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淋巴癌又称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本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淋巴瘤按其细胞成分的不同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在我国,霍奇金淋巴瘤占淋巴瘤的9%~10%,是一组疗效相对较好的恶性肿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全部淋巴瘤病例的90%左右,并且近十几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患者居多,男多于女,城市高于农村。20-40岁的青壮年,正是淋巴组织非常活跃的时期,由于它的高敏感性让青壮年成为淋巴癌的高危人群。年轻人除了要避开病毒感染、环境污染外,还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补充与免疫力有关的蛋白质、维生素与矿物质等养分,防止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骨霍奇金淋巴瘤极少见,通过对4例骨首发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总结及文献的复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4例以骨症状为首发的霍奇金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的检测及文献复习.结果:(1)临床情况:4例患者分别于2008-2015年进行病理检查,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从16~33岁,中位年龄21岁.4人以无明显诱因出现椎骨疼痛为主.起病相对缓慢并逐渐加重(约半年),CT、MRI显示椎骨有破坏取病理活检,当地医院2例诊断骨结核,1例诊断骨的嗜酸细胞性肉芽肿,1例诊断骨的炎症性改变及淋巴瘤等不同意见,但治疗效果不佳.(2)免疫组化:经多家免疫组化室间重复最终结果CD30+、CD15-、CD20-、PAX5弱+、ALK-、S-100少数+、CD1a少数+、CD68-、CD3-、Ki-67不定.(3)经国内淋巴造血专家会诊提示为淋巴造血肿瘤,检查有无淋巴结病变后,进行全身检查,发现颈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活检最终确诊为霍奇金淋巴瘤.结论:骨的霍奇金淋巴瘤非常少见,形态复杂,易漏诊和误诊,诊断时注意检查淋巴结纵隔等处有无病变.  相似文献   

3.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p27~(kipl)和PC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27kipl和PCNA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NH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在5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和1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lymphoidhyperplasia,RH)中,p27kipl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p27kipl在NHL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RH,且随着:NHL恶性程度增加,p27kipl阳性表达明显下降(P<0.05);②与RH相比,肿瘤组织中PCNA明显呈过表达(P<0.05),而且PCNA阳性强度随着NHL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③p27kipl与PCNA表达呈负相关(P<0.05),且两者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免疫分型、临床分期及肿瘤原发部位等因素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p27kipl和PCNA都与NHL的发生发展有关,联合检测p27kipl和PCNA水平在对NH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结外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NHL)的临床特征 ,误诊原因 ,CHOP方案疗效和预后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4年到 2 0 0 0年收治的 18例结外NHL患者 .结果 :18例结外NHL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大 ,缺乏特征性表现 ,易误诊为受侵犯部位的常见病 .病理上有多种类型 .免疫组化检查 :鼻咽部NHL多为T细胞性 ,胃肠道NHL则多为B细胞性 .CHOP方案对Ⅰ期患者和中低度恶性淋巴瘤疗效较好 .结外NHL的预后与临床分期 ,病理分型 ,PS状态 ,LDH酶水平等有关 .结论 :反复活检和免疫组化有利于本病的确诊 ,CHOP方案的疗效与临床分期 ,病理分型有关 .结外NHL的临床特征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26例常见恶性肿瘤冰冻组织切片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进行了原位分析,以了解TIL的组成及分布等原位特征。结果显示:(1)TIL中主要为CD_3~ 细胞,其中CD_4~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Ph^1阳性、bcr/abl阳性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人.本病例则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骨髓淋巴细胞形态和数值异常、免疫学B细胞表型的高表达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均符合慢性淋巴B细胞型白血病诊断的病人,染色体检查发现细胞Ph染色体阳性,即t(9;22),经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阳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分子免疫学的发展,目前肿瘤生物疗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免疫活性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AIT,adoptive immunotherapy)是最引人注目的手段之一。AIT成功的关键是获取大量、高效、特异的具抗瘤活性的效应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作为一种继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后的第二代抗瘤效应细胞,其体外扩增后抗瘤活性较LAK强50~100倍,因此目前对其研究极为活跃。自Rosenberg 1986年成功地分离并研究TIL以来,不足十年中,人们对TIL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半相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抗中、高危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的机制。方法通过预实验确定输注最佳时间及最佳浓度,并检测此条件下加入去CD8^+T细胞和去CD4^+T细胞半相合DLs培养后细胞的凋亡率及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的浓度。培果在最佳输注时间(培养后24小时)、最佳浓度(2.5×10^5/ml)下加入去CD8^+T细胞半相合DLs进行培养,淋巴瘤细胞凋亡率(17.6±2.5)%与对照组(4.6±1.2)%及加入去CD4^+T细胞半相合DLs(5.2±1.6)%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加入去CD4^+T细胞半相合DLs的培养液中IL-2浓度显著高于加入去CD4^+T细胞者和对照组。结论CD4^+T细胞在移植物抗淋巴瘤效应中可能起着比CD8^+T细胞更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使用中,选择性去除CD4^+T细胞,可减少或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CVHD),并且不影响移植物抗淋巴瘤效应。IL-2在半相合DIs发挥移植物抗淋巴瘤效应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适用于石蜡切片的新近发展的抗体,对20例在临床病理上符合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简称恶组)特点的病例进行了其细胞属性的探讨.发现大多数病例的瘤细胞为组织细胞起源的可能性大;5例肠型恶组,其中4例瘤细胞表达 T 细胞标记,表明其应归属于 T 淋巴细胞系列肿瘤;另一例肠型恶组表达组织细胞标记,可能代表真正的组织细胞源性的肠型恶组;此外,初步观察表明除肉芽肿样型外恶组的其它三种病理组织学类型间无明显免疫组化表型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研宠物犬乳腺肿瘤发病情况及常见类型。方法:选取30例犬乳腺肿瘤临床病例用于组织病理学分析;收集手术治疗犬的完整门诊资料及肿瘤组织,记录患犬品种、年龄、肿瘤特征等信息。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镜检肿瘤组织切片,依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分类。结果:乳腺肿瘤在小型纯种犬中高发(90%),其中贵宾犬位居发病率第一(33.3%);发病群体主要为8~13岁的中老年犬(80%),未见4岁以下及15岁以上患犬;肿瘤大小影响肿瘤类型,直径在3~5cm的乳腺肿瘤恶性占比最高(81.8%)。30例犬乳腺肿瘤中包括12例良性(40.0%)和18例恶性(60.0%)。结论:良性肿瘤按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腺瘤、纤维腺瘤、乳头状瘤;恶性肿瘤由低到高依次为导管内乳头状癌、混合癌、浸润性癌,其中浸润型癌是总发病率第一。  相似文献   

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发病率高、起病快、来势凶猛、死亡率高.我国发病率为0.67/10万,在恶性肿瘤病死率中占第6位,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居第1位,未经治疗生存期仅3月.随着化学治疗的应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其他类型白血病缓解率高,但易复发,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目前认为复发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二者互为因果,复发后治疗困难、并发症多、缓解率低、死亡率高.我院自2000.7~2003.6月,对确诊复发性急淋白血病57例,分组予小剂量vp方案及中药方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发病率高、起病快、来势凶猛、死亡率高.我国发病率为0.67/10万,在恶性肿瘤病死率中占第6位,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居第1位,未经治疗生存期仅3月.随着化学治疗的应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其他类型白血病缓解率高,但易复发,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目前认为复发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二者互为因果,复发后治疗困难、并发症多、缓解率低、死亡率高.我院自2000.7~2003.6月,对确诊复发性急淋白血病57例,分组予小剂量vp方案及中药方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强度噪声暴露不同时间对雄性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暴露于85dB(A)噪声中,在不同的时间(1天、7天、21天)对大鼠CD4 、CD8 T细胞含量、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进行检测.结果:在噪声暴露不同时间,大鼠CD4 /CD8 比值与噪声暴露前比较均下降(P<0.05);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均呈下降趋势,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低强度噪声可抑制雄性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肾细胞癌(RCC)患者抗瘤免疫状况及TIL与肾癌愈后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和单克隆抗体对肾细胞癌原位肿瘤浸润琳巴细胞的构成与分布及活化进行研究,检测的TIL主要表面表标志包括CD_3、CD_4、CD_8、CD_(25)和HLA-DR抗原。结果:(1)RCC患者肿瘤原位TIL以·OT细胞为主(CD_3 ),其中CD_8 细胞明显高于CD_4 细胞,其CD_4 /CD_8 比值与RCC临床分期成负相关。(2)在肿瘤原位,有部分表达活化标志CD_(25)或HLA-DR抗原T细胞存在。(3)RCC患者其TIL在瘤组织中呈弥散状分布。结论 肾癌TIL反映了肾癌患者局部抗瘤免疫状况,且与分期负相关,可做为肾癌愈后的客观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FFZY)对EAC荷瘤小鼠的抑瘤效果及脾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6组,除空白对照外,其余各组小鼠于右腋窝皮下接种瘤细胞0.2ml/只。种瘤后第一天分别用高、中和低浓度的复方中药溶液灌胃,每次0.02ml/g体重,1次/d,阳性对照组用香菇多糖溶液灌胃,4.255ug/g体重,1次/d,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0.02ml/g体质量,1次/d,连续10d。取脾脏标本,测其脾系数;用MTT法测定脾淋巴细胞增殖率。[结果](1)荷瘤小鼠脾系数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中和低浓度组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其中以高、中浓度为明显。(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中和低浓度组能明显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增殖(P<0.01),阴性对照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较空白组低(P<0.05)。[结论]复方中药能提高EAC荷瘤小鼠的脾系数以及脾淋巴细胞转化率;3种不同浓度FFZY用药后均可使肿瘤生长减慢,提示复方中药可能通过提高EAC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的转化率而达到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突出了输入和输出的惯例在描述信息内容方面与一个计算的动态性相对立的重要性 .Wolfram在许多的文章中都提到的将细胞自动机分为四类的方法 ,其中有关增长率的建议的一种自然的形式化并不能给出对所有的细胞自动机进行分类的方法 :对任意的有理数p ,q(p ,q≥ 0 )且满足p +q =1 ,存在一个细胞自动机Ap,q它在第三类中的概率为p,在第四类中的概率为q .还构造了一个以logt的速度 ,而不是以常数速度单调递增的自动机 .它们均不能用该方法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分子免疫学的发展,目前肿瘤生物疗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免疫活性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AIT,adoptive immunotherapy)是最引人注目的手段之一。AIT成功的关键是获取大量、高效、特异的具抗瘤活性的效应细胞。肿瘤浸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新型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抑制剂丁烷硒啉(BS)对小鼠免疫系统及肿瘤发生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创新点:实验室自主设计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抑制剂BS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探究。方法:将24只体重为18~22g的正常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BS低、中、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动物。于接种小鼠肝癌H22细胞(1×106个/只)后第2天开始给药,给药剂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组(5g/L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灌胃(i.g.),每日一次(q.d.));BS低剂量组(90mg/kg,i.g.,q.d.);BS中剂量组(180mg/kg,i.g.,q.d.);BS高剂量组(360 mg/kg,i.g.,q.d.)。每天观察小鼠状态,连续8天。结论:BS通过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活化来抑制肿瘤增殖。BS能够通过下调体内肿瘤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提高小鼠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下游细胞因子的分泌。在HepG2和BEL-7402细胞中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通过抑制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STAT3)磷酸化,BS处理后PD-L1表达水平降低。综上所述,BS通过STAT3途径降低PD-L1表达,从而产生促进免疫应答的作用,抑制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雏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后盲肠扁桃体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发展规律,用实验室保存的IBDV毒株感染19日龄雏鸡,分别在感染后0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192 h取盲肠扁桃体,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盲肠扁桃体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在IBDV感染24 h,盲肠扁桃体淋巴小结内淋巴细胞开始出现坏死凋亡;IBDV感染48~72 h,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区淋巴细胞大量减少,空泡化程度严重;IBDV感染96 h,盲肠扁桃体固有层弥散淋巴组织区和淋巴小结内空泡减少,淋巴细胞增多;IBDV感染120~192 h,组织结构开始恢复正常形态.由IBDV感染造成的雏鸡盲肠扁桃体的损伤在感染72 h后最为严重,96 h后开始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硼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毒性作用,以及对其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选用2月龄清洁级Sprague Dawley(SD)雄性大鼠,无菌分离脾脏淋巴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组,分别在淋巴细胞中添加0、0.1、0.2、0.4、0.8、1、2、4、8、10、20、40、80、100mmol/L的硼酸,处理24h后,MTT和Cell-Counting Kit-8法检测硼对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细胞毒性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Ⅲ组淋巴细胞抑制率显著降低(P0.05),增殖率显著升高(P0.05),而试验Ⅹ~I组淋巴细胞抑制率极显著的升高(P0.01),增殖率极显著的降低(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试验Ⅲ组淋巴细胞增殖率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而试验Ⅺ和Ⅻ组凋亡率均极显著升高(P0.01),增殖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添加0.4mmol/L的硼酸对淋巴细胞没有毒性作用,可以显著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当添加量达到20mmol/L时,则对淋巴细胞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提高淋巴细胞的凋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