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的本质属性是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和行为的自主自觉性,道德的基本定位是人(主体)通过行为(实践)而显现的一种品性,据此对道德作出的界定可称之为“主体品性说”。主张“社会规范说”的权威性《伦理学》关于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的论说,可以用来证明主体品性说的正确性,还证明了“道德是……行为规范”的界定是不合逻辑、不能成立的。对道德释义“纠偏归正”,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五行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产生一种令人敬畏和神秘的意向,被称为中国古代思辨理论和行为模式的理论,“是中国人的思想律”。“五行说”之所以有如此魅力,与五行说来源有极密切关系。关于“五行说”原始含义,论述众多,本文从母系氏族时期“鱼”的“图腾崇拜”观念沉淀延伸,着重分析“鱼”与“五”在音、形、义方面的历史渊源,探寻“五行说”的原始含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促进社会道德进步和人的道德完善的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的伟大实践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只是社会变革时期所产生的阵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五爱”、“三德”,努力提高公民个体的道德水准,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才能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4.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位或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振兴的需要和标志,而且是道德主体自己健康生存、全面发展、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和标志。道德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人(主体)通过行为(实践)而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道德的本质属性是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和行为的自主自觉性,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升主体的道德品性。道德品性的养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和环节:努力学习,提高道德智慧;经常自省,增强道德信念;重在实践,操守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理论界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三种:一是纵向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在现实中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形成“继承发展说”;二是横向研究,以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为横切面进行研究,认为社会主义发展是由多种动力共同推动的,形成“合力说”;三是系统研究,将前两种研究合二为一,认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形成“系统动力说”。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有一句名言,他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不一定说。”“说”与“做”这两个字一换位置,马上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做事态度,让人回味无穷。这种由于字位置的互换,意思也随之发生微妙变化的语言现象,叫“易位”。  相似文献   

7.
俞平伯的“钗黛合一”说既包含有道德的、历史的尺度,同时,又溶入了美学的尺度。从道德的、历史的角度看,“钗黛合一”是一种错误主张;但若从美学角度分析,这一观点有着相当的正确性、深刻性。因此说,“钗黛合一”说应当是一种美学评价,尽管,这并非俞平伯的本意。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余秋雨现象”点击为“云游”说、“媚俗”说、“流氓”说、“硬伤”说、“滥情”说、“帮闲”说等“六说”,对其褒贬意见分类予以述评,以认识余秋雨其人其文,窥见当今学界景况之一隅。  相似文献   

9.
何谓“实话实说”?就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说,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其特点是字字句句皆有出处,容不得任何夸张与想象。而“避实就虚”却并不要求一字一句皆有出处,它追求的是妙语连珠与妙趣迭出。事实也表明,这种看似虚幻的“说”法极富表现力,常常能使人“避实就虚”,极方便地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0.
蓬莱何时成为行政地名问题目前主要存在“西汉说”和“唐朝说”两种观点,其中“西汉说”占据上风。针对“西汉说”的缺陷,文章从实物和文献资料的结合入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认定“西汉说”证据不足,缺乏说服力,难以成立。最后得出结论,蓬莱作为行政地名始于唐朝初期,从而支持了“唐朝说”。  相似文献   

11.
1 关于文题中的“说”《爱莲说》是一篇“说”文。这种文体的文章 ,可说明 ,可记叙 (叙述与描写的总称 ) ,可议论 ,还可抒情。那么 ,《爱莲说》一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文体特点的呢 ?文章开篇写道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水里的和陆地上的草本花和木本花 ,可爱的当然“很多”。这一点不说也明。所以这不是说明 ,是概述 (叙述的一种 )。文章接着说 :在这么多可爱的花中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前两点不说时人也都知道 ,所以作者在这儿只作简述。后一点则需要说一说了 ,说一说才叫人明晓。因而 ,这是说…  相似文献   

12.
一、道德环境的界定 对于“环境”,新华词典有两种解释:一是周围的地方;二是所处的情况和条件。二者都是相对于主体来说的,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中心事物有关的环境,离开了环境的主体也就无所谓环境了。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它服务,具有历史性。根据对“环境”和“道德”所作的定义,道德环境应是影响主体道德行为选择和品性养成的主体自身以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组成的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外部空间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陈卓 《高教研究》2007,23(3):4-8
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关系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与传统理念和主流话语中的“三因素说”大相迥异的“两因素”说在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因素”说把实在论和价值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淆起来。要使教育真正行之有效,不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采取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做法,而应当在肯定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同样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寻求双方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在“神韵”说的理论体系中,王士衤真强调视觉画面的营建,而不主张对主体的情感作直接全面的陈述。对诗歌情景关系的解读,呈现出一种从时间到空间、再从空间到时间的反复运动状态。这种时空互渗现象构成了情景关系的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15.
“说学”一词是受对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的教研活动方式-“说课”的启发提出来的。课堂教学中的“说学”,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对获取知识的过程(包括获得知识及获取知识的方法与体验等)进行反思并加以表达。本文对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实施“说学”活动的内容、意义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认知心理学、反思性学习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的基本操作模式。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实施“说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以说促思,以说促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口头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绩,而且能有效地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尊本重教”、“通经致用”是其治经治学的基本宗旨。从这一宗旨出发,他一方面继承孟子的“返本”思想和“养气”学说,另一方面则发扬了荀子“教化成性”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尊崇传统道德即“法先王”的前提下,他也肯定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因时变革”的必要性,因而阐发了荀子“法后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余秋雨现象”点击为“云游”说,“媚俗说”,“流氓”说,“硬伤”说,“滥情”说,“帮闲”说等“六说”,对其褒贬意见分类予以述评,以认识余秋雨其人其文,窥见当今学界景况之一隅。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德育的概念 在讲“德育”之前,笔者想先谈谈对“道德”的理解。有人说道德即规范,指外在于人的知识;有人说道德即德行,指内在于人的品德、品质(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笔者认为要理解“道德”,首先得溯本追源,“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指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指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因此,所谓“道德”,是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外在于人的社会规范,也包括已经内化于人的德行。  相似文献   

19.
刘新会 《云南教育》2007,(11Z):41-42
大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想必会发现一种特殊现象:当我们表达某种含义时,有时不从正面着手,而从反面或侧面人手进行阐述,如当你要鼓励某人去做某事时,通常说:Why not do it?为何不做呢?其实是赞成某人去做。英语中这种“正话反说”结构较为常见,为便于学习掌握,笔者现将其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0.
董菁 《湖北教育》2004,(17):39-40
“说课”是教学交流的一种形式,时下,有不少老师不知如何“说”,也不知哪一种“说”法好一些,笔者带着与大家一样的兴趣,走进了“说课”的天地,对“说课”的艺术进行了一番探索。这里,我以小学数学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谈谈“说课”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