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代散文艺苑中,曹靖华先生是一位辛勤耕耘历久不辍成就卓著的业余作者。他的毕生精力虽然主要倾注在教学和翻译方面,但那些出自他锦心绣口的华彩文章,却为许多散文爱好者所倾心,所动情。 曹靖华原名曹联亚,河南卢氏人,生于1897年二十年代,曾两次赴苏,并任教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学院。三三年回国后,主要从事教育和翻译工作。建国前,曾先后在北平大学、东北大学和中国大学等校任教,翻译了大量的俄罗斯和苏联文学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又任北大俄文系主任、教授,同时以更大的精力翻译出版了许多俄文书籍。契诃夫的《三姊妹》、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瓦西列夫斯基的《保卫察里津》、裴定的《城与年》、肖洛霍夫的《死敌》、《契诃夫戏剧集》、《盖达尔选集》等二十余部译著,皆出自他的手笔,他还编译了列宁的故事、传说,斯大林、夏伯阳的传说和苏联民间故事《魔戒指》、《蓝壁毯》等,被鲁迅称为“一声不响,不断的翻译”的翻译家。  相似文献   

2.
我于1952年毕业于华东军政大学附设在上海的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前身).毕业后到中学任教,教学之余搞些翻译工作,曾在上海出版过翻译著作《人类的起源》、《地球的历史》、《俄罗斯民间故事选集》等几本书.1957年我被错划为右派后,分到宁夏灵武县农场劳动.1961年“摘帽”后恢复工作,在灵武县中学教俄语、英语.回忆我被打成“右派”以及以后的十几年,我像荒原上的一株小草,不断地返青、枯黄.岁月留给我的是难耐的折磨、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3.
《文学教育(上)》2010,(5):157-158
近日,在日本现代诗人协会主办的2010年度H氏大奖评选中,在仙台任教的中国诗人田原以其诗歌集《石的记忆》一举拔得头筹。这是田原以日语发表的第二部诗集。颁奖仪式将于5月23日在东京举行。田原是河南省漯河市人,1990年远渡日本求学,此后在日本国立东北大学任教至今。田原2001年用日语创作的现代诗获日本第一届“留学生文学奖”。他在国内翻译出版有《谷川俊太郎诗选》等。  相似文献   

4.
2011年11月,付成波老师主编的《普通话教程》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笔者和付成波老师通过网络相识,几经交流,遂成好友。蒙付老师厚爱,笔者在出版后第一时间内收到《普通话教程》,得以先睹为快。付老师是曲阜师范大学的高才生,2003年毕业后,到济南职业学院任教,  相似文献   

5.
孟二冬,1957年1月生,安徽宿州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骨干教师。1980年从宿州师专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袁行霈教授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后分配到烟台大学任教,担任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1991年考取袁行霈教授博士生,1994年毕业后留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2001年4月至2003年3月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两年。孟二冬的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陆续出版了《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登科纪考〉补正》、《陶渊明集译注》、…  相似文献   

6.
2011年11月,付成波老师主编的《普通话教程》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笔者和付成波老师通过网络相识,几经交流,遂成好友。蒙付老师厚爱,笔者在出版后第一时间内收到《普通话教程》,得以先睹为快。付老师是曲阜师范大学的高才生,2003年毕业后,到济南职业学院任教,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翻译出版了金日成的回忆录《与世纪同行》。在这本回忆录中,金日成叙述了他的中国老师尚钺教授的一些情况——给我介绍了《资本论》的老师是朴素心,而给我介绍了高尔基的《母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的人是尚钺先生。尚钺先生是毓文中学的语文教师。尚钺先生来毓文中学任教没过几天,我们听到北京大学英文系  相似文献   

8.
《文学教育(上)》2014,(3):159-159
2013年11月,年近80岁的美国汉学家芮效卫,终于用30年时间完成了对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最后一卷《死亡》的翻译,并在日前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金瓶梅》第一次用西方语言完整翻译。芮效卫版5卷本《金瓶梅》英译本第一卷出版于1993年,如今出版的完整英译版共3000多页,4400个详细注解。  相似文献   

9.
欧洲翻译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的马丽·斯内尔·霍恩比在1988年出版了《翻译研究——综合法》一书后,2006年6月又出版新著《翻译研究的转向:新范式还是新视角?》。书中不仅回顾了西方近30年的翻译研究的各个转向,而且对西方各个翻译理论进行了评价和解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为国际译界又一次做出了建设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宣言》问世150年来,已用200多种文字出版过.除汉文外,我国目前还用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等六种少数民族文字翻译出版了这本“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产党宣言》已出版了3种民族文译本.据有关资料记载,1921年5月,李东辉(朝鲜族早期的共产主义者)等在上海创办朝鲜文印刷厂,翻译出版了一些马列主义书刊,其中就有《共产党宣言》.1949年8月,吉林省延边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朝鲜文版,该译本为32开,印数达6050册.《内蒙古日报》社于1948年翻译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蒙古文译本.  相似文献   

11.
马敖 《现代英语》2023,(2):107-110
后蜀时期(934~966年)编成的《花间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集。1982年,美国汉学家傅恩(Lois Fusek)首次将其翻译成英文并在美出版,2012年,我国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宏大工程“大中华文库”将其收录,再次出版。对《花间集》的研究历来层出不穷,然而其英译本出版40年来,相关研究数量极少。文章从副文本的角度对《花间集》英译本进行解读,总结了在翻译副文本中体现出来的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为汉语古诗词英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1994年5月《尤利西斯》这本世界奇书在中国首次翻译出版后,出版界掀起了一次不小的波澜。这并非由书的内容所致,同时出版的两个中译本引发的商业竞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文化现象成了令人瞩目的焦点。 两译本大战《尤利西斯》走俏 1994年5月份,北京的书店、书摊都摆上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金隄先生翻译的《尤利西斯》。前后不过数日,南京译林出版社由萧乾先生、夫人文洁若女士合作的译本也骤然面世。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一位传奇式的文化英雄,小时侯却因家庭经济拮据,断断续续读了不到五年的书,学历栏上只填“识字”二字。就是这位“识字”的老人,主持了中国文化重镇——商务印书馆长达数十年,还曾主持过另一中国文化重镇——东方图书馆。在此期间,他主持出版了适应时代的大量教科书、工具书,翻译出版世界学术名著,整理出版了有价值的古籍,并推出了《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丛书集成》等大型文库。他曾在多所大学任教,经他之手指导的博士、硕士不下百人,有“博士之父”之称。一代文化巨人胡适、朱经农都是他在中国公学的学生。不仅如此,这位“识字”的…  相似文献   

14.
1880年京师同文馆副教习汪风藻将英国经济学家法思德的《政治经济学提要》翻译为《富国策》出版。1896年,陈炽与朋友合作将其重新翻译后发表在《时务报》上。与原著相比,《富国策》比《重译富国策》更详尽准确地表达了原文之意,《重译富国策》在行文上比《富国策》更简洁流畅易懂,但内容删略较多。  相似文献   

15.
丘玉麟     
正丘玉麟(1900~1960),字拉因,潮州意溪东乡村人。小时在潮州城南小学读书,毕业后就读于汕头礐光中学。1921年考进广州岭南大学西洋文学系,一年后因经济困难,辍学回礐光中学任教。1923年转进北平燕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是年参加潮汕新文学团体"火焰社",还在北平与林培庐等潮籍学生成立了"觱篥"文学社。受到在燕大兼课的教授周作人影响,开始致力于潮州民间歌谣等的收集和整理,出版"觱篥"周刊,并组稿于汕头各报刊发表。1927年毕业,毕业论文题目为翻译文章《神祗与英雄》。当时是允许以翻译或者创作代替毕业论文的。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是在陈独秀的关心、支持下翻译、出版的。陈望道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陈独秀从北大图书馆借来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供其翻译时参照;当译稿脱手后,他又亲自审阅把关。为及时印行《共产党宣言》,陈独秀积极筹措出版经费。陈独秀不仅是《共产党宣言》的重要传播者,而且把《共产党宣言》作为筹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1859年,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出版了《论自由》一书。此书出版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903年,在距离欧洲遥远的中国也出版了《论自由》的中文版,由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马君武翻译出版。那么,当密尔的"论自由"在翻译成为中文,即在跨文化的迁变过程中,不同文化空间所形成的思想表达是否能够为另外一种文化空间人们所理解?本文即以马君武对密尔《论自由》的翻译为个案展开考察,试图揭示,在中国,马君武在对文本翻译过程中,由于翻译者的主观意图的原因,带来了很多"误读"。而正是这种"误读"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文本。  相似文献   

18.
黄昌成 《师道》2006,(1):6-8
李育中,1911年1月5日出生于香港。1936年为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撰文,1938年又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连续发表诗歌、报告文学、散文等。曾任广州《救亡日报》社论委员,参加广东文化界抗敌协会,在桂林接任《中国诗坛》主编。1942年,参加抗日远征军,到过缅甸,次年出版报告文学《缅甸远征记》。战后,在广州从事新闻与教学工作之余,执教于广东省艺专与市艺专。建国后任教于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1953年调入华南师范大学任教至今。  相似文献   

19.
《中文自修》2005,(7):F002-F002
梁实秋(1903—1987).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县.1903年生于北京,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这期间开始翻译和创作,发表了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26年回国后在南京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任教,同时先后主编过《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自由评论》《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等。1949年去台湾.1987年11月3日病逝。主要著作有评论集《冬夜草儿评论》《浪漫的与古典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梁实秋札记》等,还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  相似文献   

20.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4):F0003-F0003
丘玉麟(1900--1960),字拉因,潮州意溪东乡村人。小时在潮州城南小学读书,毕业后就读于汕头磐光中学。1921年考进广州岭南大学西洋文学系,一年后因经济困难,辍学回署光中学任教。1923年转进北平燕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是年参加潮汕新文学团体“火焰社”,还在北平与林培庐等潮籍学生成立了“觱篥”文学社。受到在燕大兼课的教授周作人影响,开始致力于潮州民间歌谣等的收集和整理,出版“觱篥”周刊,并组稿于汕头各报刊发表。1927年毕业,毕业论文题目为翻译文章《神祗与英雄》。当时是允许以翻译或者创作代替毕业论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