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卦剑狮”是闽南和台湾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辟邪物,它是受中原文化影响,并在福建闽南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民间图式。它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多种元素,极具闽南地域文化色彩。台湾的八卦剑狮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闽南八卦剑狮图式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既显示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闽台民间艺术同根同源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2.
“大神尪”傩舞是我国傩文化在闽台遗存的一种独特祭祀仪礼,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闽台“大神尪”傩仪是联系人与自然的文化表达范式,有其迥异于其他地区傩舞的艺术特点;“大神尪”傩舞形态背后蕴涵着闽台文化区的舞蹈文化特质,具有维系民族文化认同、反映我国傩文化发展的世俗化趋势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闽台木版年画表现出其特有内涵与外延美的艺术风格,从求“真”的艺术观念出发,所表现出的艺术语言、地方特色被称为南方年画的代表,带着浓郁的闽南乡土气息的年画,是它美学价值之所在,体现了闽台传统积淀和历史文化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的“旧艺人”改造运动使一大批民间艺人实现了思想文化观念的更新并登上了文艺的“大雅之堂”,在此过程中,民间艺人与革命文艺工作者之间形成了互动合作的良性文化关系。改造后的民间艺人的艺术活动既实现了从旧文艺到新文艺的创化,也推动了农民对中共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民间艺人艺术行为的农民性与民间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闽台古厝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宝库中精彩而辉煌的组成部分,以闽台传统古厝装饰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从装饰艺术语言、装饰内蕴和装饰艺术文化题材几个方面诠释闽台建筑装饰艺术所蕴含的内在文化精神,为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闽台建筑装饰艺术提供启示性元素。  相似文献   

6.
“孟姜女”调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小调之一,其在闽台地区的传播与变异的过程中,与闽台民歌、戏曲相互融合、消化,成为闽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闽南民间小调.本文通过闽台民歌“五更鼓”与“孟姜女”的渊源关系,研究其与闽台民歌和戏曲音乐相互交融中发展变异的特点,进而认识闽台音乐的文化地域特色和审美习惯.  相似文献   

7.
闽台区域文化与闽台民间美术既是一种相互关系又是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针对复杂多变的民俗美术事象,我们提出了艺术文化域、艺术文化层和艺术文化史的三维文化空间,并以此厘清闽台民间美术研究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闽台百姓以大米为主食的食俗惯制以及琳琅满目的大米副食品,展示在日常食俗、婚丧喜庆、各种岁时节日活动中。闽台“米食文化”亲缘性主要有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的成因;闽台一家,同风共俗,这是闽台文化亲缘性和认同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闽台文化包括闽台地区各兄弟民族的文化。闽台文化渊源深厚,但台独分子在历史、文化、思想和教育等领域的“文化台独”活动也日益猖獗,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祖国统一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在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面前,福建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进一步加强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反对“文化台独”,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0.
闽台百姓以大米为主食的食俗惯制以及琳琅满目的大米副食品,展示在日常食俗、婚丧喜庆、各种岁时节日活动中。闽台“米食文化”亲缘性主要有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的成因;闽台一家,同风共俗,这是闽台文化亲缘性和认同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闽台闽南方言“称赞词”是指闽南方言中对人的优点表达喜爱、表扬或赞美之情的一类词,即与闽南方言词“阿咾”表达的意思相同。这一类词体现出浓厚的闽台文化特征,很值得研究。本文主要从称赞词的闽台文化特征的阐释、词类划分和语法特点来研究闺台闽南方言称赞词,以便对闽南方言文化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闽台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闽台文化是指生活在闽台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它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富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本文就闽台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作初步的探讨。 闽台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古人类学家证明,距今3万年前的台湾最早古人类“左镇人”和稍后一些的“长滨文化”的主人都是从大陆经福建迁入台湾的。考古发掘也证明,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大岔坑文化、凤鼻头文化遗址的中下层的遗物和同时期福建壳丘头文化、昙石山文化遗址的遗物在造型和类型上有不少相似之处。青铜时代,闽台之间的文化联系更加密切,同一时期的考古发现均属于以几何形印纹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3.
阐述闽台木偶艺术是两岸民众的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融入创意产业的价值。文化产业的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是传统民间美术在当代实现转化、发展与创新的一条新途径。因此,在现代新潮艺术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应面对市场,突出闽台木偶特色优势,将其文化资源通过创意产业的创新、开发转化为新的创意理念和新的运作机制,建立健全闽台木偶产业链市场体系,促进两岸木偶造型艺术多样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随葬明器“镇墓俑”的一个重要类别,镇墓兽是最能体现古人“打鬼驱邪”丧葬文化观念的明器雕塑艺术。在明器雕塑史上,镇墓兽发展至盛唐时期,其造型风格已趋于成熟。盛唐镇墓兽镇墓驱邪的功能之所在,是与其造型形象的每一部分紧密相连的。因而,对盛唐镇墓兽典型形象的造型展开分析解读,探讨其镇墓驱邪的原因和内涵之所在,并对其“狮形”、“有翼”的形象特征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对于我们全面把握古代明器雕塑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闽台文化包括闽台地区各兄弟民族的文化。闽台文化渊源深厚,但台独分子在历史、文化、思想和教育等领域的“文化台独”活动也日益猖獗,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祖国统一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在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面前,福建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进一步加强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反对“文化台独”,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6.
本刊2006年第1期起将陆续推出三个重点或特色栏目,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研究”、“闽台区域研究”、“广义修辞学研究”(“修辞学大视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研究”着重结合当代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最新发展动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新理论、新实践等的研究。“闽台区域研究”是原“闽台关系研究”专栏的延续,大凡闽台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  相似文献   

17.
闽台两省位于台湾海峡两岸,有着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发现证明,早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着。古人类所创造的旧石器文化,是闽台地区最古老的文化,也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台湾发现新石器之后,1929年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到台湾调查高山族(当时称为番族)时,在台北圆山发现新石器与陶片;1934年以后,林惠祥教授在福建一带又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石器、陶片等文物;1951年,林惠祥教授在福建龙岩发现一件疑似旧石器。福建最古老旧石器,应为1989年曾五岳、尤玉桂等人发现的莲花池山遗址石器,距今4~8万年。接着应为2.5万年前的台湾“左镇人”和1.5万年前的“长滨文化”。1万年前福建的“清流人”、“东山人”、“甘棠人”是1987—1990年发现的。 闽台地区有了古人类,就必然创造出文化来。闽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的存在,充分证明:远自4~8万年前,闽台文化就已产生,它的存在、发展,成为今日闽台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刊2006年第1期起将陆续推出三个重点或特色栏目,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研究”、“闽台区域研究”、“广义修辞学研究”(“修辞学大视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研究”着重结合当代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最新发展动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新理论、新实践等的研究。“闽台区域研究”是原“闽台关系研究”专栏的延续,大凡闽台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历史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依托优势学科和人才资源,闽台缘历史文化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平台围绕“闽台历史文化知识库”“闽台移民路线虚拟仿真实验”“清代闽台对渡与两岸文化交流虚拟仿真实验”及“闽台缘线上讨论区”4大模块进行资源开发和课程设计,构建全方位、高水平平台共享体系,旨在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新信息技术的文科应用、历史知识教学与历史创新实践的有机整合以及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说“剑”     
艾荣荣  张飞 《现代语文》2010,(1):144-145
本文从《说文解字》出发,对“剑”字展开了论述,一方面通过对比“剑”的异体字进而提取其最初制作材料的相关信息,同时分析“剑”与“刀”的异同;另一方面从“剑”的名称及各本文献记载出发,考释“剑”的来源;最后结合文献记载、文学作品及日常生活阐述“剑”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