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是对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他们自身家庭亲密关系和对家庭适应性的相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四川师范大学230名大学生。研究主要探讨三个方面:(1)人格特征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的相关关系。(2)家庭亲密度、适应性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适应与焦虑具有预测性。(3)怎样做能够使大学生的人格结构更完善。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能存在的关系,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淮北师范大学4个年级282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但在性别、年级上存在一定差异。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主要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进行调查,旨在为今后有关这部分青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流调中心儿童抑郁量表以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对776名初一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初一学生抑郁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有33.29%的学生抑郁症状比较明显,且女生的检出比例显著高于男生;初一学生中家庭亲密度以缠结型居多,家庭适应性以僵硬型居多;抑郁得分随着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提高而逐渐降低,且抑郁症状明显的初一学生中,其家庭类型以“僵硬-松散”型居多。  相似文献   

5.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是家庭环境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257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探索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越高,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就越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用问卷法考察300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分布中,延缓状态占45.0%,扩散状态占29.2%,获得状态和早闭状态分别占10%左右;2.在自我同一性状态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同时在年级间表现出发展趋势;3.适应性与自我同一性获得总体得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亲密度与自我同一性早闭总体得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针对核心家庭采用FACESII-CV和SCCS量表进行共卷调查。所谓核心家庭,又叫健全小家庭,指被调查者(青少年)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成员均为直系亲属。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较高,个体差异较大,城镇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要好于农村大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无影响;亲密度和适应性对自我和谐及因子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初中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特点、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我们从河北省石家庄市随机抽取1所普通中学的190名学生,其中男94名,女96名.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评,并进行有关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初中生的家庭亲密度表现突出,而适应性表现不足.男女初中生在家庭的亲密度、适应性上没有差别.初中生家庭类型分布均衡,平衡型家庭所占比例最大,中间型次之,极端型最少.初中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其中女生比男生更易产生恐怖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亲密度、适应性以及总分均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345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人际信任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来探讨初中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人际信任、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性别在各量表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2)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与应对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人际信任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间呈显著的负相关(.3)家庭适应性对应对方式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亲密度对人际信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宁夏大学学生进行家庭亲密度与社交焦虑关系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在性别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实际亲密度在城乡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社交焦虑有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在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间的作用机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31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发现,身体健康状况差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与孤独感,家庭关系破裂的大学生家庭亲密度较低;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家庭亲密度与孤独感之间存在负相关;家庭亲密度、孤独感对抑郁情绪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孤独感在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认为,无论是直接调节抑郁情绪还是通过孤独感间接调节抑郁情绪,家庭亲密度对抑郁情绪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宿舍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宿舍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16种宿舍类型中,平衡型宿舍所占比例最大,约为55.7%;中间型次之,占25.7%;极端型最少,占18.6%。2.宿舍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3.宿舍实际适应性和理想亲密度对大学生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显著(P<0.01)。因此,大学生孤独感与宿舍亲密度和适应性有关,用宿舍实际适应性和理想亲密度能够预测大学生孤独感。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今我国的主流家庭——核心家庭的90后大学生采用FACESII-CV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的实际亲密度和实际适应性发展失衡,实际亲密度显著提高而实际适应性显著降低;在不满意度上,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有明显的不满意;在实际亲密度上,城镇大学生要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父母高文化的大学生要显著高于低文化的大学生。促进青少年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家长、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予以重视,才能尽最大可能实现人与人之间发展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以425名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文采用SCCS和FACESⅡ-CV以及SPSS分析方法,探讨了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家庭亲密度的基本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与自我和谐度、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程度、自我刻板性程度均呈现显著负相关,表明大学生家庭亲密度越高,则自我和谐度越高,而且不同类型家庭亲密度对自我和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四川省乐山市职业高中女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家庭亲密度、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乐山某职中的2014级学生的积极情绪、家庭亲密度以及自我概念相互关系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家庭关系分布中,松散型占约55%,缠结家庭与亲密家庭约20%;积极情绪与家庭亲密度、自我概念在专业这一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积极情绪与家庭亲密度、自我概念三者在学生成绩上的差异极其显著;职高生的积极情绪与家庭亲密度、自我概念的发展三者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P0.01)。研究表明,增强职高生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有助于积极情绪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学校适应量表对93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总体上,农村留守家庭所属中间型和极端型比例过高,家庭“松散”和“僵硬”问题突显;(2)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水平不高,非留守儿童在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上的适应情况显著高于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在学校适应和同伴关系适应上显著高于留守儿童;(3)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具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据此,可以通过培育家庭亲子关系、重视家庭经验习得、增强父母教育卷入等方式完善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进而促进其学校适应。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中学生的家庭亲密度与气质类型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调查了中学生的气质类型及其与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状况,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发现:(1)初中生的家庭亲密度显著高于高中生的家庭亲密度,特别是在集体活动这一维度上,初一学生与家庭成员集体活动最多;(2)黏液质的中学生家庭亲密度最高,而抑郁质的中学生家庭亲密度则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家庭集体活动、互动维度上,黏液质中学生家庭亲密度显著高于抑郁质。但在民主—关系维度上,抑郁质中学生体验到的家庭亲密度最高。  相似文献   

18.
1问题提出 厦门市湖里区现总人口73.6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9.2万人,外来人口54.4万人。外来人员是户籍人员的近3倍。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特区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相应地给城市管理、治安、计生、文化建设等带来一系列压力,特别是在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上压力很大。  相似文献   

19.
主要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特征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与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2)男生内外向、精神质上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而男女生在神经质、掩饰性上得分无显著差异。(3)内外向与人际关系呈显著负相关,而神经质与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4)专制型与精神质、忽视型与精神质、忽视型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而忽视型与内外向呈显著负相关。(5)人格特征在家庭教养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家庭的关系突出表现在 :母亲的文化水平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正相关 ;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的乐群性显著正相关 ,与大学生的创造性负相关 ;父亲的情感温暖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的影响是不同的 ;现代型父母拥有养育子女的现代意识 ,其子女具有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