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指通过设置和实施课程将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达到什么程度,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设置和实施课程要达到什么教育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哪些发展.  相似文献   

2.
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指通过设置和实施课程将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达到什么程度,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设置和实施课程要达到什么教育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哪些发展。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主要是靠课程来体现的。个人的遗传素质所提供的条件和可能性能够在什么程度上转化为现实,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能够达到什么程度,与他所学习的课程有极大的关系。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来组织进行的,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因此,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它与学校教育目标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但较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更为具体,且因为不同课程设置在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课程的培养目标较之学校教育的总培养目的还有阶段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教育目的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外历史上先进的教育学论,从中国国情出发,创立崭新的符合中国国情对各类教育都有适用的教育理论,并身体力行地执着于教育前沿的实践和探索,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培养有高尚人格的“有农夫的身手、科学家的头脑、改进社会的精神”的人的教育理想,创造着一种“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困难教育”、“战时教育”等教育理念,也就是为了用最优质最适合的教育培养强健和优秀的国民.勇敢和智慧的学生,  相似文献   

4.
永恒主义学派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教育目的就是要发展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 ,把人培养成人。因此 ,在教育上要求学生接受传统方法和内容的学习和训练 ,注重永恒学科的学习。永恒主义学派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它的教育目的和课程观有其合理的成份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胡先骕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卓有成就的大学校长.他的以“生活教育”的教育目的观为核心的系统且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注重人文修养,反对功利主义,教育要回归生活,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概述 首先,杜威概括、总结和分析了历史上曾出现的主要教育目的论。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分析研究了西方历史上八种有代表性的教育理论,并从中概括出三种教育目的论:(1)自然发展论。以卢梭等儿童本位论教育家为代表,其口号是“遵循自然”,要求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杜威对这一教育目的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以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能使人们重视儿童身体及儿童个性的发展。但杜威也批评了自然发展论的不足,他称之为“唯一的缺点”,  相似文献   

7.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概述首先,杜威概括、总结和分析了历史上曾出现的主要教育目的论。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分析研究了西方历史上八种有代表性的教育理论,并从中概括出三种教育目的论:(1)自然发展论。以卢梭等儿童本位论教育家为代表,其口号是“遵循自然”,要求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杜威对这一教育目的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以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能使人们重视儿童身体及儿童个性的发展。但杜威也批评了自然发展论的不足,他称之为“唯一的缺点”,是摒弃乃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使教育与社会环境相隔离。(2)…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以统治人民为目的,以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为目标。无论是奴隶社会的以师氏保氏教国子,还是封建时代各级政府设学招考学子,其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基本未超出上述范围。不仅官办学校是这样,就是一些“民办”学校也是这样。孔丘等创办私学,不让学生学稼学圃,而是灌输“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便是明证。在那些时代,即便是施于民的教育,也主要是以教化,即令民尊上敬长为目的,孔丘的先富而后教,《学记》的“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等,都是这种教育目的论的反映。颜元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所设计的培养目标,对此均有革命性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我国数学教育研究小组1993年发表的《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要点》概括了数学素质所包括的四个方面,即:数学意识(知识观念)、问题解决(创造能力)、逻辑推理(思维品质)和信息交流(科学语言).普遍认为,数学素质是人为适应社会的(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应具有的整体素质,它包括数学的观念、知识、能力、思维、方法,数学的精神、交流、思维、判断、评价、欣赏以及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处理学习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科学精神.我们认为这一提法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数学文化的意义和特  相似文献   

10.
郭扬、张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9期撰文指出.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发.首先必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究竟“培养什么人”。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在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上几经变化,学界对此有很大争议.造成目前高职院校对于课程目的的具体定位还缺乏统一认识。作者提出,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第二讲中谈到,幼儿园课程是使教育任务落实到幼儿身上促进其发展的桥梁,包括两个转换环节:一是根据统一的教育任务设计课程,提出完成教育任务的具体目标、内容、手段、过程等;二是针对具体班级的实际情况实施课程,把教育任务落实到幼儿身上,使他们得到发展。第一个环节的工作由课程设计者承担,第二个环节的工作由各个班级的教师承担。本讲和第五讲将阐述设计幼儿园课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培养目标表述上的变化。造成高职教育课程目的定位不够明晰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出发,一般认为课程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安排的总称,亦即学习者在学校和学习机构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在我国,“课程”一词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并具有教学科目及其讲授顺序和时间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确立其"人本位"的教育本位观,在人本位的前提下,高职教育的课程观应该是基于多元整合能力的实践导向课程观,即课程目标应该是"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基于多元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具有内在性、动态性、现时性、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等特点,但他也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外在性、抽象性、永恒性的作用。杜威教育目的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注重激发儿童学习的愿望;尊重儿童现时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中,强调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目的的见解和看法逐步占据主流位置.但笔者以为,大学语文教育应人文性与基础性并重.要实现大学语文的这个教育目的,提高其地位是保障,建构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我国数学教育研究小组1993年发表的<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要点>概括了数学素质所包括的四个方面,即:数学意识(知识观念)、问题解决(创造能力)、逻辑推理(思维品质)和信息交流(科学语言).普遍认为,数学素质是人为适应社会的(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应具有的整体素质,它包括数学的观念、知识、能力、思维、方法,数学的精神、交流、思维、判断、评价、欣赏以及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处理学习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科学精神.我们认为这一提法更加鲜明的体现了数学文化的意义和特性.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进行启蒙开发的重要时期,而在教育领域中,不同方式的教育课程都会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产生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影响。为实现幼儿在初学阶段就可以领先同龄人在“起跑线”上,针对幼儿的身心素质发展状况和幼儿园的实际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对幼儿园综合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培养目标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教育社会学按照人们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而将其理论体系总体上划分为三大块:社会传递理论、社会改造理论、解释论。社会传递理论着眼于文化的传递和复制,研究教育如何在文化复制的过程中发挥其社会功能,功能论、冲突论等属于此体系:解释论关注行动者在人际互动中的社会意义,强调微观层面上的描述性的、非量化研究,它是沟通传递理论与改造理论的桥梁;社会改造论则注目于对现行社会和文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从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入手,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构建指明了方向;然后,在分析及借鉴有关国内外课程专家的课程理论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概念框架结构,从而使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具有了可操作性;最后,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指导,以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概念框架结构为线索,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课程设计,从而形成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  相似文献   

20.
曹红 《教师》2010,(32)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北京大学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非凡的功绩,其教育思想成为了人类宝贵的遗产.本文浅析了蔡元培的大学教育目的观,其注重促进大学生"完全人格"教育和强调把学生培养成研究者的教育目的,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