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学什么、教什么、考什么、这门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是什么?这在全面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看似已没争论的必要了.然而,只要我们留心一下近年来《大学语文》(公共课、专科)自学考试全国统一试题,就不由不让人老调重谈:这个在上一世纪经过长期争论、似乎已解决的问题,也只能眼睁睁地看它拖到我们已迈进的二十一世纪了.……  相似文献   

2.
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在体制、教学与方法上均存有一定问题,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必须在实际行动上强调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祛除大学语文教学上的弊端,着力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冯国晨 《教书育人》2007,(12):82-84
大学语文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设以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近年来,逐渐升温,逐渐普及,已蔚然成风。但是,需要研究与探讨的问题也相应多起来。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真感到有些不堪重负,顾此失彼,要讲的东西太多了,按下葫芦起了瓢。而诸多问题都牵涉到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大学语文的定位问题。去年全国大学语文研讨会召开,[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丁爱清 《现代语文》2009,(9):148-149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心就是要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教什么就是教材建设中的内容选择编排问题。从素质教育和学科特点的要求出发,确定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还是要从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定性出发,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年级基础课,成人高校文科各专业大都开设了《大学语文》,教材多借用“文学作品选讲”式的普通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大学语文》教材,但这种“文学作品选讲”式的大学语文课,是一种素质提高课,对语文能力训练不太合适,尤其使阅读和写作脱了节。笔者在给成人学生教学时,深感这样的《大学语文》教学并不适合他们。成人学生与普通高校青年学生学习特点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学习的动机目的不同。普通高校青年学生从中学升入大学,学习目的并不明确,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需要哪些技能都较模糊,往往是为学习而学习;学习动机多…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大家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把《大学语文》这门课作为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开设一学年。《大学语文》课,从开设到取消,到再次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这中间有什么原因?开设《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在哪里?这门课是否应该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一套优秀的《大学语文》教材应具有哪些特点?编好一套《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有怎样的一支编写队伍才比较合理?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部分专家、教授(以姓氏拼音为序编排)。  相似文献   

7.
(一)理工科大学要不要开设语文课?理工科大学的语文课应该讲授哪些内容?与其它大学比较应具有什么特点?这些是长期为人们所忽视的问题。最近,由于各类院校普遍增设“大学语文”课程而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心。  相似文献   

8.
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课在课程设置、学科定位、教材与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语文课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艺术创作能力,学好专业课与其它文化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考试形式可以搞好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莫云 《教师》2012,(15)
一、大学语文不能忽视工具性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具备两种功能:一是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二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就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各类高等院校开设情况来看,教师大多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弱化了工具性的训练。大学语文课时较少,和专业课没有什么联系,学生也没有什么压力,大多数教师把大学语文课变成纯文学欣赏课。因为大学语文课要求比较“软性”,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固然没有体现出来,人文性特点在短短的30-40课时之后也缺乏有说服力的效果,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大。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已在全国各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陆续地开设了.从1978年秋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动议开设大学语文课,至今已有九年.能得到如此广泛的响应,确实说明一个问题:文理渗透,培养通才,已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就大学语文来说,是文科向理科渗透,九年多来,对于渗透些什么,各家意见还没能达到一致.目前所见到的北京、上海、辽宁等地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从体例到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如河确定教学目的任务以及内容,就成为一个急待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互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凯敏 《现代语文》2008,(10):12-14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的教育功能现已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为此,全国各高校相继将其列入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应修、必修范围。然而,面对中小学已开设十二年语文课的现状,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不同而不产生厌倦与懈怠情绪,从而真实高效地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目标呢?笔者从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得出,挖掘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突出其审美性与人文性固然重要,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是全国各类高校面对非中文专业学生普遍开设的公共课,还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中文专业除外)必考的一门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该课程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学语文的教学遭遇到了困境: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愿学,老师也不愿教,课程的考核制度极不合理。我们认为,要想走出困境:首先要为大学语文"正名";其次高校要重视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建设;再次要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最后,还要限制班级人数。  相似文献   

13.
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老师说:"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语文课怎么啦!看来,语文课又该重新审视、又该自我反思了.  相似文献   

14.
在倡导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的问题引起整个社会的焦虑。语文课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无论文科、理科、工科还是艺术类学生,其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铝力都是现在学习和将来面向社会的一项工具。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有其特殊的知识背景,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比较而言,其专业学习与语言、文学关系更加密切。在对艺术专业大学生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专业背景,侧重培养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审美素质,使之与他们的专业素养相辅相成。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的原则要紧扣人文与艺术两大主题,突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以本国为主,兼顾西方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从而达到大学语文课程增强学生语文知识、文学素养,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宗旨,为专业学习、为今后继续学习和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达红 《现代语文》2010,(9):19-20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6年11月4日由教育部发起并委托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大学语文研究会合作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呼吁,应把大学语文当成大学课程里的公共必修课。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表达、文字写作、审美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当今的高校,大学语文已经被边缘化: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探其原因,对大学语文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并且要求列入必修课。这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重视素质培养的重要信号。不断呼吁的背后,说明我们大学生语文素质有待提高。究其缘由,除了不重视课程开设以外,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还不是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大学语文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语文何去何从的问题,自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发 情感上的认同、理性态度上的认同,同时也包括反思与追 表《大学语文的困扰》一文以来,已引发许多讨论。 问。如果满足于让学生获得某些人文知识或者“灌输”给在一些以此为主题的研讨会和相关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对 学生一些人文观点,大学语文无疑将丧失在人文教育中的大学语文“边缘化”的忧虑,也听到“多给中文一点空间” 独特地位。因此,大学语文理应更加注重学生体验感悟的的呼吁。不过,大学语文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固然需要外 过程,也就是说,对具体作品的品读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学科、大学语文可采取三板块教材体系、便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大学语文的性质五个方面论述了当今大学语文课的弊端和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苏历 《现代语文》2008,(2):116-116
面对当前大学生必须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而对中国语文能力却缺乏硬性要求的现状,许多有识之士发出了在大学各个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呼吁。不久前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进一步提出,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当是否开设这门课的争论还余波未平的时候,大学语文课程如何定位,又成为争论的焦点。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语文的性质长期以来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工具论,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课的任务就是进行语言知识教学,培养训练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二是人文论,认为人文性是本质属性。语文课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三是素质论,认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课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例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等。四是语感论,是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定位的不明确性,再加上始终未得到“法”的规定性,未取得“法”的保证,因而至今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中,大学语文仍末列入“正册”。特别是在各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仍存在着某种随意性、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