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大数据时代,拼凑裁剪的片面事实、虚假新闻让网络空间治理的难度加大。2019年4月1日,阿里巴巴发布AI"谣言粉碎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遏制社交媒体和网络新闻中谣言的传播,为网络谣言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网络谣言传播现状出发,结合AI"谣言粉碎机"的原理和效能,探究其对网络谣言传播路径的影响,分析痛点并提出对策,助力网络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谣言作为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近期闫德利“被艾滋”典型网络谣言案例,旨在探讨网络谣言的一般传播模式和过程以及主流媒体在谣言初发期、谣言持续期、谣言消退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政府网站中的电子政务版块系统完备,但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一部分政府网站关于突发事件的消息确认和谣言澄清却很滞后。本文以西安针扎事件为例,通过分析西安地区针扎事件发生后陕西政府网和其他网络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探讨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谣言时的具体情境,并提出了政府网站在应对网络谣言时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金霞 《报刊之友》2013,(10):58-59
新媒体环境下,民众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比例越来越大,信息的传播的自由性也导致网络上大量“谣言”的泛滥,尤其是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下更为严重。主流媒体对于网络谣言需要有新的应对方式,了解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特点,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应对网络谣言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欣 《新闻前哨》2004,(5):15-16
去年的“非典”,使人们重新开始关注我国媒体的公信问题。公信力并不是一个一夜之间可以建立或改变的指标,它的沉落或提升都不在一夕一朝。如何有效提升我国媒体的公信力,其主要的提升路径有哪些,这些问题应该被持续地思考。 一、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公开有利于公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用户通过  相似文献   

6.
林木棋 《东南传播》2012,(10):176-178
本文以2011年8月份网络上出现的伪"国税47号公告"为例,阐述了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新闻报道和政府部门公信力的影响,指出对网络信息,媒体要恪守新闻真实的原则,政府部门要及时澄清谣言树立公信。  相似文献   

7.
“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体在传送信息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功能,从政治、经济、文化、审美及自身利益价值等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层层把关、筛选与编码,从而决定最终面向受众的新闻信息内容,并通过发出的新闻信息影响受众。因此,在传统媒体运作过程中,“把关人”的作用极其重要,体现出权威性、规范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2012年3月中旬,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无端编造、恶意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并一度引发公众对真相的探寻。当月30日,该谣言以6人被依法拘留、16家网站被关闭而宣告粉碎。这不是第一起网络谣言,也可能不会是最后一起。抵制网络谣言,激浊扬清,用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客观有力的报道安定人心、稳定局面、凝聚力量,将是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党报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自觉肩负好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之下,网络谣言事件愈演愈烈,主流媒体凭借其权威性与公信力应该在治理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特定的作用与功能。但是在社会转型期,网络谣言呈现出越来越多新的特点,加大了对其治理的难度。2016年春节期间发生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的网络谣言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主流媒体在应对该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缺失现象,这些缺失正是很多学者所忽视的一个问题,应及时反思、总结经验,笔者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几条主流媒体应对网络谣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郭宇辉 《东南传播》2023,(12):110-112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泛滥,网络社会面临着虚假信息的困扰。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主流媒体通过推进事实核查新闻,扮演打击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角色。主流媒体的事实核查新闻,具体包含“编辑事实核查”“新闻真相调查”“事实核查新闻”三类实践模式。网络化社会和网络社交媒体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温床,当前主流媒体应对网络谣言逐渐陷于困境,发力阻碍及实效存在不足,建议大力发展事实核查新闻,开发高效的应对机制或平台,构筑事实核查新闻的信任基础,以网民路线为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11.
楼旭东  李斐 《今传媒》2012,(7):18-21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一般受众的信息传播地位,尤其是博客、论坛、微博等的兴起,为受众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平台,同时,网络信息量呈爆炸式的增长。然而网络谣言也应运而生,各式各样的网络谣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网络谣言的内涵入手,揭示其特征,梳理其形成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力图对遏制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构建文明网络生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电视主流媒体要有效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前提是要积极实现"三个转变":一、从"第一时间"向"第一深度"的转变。新形势下,时效性不再是传统媒体独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张晅 《新闻世界》2012,(1):100-101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新媒介(互联网、手机)赋予了公众在信息传递上的开放性传播特点,无从证实的新闻、诽谤流言、假情报、天花乱坠的广告承诺,使得因特网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的错误信息,并在同一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2010年初的山西“地震门”事件使我们对有关网络谣言传播的现象进行反思。本文将从媒介环境、传播方式、传播者、受众等方面梳理阐述研究者们针对网络谣言盛行现象的揭示与反思。  相似文献   

14.
詹勇 《中国广播》2012,(5):79-79
日前,网上一度盛传的“江苏地震”“河北保定出现非典变异病毒”等消息,相继被证实为谣言。发人深思的是,这些谣言尽管事后看起来“假得不能再假”,依然有着可观的网上转发量,甚至在个别媒体添油加醋地报道下导致恐慌。一些谣言之所以逃过了人们的常理辨别系统,  相似文献   

15.
金波 《中国记者》2012,(5):39-40
果断快速行动止谣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在以互联网传播为特征的现代舆论格局中,仅仅做个不信不传的“智者”是不够的;鉴于谣言网络传播的严重负面后果,必须果断快速处置,让谣言止于行动.  相似文献   

16.
谣言,因其具有的模糊性、攻击性等特点很容易给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冲击,也因其经常针对社会热点而发,所以极容易引发社会关注而成为舆论焦点。本文以搜狐网的"谣言终结者"为例,对该栏目所涉及到的谣言及其证伪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治理网络谣言应该以了解谣言滋生的社会环境为前提,以构建良好的社会信任为基础,将辟谣与公众举报相结合,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一些地方传统媒体,人们不难发现其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远远不如高端主流媒体,有的地方传统媒体在面对网络舆论事件时往往被“牵着鼻子走”,大多转载援引高端主流媒体的报道,有的甚至完全失去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已经从组织化生产转入社会化大生产,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员,新闻事件像戏剧一样跌宕起伏,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后真相时代下,似乎新闻真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的情感和舆论。由于没有一套适用和规范的审查机制,自媒体信息没有经过审核即发布,假新闻在网络中广泛传播。有的主流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跳过核查新闻这关键一步,导致假新闻持续扩散,从而增加信息的不可控性、易变性,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损害了公信力。因此,严格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提高新闻的整合效率,强化新闻公共服务功能,建立新闻事实核查机制,提高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及时正确地引导舆论,才能重建主流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五袋毒奶流入天津市三家超市.导致2人死亡.另1人据说已是脑死亡。两天后此案告破,同时.一场政府的即时“危机处理”,迅即展开。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毕竟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拥有,而从拥有变成"麦霸"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有超凡的实力和超强的唱功。如果评说当下的网络新闻、论坛帖文和微博信息,恐怕以下几个词是我们首先想到的:浩如烟海、众声喧哗、鱼龙混杂、真伪难辨。我们陷入对互联网又爱又恨的矛盾、纠结之中。难道真的就只能深陷这种纠结中吗?我们能否拥有一个干净、纯粹、宁静、健康的网络环境呢?该由谁来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