩,演绎人生的精彩!唯其舍予,方能收获感动。舍予,就是舍弃、给予。这就要  相似文献   

17.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 ,江泽民同志指出 :“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我们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工作者 ,应当转变观念 ,大胆实践 ,勇挑历史重担 ,在学校教育中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放。当前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更新教育观念 ,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神圣的责任联系起来。“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 ,是注定没有希望的民族…  相似文献   

18.
大力倡导教育创新 积极推进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如何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重点落到实处,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几年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创新教育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创新教育的开展,是必须以教育创新为前提和基础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贯穿、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因此,只有首先进行教育创新,创新教育才能落到实处。现阶段在中小学校推进创新教育应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提高认识,增强教育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信心…  相似文献   

19.
教育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教育的条件,更取决于教育的内涵。学校教育的内涵是学校发展和改革的根本动因,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练市小学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着重内涵发展及学校文化的提升,进行教育创新,逐步形成我校的学校文化特色。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有机融合学校发展中,精神文化是目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物质文明是实现精神文化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  相似文献   

20.
莺飞草长、百花争艳之际,若我们的学生只能被圈养在学校的围墙之内,视力渐趋模糊于书本之间,岂不可惜? 一直以来,户外教育在我国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停滞不前.究其原因:一是现有学生评价机制仍趋于单一,学校开展户外教育活动的动机不足;二是长期以来涉及学生安全问题的处理往往权责不明,学校有难言之隐.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没有义务去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开展户外教育,实现学生精神、智能和体能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